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对话|刘阳:回眸中轴线,老照片里有百年惊涛

摘要: (图源:图虫创意)“ 19世纪的摄影师,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只要拍下来就是历史记录。就这一点来说,谢满禄这种不吝惜底片的拍摄,对中国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是一笔丰厚的历史史料。”刘 阳/口 述宋馥李/访&文1860年到1950,一个剧烈变化的中国,在北京城投射了太多的沧桑。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随军记者费里斯·比托进入北京,拍摄了 ...


(图源:图虫创意)


19世纪的摄影师,每一张照片都是珍贵的,只要拍下来就是历史记录。就这一点来说,谢满禄这种不吝惜底片的拍摄,对中国的贡献是十分巨大的,是一笔丰厚的历史史料。

阳/口

宋馥李/访&文


1860年到1950,一个剧烈变化的中国,在北京城投射了太多的沧桑。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随军记者费里斯·比托进入北京,拍摄了北京最早的风光旧影,留下了关于城墙、宫殿、庙宇、园林等一组蛋白照片,北京的影像时代拉开帷幕。

此后,来自不同国家的诸多摄影师,为古都北京留下了大量的影像资料,而中轴线建筑群,是其中最为主要的内容,这座城市最壮观的面貌开始为世界所认识。

时隔100多年,这些照片亦成为我们回眸历史、定格沧桑的珍贵底片。我们会忍不住猜想,照片背后的摄影师们,是怀着怎样的心绪摁下快门:惊叹、神往、窥探,抑或只是到此一游。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部厚厚的大书,辑录了700张老照片,编著者刘阳是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老影像研究与考证专家,他以务实的历史观和严谨的编辑态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历史影集——真正的波澜壮阔的老北京城影像。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

刘阳/著

北京日报出版社

2021年7月


我们试以正阳门外五牌楼这一标志性空间节点为例,来参详这部大书的丰富性。
清朝的《康熙南巡图》《乾隆南巡图》和《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展现了正阳门外“京师之最繁华处”。这可以视作国家象魏与民间烟火的交接之处,那里有城门、有牌楼、也有民宅瓦棚,更重要的是有来来往往的贩夫走卒。


清代《京师生春诗意图轴》(局部),徐扬绘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


而到了1900年,这里往北100多米,穿过大清门抵达天安门,中国的政治地标进入最为动荡的周期,频繁变易的旗帜,显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英国人约翰·汤姆逊1880年在前门箭楼上拍摄的前门外大街,那时候有拱、有桥,桥上行走着畜力车


1900年,义和团运动中的前门大街断壁残垣,英国人乔治·厄内斯特·莫理循拍摄了这一幕


美国人约翰·詹布鲁恩拍摄的前门外大街和刚刚改造好的正阳桥


到了美国人约翰·詹布鲁恩1910年来到时,前门大街早已恢复了繁华景象,人力黄包车已经满大街跑了,有人留着大辫子,有人则是新式服装,自行车出现了,而骡马畜力车也还在街上。此后,前门大街快速变迁,正阳桥变成了路,为了便利汽车通行,拱被拉平了。


1937年,日军占领北平,伪政权成立时在前门“庆祝”时的场景,五牌楼下穿行的汽车是日本汽车


1950年,街上的行人穿着中山装,人力三轮车代替了黄包车,前门五牌楼还在,中国从此进入了一个繁荣稳定的新周期


刘阳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开创一个影像学学科,通过老照片识读过去的时代,识读中轴线,而读懂了中轴线,也就读懂了北京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进入了立法保护的新时期。
5月25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自2022年10月1日起施行,条例的颁布实施,是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的标志性成果。
《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法治保障,其立法思路的首要一条,就是对标国际公约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求,依法保障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的完整性、真实性。


北京中轴线全景图(北京市文物局供图)


