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黄泉下的生死观 ——重庆市九龙坡区楼房湾墓地宋代石室墓发掘记

摘要: 九龙坡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境内缙云山脉蜿蜒西部,中梁山脉横贯其间,将九龙坡区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中梁山以东以浅丘为主,一般海拔250~450米,多为海拔3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中梁山以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180~400米,多为浅丘平坝。九龙坡区历史悠久,先秦属巴国江州,秦汉属巴郡,南北朝以来属巴县。明朝年间,以“境内江中有滩 ...


九龙坡区位于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境内缙云山脉蜿蜒西部,中梁山脉横贯其间,将九龙坡区分为东、西两大区域。中梁山以东以浅丘为主,一般海拔250~450米,多为海拔300米以下的沿江河谷;中梁山以西地势呈西北高、东南低,一般海拔180~400米,多为浅丘平坝。
九龙坡区历史悠久,先秦属巴国江州,秦汉属巴郡,南北朝以来属巴县。明朝年间,以“境内江中有滩、九石翘首若龙”取名“九龙滩”,后建成九龙铺码头,1955年10月,正式定名为“九龙坡区”。九龙坡区文化底蕴深厚,重要考古发现层出不穷,如玉龙公园遗址可将该地区古人类活动的历史追溯到百万年前;冬笋坝巴人船棺葬遗址是研究探巴文化的特点及发展演变的重要物质载体;成渝古道走马区域包括制瓷、冶炼、石灰岩开采等在内的众多手工业遗址是研究重庆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材料。
图1 楼房湾墓地地理位置示意图
楼房湾墓地位于重庆九龙坡中梁山街道楼房湾社区,地处半山公园西侧的缓坡地带,西北紧邻人和中学,面向西部依次正对着跳蹬河、中梁山脉。墓地早年叠压于重庆电机厂家属区之下,整体破坏较为严重。


一 发现经过

2019年2月底,在九龙坡区华岩新城楼房湾区域建设项目的施工现场,挖掘机师傅挖坑打地基时,被一个硬硬的物体反弹了一下,顿时感觉到异常。随即,现场施工人员围拢了过来,发现让挖掘机感受到极强反作用力的是一块石头。这块石头有人工加工的痕迹,其周围又发现了一些拱桥形状的条石,疑是墓穴。随后,施工人员第一时间将相关情况上报有关文物部门。接到通知后,九龙坡文物管理所和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先后派员赶往施工现场,经实际勘探,基本确认楼房湾墓地的年代为宋至明清,一场抢救性文物保护工作即将展开。
图2 楼房湾墓地周边环境


二 安全问题

3月4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楼房湾墓地考古队进驻楼房湾社区,正式揭开了楼房湾墓地的发掘序幕,整个考古工作持续到27日结束。由于现场施工人员好奇心较大,文物保护意识较为淡薄,经常有施工人员在考古发掘现场围观、议论;而墓地紧邻街道,经常有当地人不经意间“拍照留念”、“古墓探秘”,以讹传讹;同时,施工方屡屡催促,要追赶工作进度。如此这般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到正常的发掘工作,还会给文物保护、人员安全带来很大的压力。


面对这些问题,考古队员与施工方积极沟通,讲解考古工作流程、方法以寻求理解,并重点强调重视文物安全的重要性。经协商,施工方逐步对考古工作有所了解,尽可能为考古工作争取时间;同意经常性巡视,约束施工人员的聚集性围观;安排施工人员24小时轮流值守,防止出现盗掘情况;搭建临时帷帐,防止出现因围观造成的安全隐患。发掘期间,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所所长李大地、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唐国庆等多位专家,多次到工地指导考古工作。考古工作结束后,重庆晨报、九龙坡新闻等多家媒体对此次发掘收获进行报道,进一步为大众普及了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
图3 楼房湾墓地1号墓发掘帷帐


三 重要收获

2019年3月4日至27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九龙坡区文物管理所,对楼房湾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工作。此次发掘面积共250平方米,清理宋、明、清时期墓葬各1座。其中宋代石室墓编号为2019JZL1号墓(以下简称1号墓),为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下文主要介绍1号墓。
图4 楼房湾墓地1号墓全景
1号墓位于墓地西北部,系夫妻同穴异室合葬墓。两室同时建成,并列对称,不共墓壁。墓葬坐东南朝西北,墓向291°。其建造方式:先在山体的缓坡地带挖墓圹至基岩,向下凿出墓圹。然后在墓圹底部铺垫红褐色黏土以平整平面,在此基础上用石制构件构筑墓室,墓室近似一半地穴式建筑, 其主体部分位于墓圹之内。最后在墓圹与墓室之间回填较致密的黄褐色黏砂土,墓圹及墓室之上整体覆土。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分左、右两室。墓顶不存。墓室内填满淤泥及近现代垃圾。左、右两室形制结构相同,均由墓门、棺床、侧龛、后龛及排水沟等组成。其中,墓门位于墓室南部,先于墓圹底部横向平铺长方形条石作为门基,再于壁基顶面左右两侧各竖置一块条石作为门柱。两侧门柱上横置一条石构筑门额。门前有一封门条石,上部遭破坏。左右侧龛由台基、壁柱、后壁、龛楣等组成。台基为墓室壁基,两壁柱间置一后壁,后壁上叠置一条石形成侧龛。后龛与侧龛结构基本一致,唯两侧立柱柱顶置栌斗,同承龛楣,龛楣看面饰火焰纹。棺床位于墓室底部,左右墓室均由两块石板纵向拼接而成,棺床四周设排水沟。
图5 楼房湾墓地1号墓左室内景
图6 楼房湾墓地1号墓左室后龛
1号墓左右两室共13件随葬品,均为瓷器,其中,左墓室随葬6件,出土时放置于墓室后龛内,分别为白瓷碗2件、白瓷盘1件、白瓷碟1件、青釉灯碟1件、酱釉壶1件;右墓室随葬7件,出土时散落于后龛下,分别为黑釉碗3件、白瓷盘1件、白瓷碟1件、黑釉灯碟1件、黑釉壶1件。这些随葬品绝大部分为重庆涂山窑烧造,其产品应来自附近的南岸区黄桷垭窑址群、九龙坡沙岚垭窑址等窑场所烧造。

