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考古发掘报告

摘要: 编辑推荐  本书为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1978~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陕西省麟游新县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充分证实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即在此地。隋仁寿宫是少数保存下来的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作品,报告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遗址的空白。本书适合于从事历史学、艺术史学、古建筑 ...
编辑推荐
  本书为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的考古发掘报告。1978~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队对陕西省麟游新县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充分证实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即在此地。隋仁寿宫是少数保存下来的隋代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作品,报告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遗址的空白。本书适合于从事历史学、艺术史学、古建筑学等研究学者及相关院校师生阅读与参考。

内容简介
  隋仁寿宫建于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历经二年,于开皇十五年竣工。担任设计和营造这座行宫的是隋代有成就的建筑大师宇文恺。隋朝覆灭后,仁寿宫也随之废弃。
  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并改名为九成宫。《九成宫醴泉铭》碑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代表作,被誉为楷书之宗。碑文的作者是宰相魏征,文中记载了贞观六年唐太宗在九成宫发现泉水的故事和这座离宫华丽的景色。
  1978~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唐城工作队对麟游新县城及其周围进行了多次考察和发掘,充分证实了隋仁寿宫·唐九成宫遗址即在陕西省麟游县的新城区。本书为十几年考古工作的总结报告。
  隋仁寿宫是隋建筑大师宇文恺的作品,代表着隋代建筑的水平。由于西安地区隋的建筑遗址多已破坏殆尽,隋仁寿宫是保存下来的少数的宇文恺的作品。报告的出版将填补中国建筑史上隋代宫殿遗址的空白。报告中的材料除37号殿址简报发表在《考古》杂志,其余资料均为首次发表,报告的出版将为历史学、艺术史学、古建筑学等的研究提供珍贵的一手资料。
目录
壹 序言
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二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历史沿革
三 调查发掘缘起
贰 城址
一 宫城
(一)城址位置及保存情况
(二)城址的勘察与实测
(三)城门
二 缭墙及其北门遗址
(一)缭墙
(二)门址
三 禁苑
叁 建筑遗址
一 1号殿址
(一)隋代殿址
(二)隋代阙址
(三)唐代殿址
(四)唐代阙址
(五)曲廊遗址
(六)出土遗物
二 2号遗址
三 3号遗址
(一)发掘过程
(二)地层堆积
(三)殿址
(四)北阁道遗址
(五)东阁道遗址
(六)西阁道遗址
(七)东阁遗址
(八)西阁遗址
(九)小结
(一○)出土遗物
四 37号殿址
(一)发掘经过
(二)地层堆积
(三)37号殿址的形制与结构
(四)出土遗物
(五)结语
五 其他遗址的勘探及试掘
六 井亭遗址
肆 醴泉铭碑与醴泉石渠及万年宫铭碑
一 醴泉铭碑
二 醴泉渠(编为5号遗址)
三 万年宫铭碑
附录
附录一 《九成宫髓泉铭》碑文
附录二 《万年宫铭》碑文
后记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壹 序言
  一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位置及其自然环境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位于陕西省麟游县,距西安(隋唐都城所在地)160公里。
  县境内是以丘陵为主的土石山区,大部分在海拔1000~1400米。千山余脉由西南人境,在两亭附近分支,北支名页岭,东西横贯,是泾、渭两河的分水岭;南支称凤山和岐山,是本县与凤翔、岐山、扶风三县的天然分界。群山中以岐山最高,海拔1651米。
  县境属温带。年平均气温9.3℃,1月份平均气温零下4℃,7月平均气温22.1℃。宫城即建在东西狭长的山谷中,杜水、北马坊河与永安河漆水于此处汇合,经宫城的西面和南面流向东南与漆水汇合,再南流人渭水。宫城周围环山,气候凉爽宜人,是绝好的避暑胜地(图一;图版一、图版二)。
  麟游地居要冲,两通陇县直达甘南一带,西南则至风翔、宝鸡。东临南北要道直通宁夏、甘肃等地。隋唐之际多以重兵防御西北,以保京都的安全。同时这里距京师仅三百余里,便于往返。故唐高宗李治在九成宫避暑时,对长孙无忌说:“此宫非直凉冷宜人,且去京师不远。”即因其邻近京师,而乐于在此避暑。隋文帝建宫在这里,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