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吕家堡吕氏宗祠

摘要: 市保 吕家堡吕氏宗祠 清 古建筑 西安市周至县 第五批(2018-12-18)周至县哑柏镇昌西村吕家堡东约50米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吕氏宗祠。1983版西安《文物地图集》载:“吕氏宗祠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现存祭殿一座,面积108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顶,施灰板瓦,檐施勾头滴水,镂空花脊,前檐有斗拱,抬梁式, ...
市保 吕家堡吕氏宗祠 古建筑 西安市周至县 第五批(2018-12-18)
周至县哑柏镇昌西村吕家堡东约50米处,有一座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吕氏宗祠。


1983版西安《文物地图集》载:“吕氏宗祠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重建,现存祭殿一座,面积108平方米,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顶,施灰板瓦,檐施勾头滴水,镂空花脊,前檐有斗拱,抬梁式,5架梁,檐下及梁架残留部分旋子彩绘。两山墙绘有吕氏先祖行旅图和山景壁画等,出自吕氏族裔吕庭宪手笔。


吕氏宗祠现存后殿门上有一副楹联:

上联:“遗爱在民间如周甘棠常不老。”

下联:“仁风传后昆自宋姓字永馨香。”

据《吕氏家族流考》和《重修吕氏宗祠碑》载,吕氏一族系北宋名相吕蒙正之后。

联: 昔有召公决纷讼,甘棠树下恤民情。

吕氏代有良吏出,遂将棠阴喻政声。

周至县哑柏镇南2公里处之南塬,据传是西周文王时重要军事战略要地,故名昌公塬。宋末元初,吕氏先祖因避兵祸流徙周至。

明达得失道虑远,避乱不思有桃源。

昌公塬上洞门开,耕读兼济薪火传。

其先祖于昌公塬凿窑而栖,始名吕家台,生养四子,衍为四门。明洪武年间迁于今址,为防匪患,逐渐凿池筑城,合族聚居,更名为吕家堡,尔后,吕氏四门孝悌谦让,长次两支离乡创业。清雍正初,吕氏长门一支流落翠峰上宝峪,吕氏二门一支流落楼观焦镇,三门、四门留居吕家堡。

乾隆五十年县志和民国十四年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咸丰、光绪年间,吕氏一门,兰桂腾芳,家族曾出十六贤哲,吕汉才满门贤士,文魁武举,四乡名垂。光绪十六年十九年吕光裕、吕光祖兄弟分别连中进士,比翼双飞。乾隆三十五年(1770),周至知县左彝勖感其吕氏家族人才辈出,上奏朝廷,请求褒奖,以勉其绩,乾隆皇帝御赐“庆锡雲仍”匾牌一面,旌表吕氏家族。知县左彝勖莅临宗祠,谒拜尊仪,并悬匾于正殿中央,以励后人。吕氏宗祠曾悬有“鹰扬世家”、“天朝柱杖、”等多面牌匾。

二门后裔吕汉才从吕家堡肩挑箩担,挈妇将雏,迁焦镇不久即英年早逝。其妻吕马氏二十二岁孀寡,其子吕芳不满五岁、吕惠不足周岁,马氏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夜雨青灯,鞠育双孤,其子皆为栋梁,乾隆二十九年旌表赐匾“夜雨青灯”。

吕毓韶为咸丰元年(1851)辛亥文科岁贡,十七岁失去父亲,孝事孀母,友于兄弟,为宗族乡党称颂,同治纪元(1862年)他负母逃难,路遇匪贼,却被其孝顺感动而秋毫未犯,其孝心可昭天下。光绪丁丑(1877年)大饥荒,吕毓韶捐粟米数十担赈灾,又与绅商请邑侯设立赈务局,以赈济饥民,毓韶去世后,乡人不泯其德,赠匾“精明浑厚”。真可谓:

慈惠仁风谱家蕴,显然棠荫毓德馨。

赈灾捐粟济民困,精明浑厚留芳坤。

当年的议事厅还悬挂有“景行遗德”、“行端品粹”、“商山流亚”等十三面牌匾。吕氏二门清代建的祠堂、书院、议事厅已不复存。祠堂门前的青石牌楼和两座雕斗旗杆毁于文革,构件散存于吕氏族人院落。如今牌楼上残存的石雕“皇恩、圣旨”。

民国时期吕氏族中有吕彻云(北京大学)、吕友端(西安府学即西北大学)。

吕氏长门一支,现居本县翠峰镇上宝峪后裔300多人;

吕氏二门一支,现居本县楼观焦镇后裔1200多人;

三门四门居吕家堡后裔1600余人。

清末,吕氏后裔还有分支流落到四川遂宁市射洪县,民国期间还多次回吕家堡祭拜祖先。也有后裔迁至咸阳北贺村和户县涝店创业,亦有族人散居本县司竹、老县城等地。

吕氏宗祠概述碑记载:吕氏宗祠乃后裔在祖居敬奉先祖之圣地,原祠三间三进,院内厢房相对,五脊六兽,气势宏伟,布局严谨,构造精细,雕梁画栋。室内素墨壁画精美绝伦。原中后殿之间有漫天铁网,雀鸟难入。后殿前台两端竖有记事碑,门前古槐两棵,郁郁葱葱。祠右与城堡相邻有池,引泉出自南山海子沟,水流常年不息,满溢形成涓涓细流注入城河。城河盈盈成池,鱼跃蛙鸣,绦柳成荫,环境优美宜人。从前吕氏祠堂兼设学堂,供村童蒙学,新中国成立后改拆前殿中殿扩建了校舍,原貌只能成为人们的记忆······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