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陈苏镇:未央宮“殿中”考

摘要: 未央宮“殿中”考陈苏镇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内容提要:西汉未央宫中有宫、殿、省三个区域。“殿中”区域以前殿、宣室殿、承明殿等建筑为中心,有殿墙环绕,由“殿门”出入。温室殿是皇帝寝殿,在承明殿后,在“禁门”内,称“省中”。可考的殿门有端门、白虎门、“殿东门”、小苑东门和小苑西门。该区域可能呈“凸”字形,南部凸出,东西较窄,北部 ...


未央宮“殿中”考

陈苏镇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内容提要:西汉未央宫中有宫、殿、省三个区域。“殿中”区域以前殿、宣室殿、承明殿等建筑为中心,有殿墙环绕,由“殿门”出入。温室殿是皇帝寝殿,在承明殿后,在“禁门”内,称“省中”。可考的殿门有端门、白虎门、“殿东门”、小苑东门和小苑西门。该区域可能呈“凸”字形,南部凸出,东西较窄,北部东西较宽。北部“殿门”和“禁门”之间还有金马门和长秋门,将“殿中”区域分为内外两部分。其外是生活服务区,有光禄勋及少府、太仆等机构,由郎中宿卫。其内是皇帝及其辅助官员的办公理政区,有承明殿、玉堂殿、高门殿等建筑,可能由中郎宿卫。尚书、侍御史、谒者等机构和兰台、朝堂等设施,可能在承明殿之“廷中”。所谓“中朝臣”则是殿中官员可参与朝堂议政者。

关键词:未央宫 殿中 禁中 廷中 中朝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载:王莽居摄践阼后,礼遇比照皇帝,“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1]此事透露出西汉皇宫中有被称作“宫”、“殿”、“省”的三个区域。“宫”和“省”含义明确,前者指整个皇宫,后者指宫中皇帝的生活区。“殿”则比较模糊,有时指称作“某某殿”的单体建筑,有时指皇宫中的一个区域。西汉史籍常见“殿中”一词,所指多为后者。如《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2]《汉书》卷六六《杨恽传》:“为诸吏光禄勋……居殿中,廉洁无私,郎官称公平。”[3]
汉代皇宫中称作“某某殿”的建筑,通常都有内外两个庭院,[4]其门可称殿门。如《史记》卷九九《叔孙通列传》载汉七年十月朝会仪:“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5]此处“殿门”即指长乐宫前殿外院之门。[6]但更常见的是,“殿门”指出入“殿中”区域的门。《太平御览》卷三五四引《汉名臣奏》丞相薛宣奏[7]曰:“汉兴以来……司马、殿、省门闼至五六重,周卫击刁斗。”[8]此证“殿门”在司马门和省门之间,是五六重门闼中的一重。贾谊《新书·等齐篇》:“天子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诸侯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殿门俱为殿门,阑入之罪亦俱弃市。宫墙门卫同名,其严一等。”[9]所谓“宫墙门卫同名”,也意味着司马门和殿门都是“宫墙”之门,并都有“门卫”把守。阑入殿门之罪重于阑入司马,是因为殿门在宫门之内,警卫等级更高。《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文帝时,“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10]太子与梁王入朝,正是先入司马门,后入殿门。
