新安汉函谷关遗址

洛阳这座千古雄关,见证古今文化交流

摘要:   历史上,曾有秦、魏、汉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4月12日,记者寻访汉函谷关遗址发现,这座曾几乎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千古雄关,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饱经战火,历经多次重修,经过千年演变,建关时最初的建筑格局已经难以得知。1923年,新安籍爱国将领张钫重修汉函谷关,现存的关楼 ...

  历史上,曾有秦、魏、汉三座不同时期的函谷关,其中,汉函谷关位于洛阳市新安县境内。4月12日,记者寻访汉函谷关遗址发现,这座曾几乎湮灭在历史烟尘中的千古雄关,正在焕发新的活力。

  

  汉函谷关遗址

  汉函谷关饱经战火,历经多次重修,经过千年演变,建关时最初的建筑格局已经难以得知。1923年,新安籍爱国将领张钫重修汉函谷关,现存的关楼、阙台和烽燧等遗迹,组成了今天的汉函谷关遗址。

  记者看到,汉函谷关遗址呈“H”形分布,关楼横亘在通道之上,关楼东侧,有两座汉代夯土台,当地俗称“鸡鸣台”和“望气台”。在“望气台”南侧,有一个低调的“地下”展厅——顶部被土层和植被完全覆盖的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其内部展示了大面积的夯土城墙及其周边的阶梯、马道、排水设施、水口等配套设施遗迹。

  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郭佳伟说,关城东墙保护遗址的发现,源于考古工作者数年前对汉函谷关遗址开展的一次系统考古勘探与发掘,这项工作,也让汉函谷关的真实面貌变得更加清晰。

  原来,汉函谷关是一个纵贯南北长60余公里的规模宏大而复杂的防御体系,该体系中有设置在河间谷地内的口字形关城,即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函谷关遗址,也有分布在南北两侧山体上的长墙、烽燧,以及设置在沿线的仓窖、关塞等,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壁垒,控制着黄河漕运、崤函北道、崤函南道3条路径,进而控制着古都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交通联系。

  

  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内部

  有趣的是,这么一座拱卫京城的千古雄关,最初建造的原因竟是出于一位将军的“私心”。

  《水经注》载,“汉元鼎三年,楼船将军杨仆数有大功,耻居关外,请以家僮七百人筑塞,徙关于新安”。杨仆将军为何“耻居关外”?原来,当时以位于今灵宝市的秦函谷关为界,关之东,为关东人,关之西,为关中人。论“政治地位”,位于关外的关东人,远低于关内的关中人。西汉朝廷甚而针对关东人出台了诸多歧视性政策,比如关东人不得入宫或担当警卫,再如关东人进出关均须勘验身份凭据等等。楼船将军杨仆的家乡,是新安县铁门镇南湾村,居当时秦函谷关之东两百余里。因此,杨仆将军自然也属“二等公民”,难怪他会“耻为关东民”。

  “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 “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尘向此空”……函谷关作为古诗文里的“常客”,是中国最早的“网红”打卡地之一,然而其后来也曾几乎湮灭在历史烟尘中。2013年,汉函谷关遗址被认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近年来,随着汉函谷关遗址抢险加固与环境提升工程的开展,汉函谷关再次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迎接八方来客。

  汉函谷关作为丝绸之路作为西行的第一关,见证了丝路贸易的繁荣兴盛。在汉函谷关北侧的山体上,古人刻在石壁上的纪念性文字,仍在诉说着丝路贸易繁荣兴盛。

  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从中原始发的中欧班列沿着古丝绸之路,一路向西抵达欧洲中部。沉睡已久的汉函谷关,也在重新焕发生机。(洛报融媒·洛阳网记者 刘嘉仪 李鹏 通讯员 伏龙蛟 文/图/视频)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