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长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资源调查队员手记与调查花絮

摘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长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资源田野考古调查一月有余,给我最大的感受。我们以往都是在课本中跟生硬、苦涩的知识较量,这次出到高原野外,除了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量,也是对知识运用的检验。可以说,这一路,就是一条跟各位前辈学习的坎坷之路,从最开始懵懂的去辨认石器、陶器、岩画,到最后的专项调查,一路走来, ...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在长江流域(青海段)文物资源田野考古调查一月有余,给我最大的感受。我们以往都是在课本中跟生硬、苦涩的知识较量,这次出到高原野外,除了是对身体素质的考量,也是对知识运用的检验。可以说,这一路,就是一条跟各位前辈学习的坎坷之路,从最开始懵懂的去辨认石器、陶器、岩画,到最后的专项调查,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仍然记得第一天海拔4700米的洞穴遗址的艰辛历程。开始的我们信心满满,虽然耳畔一直回旋着何老师的叮咛“虽然看着海拔落差不大,但是实际上爬起来那可费劲了,一百米就能给你爬一小时”,但自信征服过天下第一险山—华山的人,岂能轻易地败在这缓坡之下。事实证明,我们想得太简单了,爬到中途已然到了走十步休息三分钟的状态,后半程每爬一段都要给自己立个小目标,才堪堪的完成了这4700米的挑战。第三天去的是一个岩画遗址,来回爬了四小时的山,让我和小伙伴累到虚脱。但第一次接触到藏区的岩画,被那些可爱的牦牛、精致的鹿、生动形象的赶牧人惊艳到,古老的先民们用浅浮雕、阴线刻等技法在岩石上留下了生活的痕迹,虽历经千年风霜,却依旧栩栩如生,给我们留下了复原古老生活的印记。在曲麻莱的日子,过得充实且有趣。我们经常会奔波在无人区,车也开到无路可走,偶尔还会迷路、爆胎;会攀爬在一望无际的山坳间,找寻那珍贵的岩画;也会进到隐藏在深山里的寺庙,看那些依旧遗落在人世间各个角落里的珍贵文物。我们会一起在长江边,兑着已经不太热的开水,下着雪吃着冷硬的泡面,有吃干脆面的感觉。一路上还会碰到各种野生动物,狼、野驴、野兔、石羊、马儿、秃鹫等等。


高原天气变幻无常,来得让人措手不及。虽然在上来之前,何老师已经告知我们太多的高原野外生存经验,但我们依旧是被这变幻莫测的天气给“折腾”到了。曲麻莱的暴雪,让南方人惊喜,却挡不住后面融雪时我们在车上瑟瑟发抖;称多发掘时突然袭击我们的沙尘暴和冰雹、调查途中说来就来的狂风和暴雨;工作时突然就晴转阴的骤降温度。这一切都让我印象深刻,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或许不是冷冽的风雪与风沙,而是在暴风雪来临时,抢救发掘现场的前辈们;是在简易午餐后,就开始奔波下一个工作点的前辈们;是还在下着雪刮着冷风,依旧继续开展工作的前辈们;是每天都暮夜而归,却依旧工作到深夜的前辈们。刚学这个专业的时候,我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的向前跑,还在象牙塔的时候,并没有切身感受到考古的艰难。2020年在家上网课,拜读到邹衡老师的《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他说起自己在曲村时的考古经历,让我万分动容。其实我们现在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无数的前辈,他们前赴后继,给我们中国的考古开辟出坦荡大路。而我们这次也有那么多优秀的前辈,他们优秀又谦逊,工作上坚定有主见,与人相处时又温和自谦,他们不辞辛苦,一直很有耐心地带着我们去调查,去发掘,教会了我们很多知识,这些都将成为我这辈子十分珍贵的财富。

昨日种种,皆成今我,今日种种,皆成新我。希望青藏高原吹的风、下的雪、打的冰雹,都能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的路上,结出最好的果实。感谢四川大学何元洪老师、韩芳老师,青海省文物考古所杜玮老师、甄强老师、白文龙老师、王飞虎老师以及玉树各地工作人员对我们的照顾和帮助,让我觉得在玉树的每一个日子都很美好。

文章撰写:长江流域(青海段)联合考古队员 邹春芳

视频制作:长江流域(青海段)联合考古队员 程淇乐

  转载自:青海考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