宫门、殿门都须案籍出入。《汉官旧仪》:“宫司马内,百官案籍出入。”[11]《汉书》卷九《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应劭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12]同书卷七五《京房传》:房上书求“得通籍殿中,为奏事。”[13]通籍殿中就是“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门”。同书卷四七《文帝子梁王传》:“梁之侍中、郎、谒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亡异。”[14]若无籍而入殿门,便是“阑入”,其罪当死。昭帝时,“充国为太医监,阑入殿中,下狱当死”,[15]便是一例。
综上可知,未央宫宫墙之内还有一道殿墙,其内便是“殿中”。下面,我们将对“殿中”的范围和大致布局、“殿中”的主要机构和设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证。

《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载:王莽居摄践阼后,礼遇比照皇帝,“庐为摄省,府为摄殿,第为摄宫”。[1]此事透露出西汉皇宫中有被称作“宫”、“殿”、“省”的三个区域。“宫”和“省”含义明确,前者指整个皇宫,后者指宫中皇帝的生活区。“殿”则比较模糊,有时指称作“某某殿”的单体建筑,有时指皇宫中的一个区域。西汉史籍常见“殿中”一词,所指多为后者。如《史记》卷一○《孝文本纪》:“以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2]《汉书》卷六六《杨恽传》:“为诸吏光禄勋……居殿中,廉洁无私,郎官称公平。”[3]
汉代皇宫中称作“某某殿”的建筑,通常都有内外两个庭院,[4]其门可称殿门。如《史记》卷九九《叔孙通列传》载汉七年十月朝会仪:“谒者治礼,引以次入殿门,廷中陈车骑步卒卫宫,设兵张旗志。”[5]此处“殿门”即指长乐宫前殿外院之门。[6]但更常见的是,“殿门”指出入“殿中”区域的门。《太平御览》卷三五四引《汉名臣奏》丞相薛宣奏[7]曰:“汉兴以来……司马、殿、省门闼至五六重,周卫击刁斗。”[8]此证“殿门”在司马门和省门之间,是五六重门闼中的一重。贾谊《新书·等齐篇》:“天子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诸侯宫门曰司马,阑入者为城旦。殿门俱为殿门,阑入之罪亦俱弃市。宫墙门卫同名,其严一等。”[9]所谓“宫墙门卫同名”,也意味着司马门和殿门都是“宫墙”之门,并都有“门卫”把守。阑入殿门之罪重于阑入司马,是因为殿门在宫门之内,警卫等级更高。《史记》卷一○二《张释之传》:文帝时,“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10]太子与梁王入朝,正是先入司马门,后入殿门。
宫门、殿门都须案籍出入。《汉官旧仪》:“宫司马内,百官案籍出入。”[11]《汉书》卷九《元帝纪》:“令从官给事宫司马中者,得为大父母、父母、兄弟通籍。”应劭曰:“籍者,为二尺竹牒,记其年纪、名字、物色,县之宫门,案省相应乃得入也。”[12]同书卷七五《京房传》:房上书求“得通籍殿中,为奏事。”[13]通籍殿中就是“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门”。同书卷四七《文帝子梁王传》:“梁之侍中、郎、谒者,著引籍出入天子殿门,与汉宦官亡异。”[14]若无籍而入殿门,便是“阑入”,其罪当死。昭帝时,“充国为太医监,阑入殿中,下狱当死”,[15]便是一例。
综上可知,未央宫宫墙之内还有一道殿墙,其内便是“殿中”。下面,我们将对“殿中”的范围和大致布局、“殿中”的主要机构和设施等相关问题进行考证。

“殿中”的范围和布局

《汉书》卷七五《翼奉传》:“孝文皇帝躬行节俭,外省徭役。其时未有甘泉、建章及上林中诸离宫馆也,未央宫又无高门、武台、麒麟、凤皇、白虎、玉堂、金华之殿,独有前殿、曲台、渐台、宣室、温室、承明耳。”[16]这条材料十分重要,它告诉我们,西汉初年未央宫中除了多用于宴飨等活动的曲台、渐台外,核心建筑只有前殿、宣室、承明、温室四殿。它们最早落成,必然承担着皇宫的基本功能。其中前殿是标志性建筑,宣室殿在前殿北,二者都建于依托龙首山改造而成的高大台基之上,主要用于朝廷礼仪活动。承明殿和温室殿在上述台基以北,分别是皇帝日常办公议政和生活起居之处。温室殿以北还有中宫和掖庭。[17]这些建筑自南向北排列,构成未央宫的核心区域。其四周则有围墙环绕,由“殿门”出入,形成所谓“殿中”。武帝以后,未央宫中陆续增修了许多建筑,但基本格局未变。
