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理论·方法·前景——敦煌十六国北朝石窟研究”论坛成功召开

摘要: 8月6-8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承办的“理论•方法•前景——敦煌十六国北朝石窟研究”论坛在敦煌莫高窟顺利召开。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东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敦煌研究院的近二十位中青年学者,围绕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 ...

8月6-8日,由敦煌研究院主办,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甘肃鸿文敦煌艺术研修中心、敦煌研究院科研管理处承办的“理论•方法•前景——敦煌十六国北朝石窟研究”论坛在敦煌莫高窟顺利召开。

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科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央美术学院、东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苏大学、敦煌研究院的近二十位中青年学者,围绕十六国北朝时期的石窟图像和历史文献发表了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对石窟研究的前景和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敦煌研究院副院长张元林在论坛开幕仪式上致辞,开幕式由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小刚主持,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屹,作了题为《乐僔与法良的禅法》的报告。刘屹教授结合文献与现存石窟的实际情况,探讨了修行方式与石窟营建空间的关联问题,推想了四、五世纪敦煌石窟开凿的实际情况。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沙武田作了题为《借鉴墓葬:敦煌石窟空间的几点思考》的报告。沙武田利用传统墓葬探析石窟空间,对莫高窟洞窟或整体环境中的诸多瘗窟、舍利塔、影窟等的功能属性问题提出了新的看法。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于向东作了题为《北魏敦煌、云冈石窟图像构成的差异》的报告,认为北魏敦煌和云冈石窟在题材内容、图像组合与设计思想方面都存在巨大差异,反映出两地主流禅法、义学思想不尽相同,也显示出石窟营建与地域政治、社会文化背景的密切关联。

江苏大学江南美术研究院教授张同标作了题为《敦煌早期佛塔型制源流考》的报告,认为敦煌早期佛塔多重相轮应源于中国汉魏时代的多层承露盘,与印度佛塔无关,而犍陀罗地区小佛塔的多重相轮很可能是中国影响所致。敦煌早期佛塔可能起源于西汉神仙好楼居的高层楼阁作法,犍陀罗类似佛塔源于中夏的可能性更大。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韦正教授作了题为《河西早期石窟的年代与相关问题》的报告,对武威天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第275窟断代问题进行了探析,通过对河西石窟与炳灵寺、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关系梳理,认为石窟在河西的传播并不一定是由西到东,还应存在跳跃或迂回现象。

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员陈粟裕作了题为《佛塔内外:2至4世纪时西域南道佛塔与佛寺图像的转化》的报告,分析了2-4世纪丝路南道的两种佛塔图像配置,以及向佛寺图像的转化问题,展现了西域南道佛寺图像从佛塔为中心到佛像为中心转化的关键性过程。

敦煌研究院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研究馆员孙晓峰,作了题为《莫高窟第275窟菩萨宝冠模制造像及相关问题》的报告,通过分析模制造像工艺、制作技法、图像渊源等,进一步探究了莫高窟第275窟的开凿年代问题。

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张小刚作了题为《肃北五个庙石窟北朝遗迹考述》的报告,介绍了敦煌石窟群之一的五个庙石窟中,所保留的开凿于北朝时期的部分遗迹现状、壁画内容及特点。

敦煌研究院副研究馆员赵燕林作了题为《隋代敦煌壁画中的疏、密二体“维摩变”》的报告,从魏晋时期绘制“维摩诘像”的画史记载入手,分析了莫高窟“维摩诘像”和“维摩变”存在“疏”、“密”二体的绘画形式。指出莫高窟隋壁画中的“维摩变”,为研究后世画家所画“维摩诘像”“维摩诘变”及其它相关画作的发展史提供了直接参考。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王云作了题为《照其本也——早期佛教美术中的莲花意象研究》的报告,从文献和图像两方面进行分析,指出莲花为佛法的象征,光明是其根本意涵。其象征内涵与古埃及影响下的婆罗门教、琐罗亚斯德教的莲花光明意象,以及古埃及的复活观念及表现形式高度相似。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馆员樊雪崧作了题为《莫高窟第285窟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新辨》的报告,将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中层东端故事,重新定名为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并对故事情节及叙事顺序进行了辨析。最后结合以往对第285窟功能的研究,认为南壁沙弥守戒自杀依禅窟而绘,强化了其作为宣讲戒律、警示教诫的功能。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张建宇作了题为《4-6世纪中国丝路沿线的多佛组合与空间配置》的报告,考察了多佛组合与建筑空间配置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在多佛研究中,佛组合数量越少,情况越为复杂。多佛组合图解的来源与发展问题还需进一步探讨。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元林作了题为《从图像解读到“语境构建”之思考——以莫高窟第254窟、第428窟为例》的报告,检讨了近年来从洞窟内空间结构解读整体图像程序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从单个图像解读延伸至“语境构建”的综合性研究的思路及其结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郑弌作了题为《再释莫高窟第428窟西壁“金刚宝座塔”及洞窟空间语义》的报告,以周隋之际敦煌造像艺术为中心,围绕莫高窟北周第428窟蕴藉的图像秩序与层组性展开讨论。

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张南南做了题为《以戒为尊,十方同证——莫高窟第275窟与戒法关系推测》的报告,认为莫高窟第275窟初始期具有统一规划,有明确实践目的,应为与菩萨戒相关之场所。

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馆员殷博作了题为《敦煌莫高窟须摩提女故事画寻微》的报告,对敦煌石窟中唯一一幅绘于257窟的须摩提女故事画进行了研究,认为敦煌须摩提女故事画应主要根据阿含部派思想中的《增一阿含经》绘制,并认为敦煌须摩提女故事画与部派佛教存有较强的关联性。

会议论文集还收录了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袁德领馆员的《英藏斯坦因七九七号写本初探》,以及赵蓉副研究员的《敦煌莫高窟第275窟研究——石窟本体现象及问题》。论坛在紧张、欢快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帏幕。学者们高度评价了此次论坛,期待未来此类论坛的再次举办。本次论坛聚集了石窟考古领域学者的研究力量,既反映出不同研究方法的优势,也突显了石窟研究的热点问题和迫切需求,对未来石窟考古报告工作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


作者: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

分类: 中文 资讯 丝路资讯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