图7 楼房湾墓地1号墓左室后龛随葬品
图8 白瓷碗1号墓:2(左)
图9 白瓷碗1号墓:4(左)
图10 黑釉执壶1号墓:1(右)
图11 酱釉执壶1号墓:1(左)


四 墓葬解读

近年来,重庆地区发现宋代石室墓较多,其形制结构、雕刻内容、表现手法存在着很多共性特征。楼房湾墓地1号墓应是该类墓葬的典型代表。
(一)墓葬年代
本次发掘的1号墓没有发现纪年材料,但从形制结构及随葬品推测,其年代应为南宋时期。从形制结构看,1号墓为同穴异室合葬墓,由墓圹、墓门、棺床、侧龛、后龛及排水沟等组成,这是重庆地区南宋石室墓中较为常见的形制特征。如九龙坡区华岩镇西站村清理的斑竹林墓地[1]2号墓、6号墓墓室结构与楼房湾墓地1号墓几乎完全相同,类似的墓葬在合川区合阳街道盘龙村观山墓群[2]5号墓、渝北区石船镇凉水村陈家湾墓地1号墓、2号墓等也有发现。
从器物组合看,碗(盘)、盏、灯碟、壶是南宋石室墓中较为常见的器物组合,各出土器物也是重庆涂山窑[3]南宋时期各窑址中烧造数量最多的产品。具体到器物,楼房湾墓地白瓷碗M1:2(左),侈口,斜弧腹,外腹壁施白色化妆土,与北碚莲花堡墓群[4]M2:4较为一致;白瓷碗M1:4(左),敞口,斜直腹,呈斗笠状,在整个南宋时期都较常见;黑釉执壶M1:1(右),小口,鼓腹,长曲流,与铜梁凉水井宋墓[5]M1:1、斑竹林墓地M2-2:1较为一致;黑釉灯碟M1:7(右),敞口,束腰,浅腹,小平底与观山墓群M5:4较为一致等。
(二)墓葬选址
古人非常重视阴、阳两宅风水,认为宅地周围风水的好坏,能够左右住家或葬者一家子孙的祸福。根据风水堪舆理论,墓葬选址一般背山面水,有后玄武山、前朱雀水、左右青龙白虎砂山之说。楼房湾墓地1号墓的年代,正处于古代风水堪舆学说的鼎盛时期,其所处位置和周围环境充分契合了风水堪舆阴宅选址理论。楼房湾墓地地处半山公园西侧的缓坡地带,左右现已被现代高楼覆盖,墓室前方正对着跳蹬河,较远处为中梁山脉,为朝案之山,山脉层峦叠嶂,阶阶升高,意欲子孙代代兴隆、步步高升之意。
(三)墓主人身份
楼房湾墓地1号墓结构较为简单,墓室内仅后龛立柱、龛楣雕刻有少量的纹样,与重庆地区发现的宋代石室墓中明确为官吏的墓葬如王若夫妇墓[6]、杨元甲夫妇墓[7]相差较大。出土的随葬品数量虽较多,器型也较为多样,不过均来自重庆本地涂山窑所烧造。而南宋时期川渝地区较为常见的景德镇窑、浙江龙泉窑、陕西耀州窑产品,即使是品质较好的清溪窑仿钧瓷器、南岸涂山窑饮茶所用的茶盏也未曾发现。综上表明该墓主人的身份等级应不高,也非富硕的商贾大户,应为稍具一定经济实力的“小康”之家。值得注意的是,清理左室时,在后龛处发现一件酱釉瓷壶,小口、鼓腹、曲流,仅人手可握,小巧精致,较为特别,虽相隔八百余年,仍能感受到墓主人喝茶饮酒时悠然自得的闲情雅致。


注释:
[1]高磊、孙志刚、唐国庆:《重庆市九龙坡区斑竹林墓地考古发掘简报》,待发表。
[2]代玉彪,白九江:《重庆市合川区观山墓群宋代石室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4年第2期。
[3]重庆市文物考古所:《重庆涂山窑》,科学出版社,2006年。
[4]白九江、莫骄、徐克诚:《北碚区莲花堡墓群发掘简报》,《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15年。
[5]赵镇江、林必忠、周寅寅:《铜梁县凉水井宋墓清理简报》,《嘉陵江下游考古报告集》,科学出版社,2015年。
[6]白九江、莫骄、徐克诚:《重庆市北碚区苦塘沟南宋杨元甲夫妇墓的发现与研究》,《四川文物》2015年第6期。
[7]夏明、赵凌飞:《重庆市大足区龙神湾南宋王若夫妇墓发掘简报》,《四川文物》2015年第4期。
图文:王洪领
责编:董永嘉
编务:刘 微
审核:林必忠
转载自:重庆考古

作者简介:王洪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博馆员。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