未央宫中的“殿门”,文献记载较清晰的只有前殿南、西两面的门。《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代王于长安代邸即位为帝,“即夕入未央宫,有谒者十人持戟卫端门,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代王乃谓太尉,太尉往谕,谒者十人皆掊兵而去。代王遂入而听政。”[18]《汉书》卷四○《周勃传》亦载此事,师古注曰:“端门,殿之正门也。”[19]可见未央宫中的端门是前殿正南之门。又《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下》:“群臣扶掖莽,自前殿南下椒除,西出白虎门,和新公王揖奉车待门外。莽就车,之渐台。”[20]此证前殿南侧西面的门是白虎门。此事发生于新莽时,但其上文所称“掖庭”、“承明”、“宣室”、“前殿”等皆为西汉旧称,故此门名“白虎”当是西汉之制。
《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成帝时,有男子王褒“衣绛衣小冠,带剑入北司马门、殿东门,上前殿。”[21]此人先入北司马门,又入殿东门,然后登上前殿,可知“殿东门”是前殿南侧东面之门,应与白虎门相对。东汉灵帝时发生过类似事件。《续汉书·五行志五》载:“光和元年五月壬午,何人白衣欲入德阳门,辞‘我梁伯夏,教我上殿为天子’。中黄门桓贤等呼门吏仆射,欲收缚何人,吏未到,须臾还走,求索不得,不知姓名。”德阳殿是东汉洛阳北宫正殿,性质与西汉未央宫前殿相似。故蔡邕将此事与王褒之事加以比较,指出二者“相似而有异”,有异的是“被服不同,又未入云龙门而觉”。[22]东汉德阳殿前有三门,南面为端门,东面为云龙门,西面为神虎门。何人欲入之“德阳门”,据蔡邕说,是东面的云龙门,与王褒所入“殿东门”相似。蔡邕说何人“未入云龙门而觉”,言下之意,王褒是已入云龙门而觉。对蔡邕此言,可做两种解释:一是西汉“殿东门”相当于东汉“云龙门”,二是西汉“殿东门”就是“云龙门”。由于现存西汉史籍中未见“云龙门”字样,“殿东门”也只此一见,第一种解释比较稳妥,但第二种解释也不能完全排除。东汉以后将“白虎门”改称“神虎门”,“云龙”则与“神虎”对应。西汉称“白虎门”,与之对应的名称,应是“青龙门”或“苍龙门”。
王莽称帝后将未央前殿改名为王路堂。《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中》:天凤三年十月,“王路朱鸟门鸣,昼夜不绝。崔发等曰:‘虞帝辟四门,通四聪。门鸣者,明当修先圣之礼,招四方之士也。’于是令群臣皆贺,所举四行从朱鸟门入而对策焉。”[23]朱鸟即朱雀,四神之一,代表南方。所谓“王路朱鸟门”,从名称看,应是王路堂南面的端门。刘庆柱、李毓芳指出:“可能在王莽时,前殿之端门改称朱鸟门”。[24]其说是。由此推测,前殿东、西两侧之门,可能也改称为“王路苍龙门”和“王路白虎门”。既以四神为名,前殿北面应当还有“王路玄武门”。王莽还“改……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即将公车司马令、丞改称为王路四门令、丞。[25]“王路四门”一职应是由王路堂四面之门而得名。文帝入宫前,先令太仆夏侯婴和东牟侯刘兴居“清宫”,将少帝迁出。《史记》卷九《吕太后本记》载:少帝身边侍卫“有数人不肯去兵,宦者令张泽谕告,亦去兵”。[26]不肯去兵者,既听从宦者令的谕告,应是宦官。温室殿是皇帝寝殿,由宦官负责宿卫,则少帝当时应在温室。而文帝入端门时,守门谒者不知少帝已被迁出,故曰“天子在也,足下何为者而入”。《汉书》卷四《文帝纪》载:“皇帝即日夕入未央宫,夜拜宋昌为卫将军,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行殿中。还坐前殿,下诏曰……”[27]“还坐”二字透露出,文帝进入端门后,可能先至承明殿和温室殿接管权力,然后回到前殿,下诏大赦。可见端门不仅是前殿的正门,也是四殿所在的整个殿中区域的正门。
