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文化遗产|千里赖通波:《梦华录》里的千年“钱塘”运河

摘要: 电视剧《梦华录》里的运河元素(上图/《梦华录》官博;下图/截自《梦华录》)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让观众又重新认识了宋韵江南的温婉多姿。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女主赵盼儿泛舟水上,微风拂过,不见车水马龙,只闻水声悠悠,道不尽的怡然自得。随着剧情的发展,赵盼儿与顾千帆从钱塘(今浙江杭州)乘船,一路北上东京(今河南开封)。他们走的这条水路 ...

电视剧《梦华录》里的运河元素

(上图/《梦华录》官博;下图/截自《梦华录》)


电视剧《梦华录》的热播,让观众又重新认识了宋韵江南的温婉多姿。炊烟袅袅、小桥流水,女主赵盼儿泛舟水上,微风拂过,不见车水马龙,只闻水声悠悠,道不尽的怡然自得。

随着剧情的发展,赵盼儿与顾千帆从钱塘(今浙江杭州)乘船,一路北上东京(今河南开封)。他们走的这条水路,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水利工程杰作之一——大运河。



古老的

运河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

古代漕运(图/网络)

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500余年的历史。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


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公元610年,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资治通鉴·隋纪》记载:“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至此,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的运河网,促进了中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江南运河(图/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


此后各朝代对大运河继续进行开凿、疏浚、整修,使运河一度处于繁荣状态。宋时,运河土岸改建为石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运河的通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在运输组织方面,还专设有转运使和发运使,统管全国运河和漕运。由于航运的发展,运河沿岸逐渐形成名城苏州和杭州,造船工业基地镇江和无锡,对外贸易港口扬州等重要城市。


北宋苏轼出任杭州之时,主持对盐桥河与茅山河的疏浚工作,引水筑闸保证了运河的水源充足使得航运能够顺利进行。为防止沿岸住户侵占河道,苏轼还曾建议对迁道进行立法保护。在苏轼疏浚城内运河之后,运河得到了维护,保证了航运的顺利。


南宋时期,作为都城的杭州,其运河交通达到了鼎盛,造就了杭州“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景象,极具江南水乡风韵。据《梦粱录》《咸淳临安志》《乾道临安志》等文献记载,杭州城内外的桥梁已达千座。


南宋时期,杭州的运河交通达到了鼎盛

(图/世界遗产中心官网)


随着运河通航条件的改善和运输管理的加强,两宋时期的杭州,运河两岸商业发达,商店鳞次栉比,有众多饮食、瓦舍、勾栏等场所,逐渐成为杭州城市的商业中心区。不仅仅只是普通民居聚集,社会的上层人士,也往往在运河两岸流连忘返。苏轼的《湖上夜归》记载了他从西湖夜归州治(即凤凰山麓)时所见运河热闹的景象:“入城定何时,宾客半在亡。睡眼忽惊璺,繁灯闹河塘。市人拍手笑,状如失林獐。”


清末民初,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大运河的航运功能逐渐衰退,大运河也带着自己的辉煌光荣地进入了历史。



线性

文化遗产


一部运河史,半部中华文明史。大运河起源古老、规模庞大,是我国重要的线性文化遗产,沿线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它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环境,至今仍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是“活”的文化遗产。


拱宸桥(图/杭州发布)


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共包括十大河段:通济渠段、卫河(永济渠)段、淮扬运河段、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段、通惠河段、北运河段、南运河段、会通河段、中河段。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共包括中国大运河河道遗产27段,以及运河水工遗存、运河附属遗存、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遗产。这些遗产根据地理分布情况,分别位于31个遗产区内。


大运河(杭州段)为世界文化遗产核心之一,大运河杭州段是大运河沿线27个城市中唯一兼具京杭运河、隋唐运河、浙东运河三类运河的段落区域。杭州境内主干河流全长52公里。在大运河(杭州段)主遗产段,包涵2个遗产区,即江南运河和浙东运河。其中,列入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河道总长约110公里,包括杭州塘(南段)、上塘河、中河、龙山河、西兴运河5个遗产河段和广济桥、拱宸桥、桥西历史街区、富义仓、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6个遗产点。


世界遗产

中国大运河

列入时间:2014年

标准:(I)、(III)、(IV)、(VI)

(图/杭州发布)


标准(I):中国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超大规模水利水运工程的杰作,创造性地将零散分布的、不同历史时期的区间运河连通为一条统一建设、维护、管理的人工河流,其为解决高差问题、水源问题而形成的重要工程实践是开创性的技术实例,是世界水利水运工程史上的伟大创造。中国大运河以其世所罕见的时间与空间尺度,证明了人类的智慧、决心与勇气,是在农业文明技术体系之下难以想象的人类非凡创造力的杰出例证。

标准(III):中国大运河能为现存的或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中国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已消逝的一个特殊的制度体系和文化传统——漕运的形成、发展、衰落的过程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漕运是中国大运河修建和维护的动因,中国大运河是漕运的载体。中国大运河线路的改变明显地受到政治因素的牵动与影响,见证了随着中国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改变而带来的不同的漕运要求。由于漕运的需求深刻影响了都城与沿线工商业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围绕漕运而产生的商业贸易促进了中国大运河沿线地区的兴起、发展与繁荣,也在中国大运河相关遗产中得到呈现。

标准(IV):中国大运河是一种建筑、建筑群、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了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延续使用时间最久、空间跨度最大的运河,被《国际运河古迹名录》列为世界上“具有重大科技价值的运河”,是世界运河工程史上的里程碑。中国大运河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状况异常复杂,开凿和工程建设中产生了众多的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具有代表性的工程实践,并联结为一个技术整体,以其多样性、复杂性和系统性,体现了具有东方文明特点的工程技术体系。它展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工运河发展的悠久历史阶段和巨大的影响力,代表了工业革命前土木工程的杰出成就。