对此,刘阳也觉得备受鼓舞,他至今已经收集北京老照片大概有20万张,中轴线只是其中一部分,俯身凝视一张老照片,就是他进入历史现场的渡口,由此上溯洄游,就可倾听历史长河中的惊涛拍岸。
搜集这些老照片,刘阳完全出于兴趣,累计算起来,这本书里的老照片,收集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几年,作为一个北京长大的孩子,刘阳对北京城的历史影像,有一种近乎痴迷的爱好,除了兴趣,还需要执着、耐心、不厌其烦,以及一点点运气。
《北京中轴百年影像》这本大书,刘阳共整理了700余张由中外摄影师拍摄的高清历史影像,他希望让全社会知道北京中轴线启动申遗的巨大意义,尤其让北京市的中小学生,直观地了解中轴线申遗的深刻内涵,而其中不可缺失的基础工作,就是建立一个中轴线影像数据库,服务于北京城的历史文化研究。
这是一个宏大行动的奠基之作,也是一个重视影像研究的开始,引导人们去理解影像学,感受老照片中的丰富信息。我拜访了刘阳,在他的老照片海洋里畅游了一番。

影像学
宋馥李:我第一次看到书时感觉很震撼,把这么多老照片都收集到一起,第一反应这应该是一项政府工程,真没想到是您的一人之力。
阳:我本身是做影像和老照片研究的,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做,在研究过程中遇到很多老照片,重点关注的就是中轴线和三山五园,当时也没想到中轴线会申遗。出这本书,也是一次系统地梳理,展现北京中轴线将近100年的历史风貌。
做这件事的另一个原因是我发现很多书籍、影视,对中轴线的描述是有错误的,一般就是笼统地说“清末”或“民国”,但近代以来的中轴线常常每几年就有重大变化,比如正阳门,1900年和1901年就有非常大的变化,所以我想尽可能把这些影像资料收集在一起,分享出来,让大家有机会看看这些从来没见过的照片。随着时间变迁,真正见过原来中轴线面貌的人渐渐没有了,这些老照片能带动现代人对中轴线历史文化的兴趣。
宋馥李:《北京中轴百年影像》特别厚重,首先捧起来特别重哈,通过老照片能读出很多内容
阳:我很想把影像学这个全新的学科树立起来,影像最珍贵的一点是真实、直观,没有人为因素的“参加”,不像文字、绘画,多少会漏掉一些细节。现在活着的人大多没见过以前的时代,看一眼老照片,仿佛就能回到那个时代。
就拿近一点儿的时候说吧。咱们90年代的照片,就和现在非常不同了,一张照片就能看出90年代中国人的服饰,到了2000年21世纪初又是一个样子,那么现在又是一个样子,一张照片搁那儿,就大概能看出来是什么时代。首先年轻人的服饰就很不同,80年代喇叭裤,90年港台范儿,2000年以后有韩范儿,还有周边的建筑、公共汽车、地摊,都能看出时代变迁,这就是影像学的最大的特点。
现在父母要给十几岁的孩子讲80年代90年代是什么样子,你会发现很难讲清楚。但有一张照片搁那儿,就能看到妈妈小时候穿什么服装、用什么文具、电视什么样子……能让孩子快速建立起对那个时代的轮廓。所以说老照片能快速直观地反映历史节点,这是文字记录实现不了的。
宋馥李:这个很有体会,通过文字记录的历史,能传导的信息是有限的,老照片能带来丰富的信息。
阳:用文字记录的历史,同样的词句和话语,因时代不一样,理解能力会发生很大变化。下一代人没经历过的、没体验过的,会很难理解上一代人的情感和行为。那么有了老照片,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上一代人。
我们现在回想一下,50年代60年代时,中国人是什么面貌,那个时代的人普遍肌瘦,甚至脸上带斑,因为那一代人普遍缺营养,将军都是瘦瘦的身材,现在电视剧找的演员,面貌和精气神儿完全不同,所以很多老人看剧时就很难代入。
再看看清朝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清朝末年的人可不像清宫戏里那么好看,那时老百姓一条大辫子一年洗一次,没有钱洗头,也不方便洗头,路上都是尘土,老百姓衣服脏兮兮的,所以那时候拍出来的中国人的形象,就不会太好看,这些细节是很难用语言文字一一描述清楚的,但一张照片可以让你迅速回到那个时代。
宋馥李:影像学究竟聚焦什么问题?大家该怎么理解这门学问?
阳:影像学也是历史学,我特别希望人们能重视起来。第一,影像能非常真实地表现历史;第二,影像的信息量很大,一张照片可以看出很多东西;第三,影像研究能逐渐改变和影响我们传统的历史研究和思维模式。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