前殿、宣室殿以北,承明殿、温室殿和中宫附近,还有两座见于记载的门,一是金马门,一是长秋门。
金马门出现频率甚高。《史记》卷一二六《滑稽列传》褚先生曰:“金马门者,宦者署门也,门傍有铜马,故谓之曰‘金马门’。”[28]《后汉书》卷二四《马援传》载马援上表曰:“孝武皇帝时,善相马者东门京,铸作铜马法献之,有诏立马于鲁班门外,则更名鲁班门曰金马门。”[29]《三辅黄图》:“金马门,宦者署。武帝得大宛马,以铜铸像,立于署门,因以为名。”[30]这些说法,不完全相同,又都不见于《史记》本文和《汉书》。褚先生所谓“金马门,宦者署门也”,似不能理解为金马门就是宦者署的门,而应理解为宦者署在金马门内。此门的位置不见明确记载,毕沅认为在前殿、宣室之后,承明殿之前。[31]今案《汉书》卷六八《霍光传》载昌邑王被废之事曰:“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王入,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顷之,有太后诏召王……太后被珠襦,盛服坐武帐中……召昌邑王伏前听诏,”遂废之。霍光“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曰:‘愚憨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32]根据这段文字,金马门不是承明殿的门,也不是温室省的门。昌邑群臣从温室省门外被驱出后“置金马门外”,昌邑王离开承明殿后亦“出金马门”,这表明金马门是承明殿和温室省所在的一个更大区域的门。值得注意的是,昌邑王“出金马门”后“西面拜”。《汉书补注》引宋祁曰:“西,疑作四。”王先谦曰:“《汉纪》、《通鉴》作西。”[33]宋祁不解“西”为何意,故疑为“四”之讹。今案《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昭帝崩”,昌邑王“至未央宫东阙……下车,乡(向)阙西面伏,哭尽哀止”。[34]昭帝灵柩“在前殿”,[35]故昌邑王在东阙外向西遥拜。参照此例,昌邑王在金马门外“西面拜”,应是遥向金马门内承明殿上的皇太后拜别。这意味着金马门在承明殿东,有可能在前殿东侧的“殿东门”北。《汉书》卷二七《五行志上》:“东阙所以朝诸侯之门也。”[36]意指诸侯王入宫朝见皆走东司马门。《史记》卷九五《夏侯婴传》:“以太仆事孝惠……赐婴县北第第一,曰‘近我’,以尊异之。”[37]《汉书》亦载此文,师古注曰:“北第者,近北阙之第,婴最第一。”[38]是大臣入宫多走北司马门。东司马门和北司马门是出入未央宫的主要通道,而由此二门前往承明殿和温室殿须经金马门。此门屡见诸史传,恐与此有关。
长秋门仅一见。《汉书》卷六三《武五子传》:戾太子反,“使舍人无且持节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因长御倚华,具白皇后。”[39]王先谦《汉书补注》引缪荃孙曰:“《黄图》有长秋殿,云‘后宫在西,秋之象也’。此门即长秋殿门。”[40]今案《三辅黄图》原文为:“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宫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41]所言乃长信宫,非未央宫。文中所引《通灵记》不见著录。据传,武帝为思念钩弋夫人曾建通灵台。[42]《通灵记》疑是附会此事的小说类作品。成帝母王太后所居长信宫在未央宫东,而非“在西”,《通灵记》之文也显然有误。《汉书》卷九九《王莽传上》载莽奏言:“皇帝即位三年,长秋宫未建,掖廷媵未充。”[43]是皇后中宫可称“长秋宫”。毕沅据此而认为“长秋门”是中宫正门,所著《关中胜迹图志》卷四《汉长乐未央宫图》将此门绘于中宫椒房殿南。[44]然而在古人观念中,四季之“秋”对应四方之“西”。《水经·穀水注》:洛阳城中有“一水自千秋门南流,迳神虎门下,东对云龙门。”[45]东汉以后,“长秋门”改称“千秋门”,“白虎门”改称“神虎门”。千秋门在神虎门北,正是一座西门。东汉此制很可能承袭西汉而来。因此,未央宫中的长秋门也有可能在白虎门北,是承明、温室、中宫一线西侧的门。成帝为太子时,曾奉元帝“急召”由作室门入宫。[46]作室门是未央宫北墙西侧的门。[47]戾太子舍人若也由此门入宫,便须经长秋门至中宫。史家于此特意留下长秋门的信息,应是为了说明其入宫之路径。若长秋门即中宫之门,这一笔就显得多余了。