标准(VI):中国大运河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文化传统、观点、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大运河是中国自古以来的“大一统”思想与观念的印证,并作为庞大农业帝国的生命线,对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大运河通过对沿线风俗传统、生活方式的塑造,与运河沿线广大地区的人民产生了深刻的情感关联,成为沿线人民共同认可的“母亲河”。



流动的

文化

潺潺流淌的运河水绵延几千里,沟通南北,除了带来资源、物产的流通,更带来了思想、风俗、生活方式的交流,形成了开放流动的运河文化。


钱塘是杭州的古称谓(图/截自《梦华录》)


作为大运河重要的组成部分,千百年来,大运河(杭州段)沿岸形成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留存了无数古典园林、藏书楼阁、桥梁古塔,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艺文化、桑蚕丝绸文化、饮食文化、地方戏曲等。据统计,截至2020年底,杭州市已拥有人类非遗项目4项、国家级项目44项、省级项目184项、市级项目368项(其中传统技艺类项目199项,数量占非遗十大门类之首)。


杭州自古以来就是名茶产区,是中国茶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名茶主要有西湖龙井、径山茶等。


径山茶是浙江省传统历史名茶之一(图/余杭发布)


西湖龙井茶产区(西湖区)地处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被誉为“中国绿茶皇后”。以西湖龙井茶为代表的中国茶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结合,产生了对东方传统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中华茶文化。2008年,西湖龙井茶采摘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绿茶制作技艺(径山茶炒制技艺)形成于唐代,盛于宋,采用当地径山茶为原料,以手工炒制、小锅杀青等工艺为特点。电视剧《梦华录》里,就有一段关于余杭径山茶的点评:“感到它入口无涩,感到清香悠远,倒似我闲置在家赏菊一般,有种秋爽洒然之感觉。”


径山茶炒制技艺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图/余杭发布)

径山村举行的径山茶宴非遗展演现场(图/人民网)


基于径山茶产生的“径山茶宴”是我国古代茶宴礼俗的存续,起源于唐朝中期,盛行于宋元时期,传承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按照寺里传统,每当贵客光临,住持就在明月堂举办茶宴招待客人。径山茶宴从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到谢茶退堂,有十多道仪式程序,体现了禅院清规和礼仪、茶艺的完美结合,具有品格高古、清雅绝伦的独特风格,堪称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径山茶宴具有悠久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以茶论道,禅茶一味,体现了中国禅茶文化的精神品格,对杭州地区民间饮茶礼仪习俗的存续都有重要影响。


如今,径山茶炒制技艺已是浙江省级非遗项目,“径山茶宴"是国家级非遗项目。


蚕桑丝织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作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杭州养殖桑蚕、生产丝绸的历史也十分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桑蚕丝绸文化。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


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会议决定,由浙江牵头,联合江苏、四川共同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包括杭罗、绫绢、丝绵、蜀锦、宋锦等织造技艺及轧蚕花、扫蚕花地等丝绸生产习俗,杭州是蚕桑生产的主产区和蚕桑丝织文化的保护地之一。


2011年,蚕丝织造技艺(杭州织锦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杭州织锦历史可追溯至五代十国,以杭产桑蚕丝为原料,以吉祥图案、名人书画、摄影作品为表现对象,在特制的提花织锦机上以手工织造而成,有58道传统手工织锦工序,五彩锦绣织锦的织纹穿吊装造法、以及盘梭(纬)法、换道(纬)法、抛梭(纬)法、通经回纬挖花法等织锦工艺技法均为杭州织锦特色。


千年共塑,千里相连,跨越时间与空间,蕴藏在杭州这座历史名城里的运河文化传世流芳,沉淀了别样的杭州韵味。



新运河

时代

流淌千年,大运河依然生生不息。它丰富的文化遗产至今仍散发着无穷魅力。

运河夜景(图/京杭大运河旅游官网)


2019年,为保护大运河文脉、彰显运河文化魅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核心工程”——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应运而生。2021年8月8日,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2022年,杭州正式印发《杭州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和《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


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除纳入世界遗产范围的“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西兴运河”等河道之外,还涉及“余杭塘河、西塘河、东苕溪”等历史运河主河道,以及“运河三堡段、杭甬运河、运河二通道”等现状运河主河道。河道总长度达261千米,流经拱墅区、上城区、临平区、余杭区、西湖区、滨江区、萧山区等七个运河沿线中心城区。


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结构图及空间区划图

(图/杭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根据《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将依托十一条骨架河道,串联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等四类功能空间,形成“山水群落、河岸双带、核心十园、特色百景”规划结构。


“山水群落”包括湿地群落、名山群落、公园群落等生态群落;“河岸双带”指以大运河主题承载河道为基础,打造的南北两条运河文化旅游带,共同构成了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线性展示空间;“核心十园”指十个重点谋划的核心展示园,是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型实体展示空间,包括拱宸桥运河文化群落核心展示园、塘栖江南运河名镇核心展示园、上塘古韵寻踪核心展示园、浙东诗路启程核心展示园、浙东官河复兴核心展示园、皇城宋韵核心展示园、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公园核心展示园、运河西部水乡粮仓核心展示园、江河汇现代运河核心展示园、武林运河繁华商旅核心展示园等;“特色百景”指多个文化主题突出、文化资源集聚的特色资源点,具有特色鲜明的文化体验,共同构成了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分散型点状展示空间。

拱宸夜景(图/京杭大运河旅游官网)


- END -


资料来源:杭州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姜师立大运河百问》、《杭州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徐勤《京杭大运河与古代杭州城市的发展关系研究
编写:灵芝、梦琪
排版:灵芝
审核:阮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