《史记》卷一○七《魏其武安侯列传》:武安侯田蚡与御史大夫韩安国等议事于长乐宫,“武安已罢朝,出止车门,召韩御史大夫载。”[48]该止车门在长乐宫中。未央宫中有没有止车门,不见确切记载。《关中记》:“未央宫东有苍龙阙,北有元武阙,所谓北阙也。阙中有阊阖门、止车门。”[49]《水经注·渭水》:“北有玄武阙,即北阙也,东有苍龙阙。阙内有阊阖、止车诸门。”[50]这两段文字大致相同,后者可能来自前者。《关中记》乃晋人所做,[51]所言未央宫北阙或东阙中有阊阖门、止车门,在《史记》《汉书》等可靠文献中得不到印证。《史记》卷一一七《司马相如传》载《大人赋》:“排阊阖而入帝宫兮,载玉女而与之归。”《正义》引韦昭云:“阊阖,天门也。”[52]《汉书》卷二二《礼乐志》载《郊祀歌》之《天马》有“游阊阖,观玉台”一句,注引应劭曰:“阊阖,天门。玉台,上帝之所居。”[53]是汉人有天门名阊阖之说。张衡《西京赋》:“正紫宫于未央,表峣阙于阊阖。”薛综注:“天有紫微宫,王者象之。紫微宫门名曰阊阖。”吕向注:“阊阖,天门也,言法紫微以造未央,立高阙以象天门。”[54]张衡只是用天门比喻未央宫门。《关中记》“阙中有阊阖门”的说法可能源于对《西京赋》的误解。“阙中有……止车门”的说法则不知从何而来。但未央宫中确有车马不得进入的门。《汉书》卷六六《田千秋传》:“千秋为相……年老,上优之,朝见,得乘小车入宫殿中,故因号曰‘车丞相’。”[55]此例表明群臣一般不得乘车“入宫殿中”,即使皇帝特许,也要换乘“小车”。文中所谓“宫殿中”,含义模糊。有证据表明,“司马门”和“殿门”是可以乘车出入的,只是经过门口时须下车步行。《汉书》卷五五《张释之传》注引如淳曰:“《宫卫令》:诸出入殿门、公车、司马门者皆下,不如令,罚金四两。”[56]出入司马门须下车,已见前引文帝太子与梁王之例,出入殿门须下车亦有实例。《汉书》卷六八《霍光传》:“每出入下殿门,进止有常处,郎仆射窃识视之,不失尺寸。”[57]同书卷七七《盖宽饶传》:“迁谏大夫,行郎中户将事。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侍中阳都侯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师古释“不下殿门”曰:“过殿门不下车也。”[58]而参照前文所及,王莽离开前殿后出白虎门方得乘车,昌邑王离开承明殿后出金马门方得乘车,可知白虎、金马等门内是不能行车的。田千秋“得乘小车入宫殿中”,应指得入白虎、金马等门中。白虎门和金马门不能乘车进入,端门、殿东门、长秋门当亦然。
金马门和长秋门若分别位于“殿东门”和白虎门北,便意味着前殿东西两侧的围墙向北延伸,将承明、温室、中宫、掖庭等建筑围在其中。端门、“殿东门”、白虎门、金马门、长秋门都不得乘车进入,那么它们与可乘车出入的“殿门”是什么关系?端门、白虎门和“殿东门”本身就是“殿门”当无疑义,其外也未见另有“殿门”。金马门和长秋门则不同,有迹象显示,它们之外另有“殿门”。如前述,诸侯王入未央宫朝见皆走东司马门。以此为背景,文帝太子和梁王共车入朝,应是由东司马门入宫,至殿门前被追止。《史记》卷五八《梁孝王世家》褚先生曰:“诸侯王朝见天子,汉法凡当四见耳。始到,入小见;到正月朔旦,奉皮荐璧玉贺正月,法见;后三日,为王置酒,赐金钱财物;后二日,复入小见,辞去。”又曰:“小见者,燕见于禁门内,饮于省中,非士人所得入也。”[59]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且“不下司马门”,应非至前殿参加仪式隆重的“法见”,而是入温室省“小见”。《史记·张释之传》载:释之追止太子、梁王,“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薄太后闻之,文帝免冠谢曰:‘教儿子不谨。’薄太后乃使使承诏赦太子、梁王,然后得入。”[60]可见薄太后当时也在温室省中,准备和文帝一起“燕见”太子和梁王。因此,太子和梁王所经之“殿门”应在东司马门和金马门之间。意识到这一点,前引《汉书·武五子传》所载戾太子舍人夜入“未央宫殿长秋门”一句,似可断为“未央宫、殿、长秋门”。这意味着长秋门和宫门之间也有“殿门”。由此看来,未央宫中的“殿中”区域可能呈“凸”字形。南部端门、白虎门、殿东门部分东西较窄,向南凸出。北部金马门和长秋门外还有“殿门”,东西较宽。《汉书》卷七八《萧望之传》:“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署小苑东门候”,光禄大夫给事中王仲翁“出入从仓头庐儿,下车趋门,传呼甚宠”,后望之“坐弟犯法,不得宿卫,免归为郡吏。”[61]小苑东门由郎官守卫,门侯为“宿卫”之职,应是“殿门”。王仲翁“下车趋门”,证明此门可乘车出入,也符合“殿门”制度。《后汉书》卷二八《桓谭传》载:“谭以父任为郎……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哀平间,位不过郎。”[62]桓谭《新论·离事》则称:“余年十七为奉车郎中,卫殿中小苑西门。”[63]此证“小苑西门”是“殿中”之门,即“殿门”。桓谭所卫“小苑西门”既是殿门,萧望之所守“小苑东门”应当也是“殿门”。二门可能分别位于“殿中”区域的东西两侧,在金马门和长秋门外。
《汉书》卷三六《刘向传》:“讲论五经于石渠。”师古曰:“《三辅旧事》云石渠阁在未央大殿北,以藏秘书。”[64]同书卷八八《儒林瑕丘江公传》详载石渠阁会议始末,而曰“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65]此证石渠阁在“殿中”。今未央宫前殿遗址西北有一夯土台基,南北100米,东西80米,残高8.74米,相传为石渠阁遗址。陈直称;“王廉先生藏有‘石渠千秋’瓦当,文字极精,但未经著录。据我所知,此瓦出在石渠阁附近,是毫无疑义的。现天禄阁小学存有石渠一具,形制古朴,据小学某教师说,是从石渠阁遗址移来保存的。”[66]这些证据是否可靠,尚有疑问,但该遗址的位置与文献记载中石渠阁的方位大体相符。《汉长安城未央宫——1980~1989年考古发掘报告》将其定名为“未央宫第7号建筑遗址”,其“北距未央宫北墙60米”,其西紧邻作室门内大道[67]。若此遗址确是石渠阁,则其所处位置很可能是“殿中”区域的西北角。
宋王应麟《玉海》卷一六九《宫室·门阙上》“汉金马门”下小注曰:“又谓之黄门。”[68]今案《汉书》卷七五《李寻传》:“(夏)贺良等皆待诏黄门,数召见。”[69]同书卷八八《儒林梁丘贺传》:“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70]所谓“待诏黄门”就是“待诏金马门”。《汉书》常见“待诏金马门”或“待诏宦者署”的例子。如卷五八《公孙弘传》:“拜为博士,待诏金马门。”[71]卷五四《苏武传》:“待诏宦者署,数进见。”[72]金马门就是宦者署门,故“待诏宦者署”与“待诏金马门”实为一事。最晚自元帝以后,金马门内增修了玉堂殿,[73]待诏金马门或宦者署的人员皆值于该殿。杨雄“待诏承明之庭”,自称“与群贤同行,历金门、上玉堂”[74],实即待诏金马门。李寻“待诏黄门”,上书称:“臣寻位卑术浅,过随众贤待诏,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75]可见“金马门”又称“黄门”,王应麟说不误。据此推测,长秋门应当也是黄门。
金马门内还有“禁门”,其内是皇帝寝殿,是未央宫中警卫等级最高的区域。《汉书·霍光传》载:皇太后“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入,门闭,昌邑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