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综述

摘要: 所属学科:人文社科类历史学稿件来源:中国文物报11 月22 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会议以“新时期文物保护的理念、任务与方向”为主题,来自国内100 余家文博单位的300 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与会。会议围绕新时期文物保护理念、任务与方向的研究;文物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研究;可移动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石窟寺等)的保护研究;文物 ...
所属学科:人文社科类>历史学  稿件来源:中国文物报 

11 月22 日,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第九次学术年会在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举行。会议以“新时期文物保护的理念、任务与方向”为主题,来自国内100 余家文博单位的300 余名专家、学者和代表与会。会议围绕新时期文物保护理念、任务与方向的研究;文物保护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创新研究;可移动文物(出土文物和馆藏文物)的保护研究;不可移动文物(古建筑、石窟寺等)的保护研究;文物保护工作的标准化及保护效果评价体系的研究;近年来文物科技事业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六个方面展开交流和探讨。本次研讨会内容丰富,提交论文涵盖文物保护理念、金属质文物保护、陶瓷质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文物建筑保护、彩绘彩画保护、纸张文献类文物保护、漆木类文物保护、丝麻皮革类文物保护、考古现场保护、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相关技术等题目,从中可以管窥当前我国文物科技的学术动态和研究方向。本版特将会议部分发言进行摘编,希望对文物科技工作者有所借鉴。

  文物保护理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梁宏刚从文物保护修复的有关学科构成谈起,对如何进行文物保护修复的学科建设、有关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的误区与悖论、文物的劣变或劣化——材料物理化学、文物材料的劣化与寿命方程、文物保护修复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关于保护原则与理念的探讨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疑问。

  湖北省博物馆李玲介绍了叶家山西周墓地出土青铜器的保护修复。她认为,文物的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考古学发展的影响。考古发掘、考古整理既是解决学术问题,又是文物保护的一种形式。随州叶家山墓地出土青铜文物的保护,立足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工艺等一系列“原真性”研究,对“有害锈”和掩盖器物纹饰及铭文的锈蚀产物进行清除,对破碎青铜器进行拼对、补配、焊接、补全,最大限度地揭示、保护、保存了青铜文物承载的信息。

  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杨秋颖阐述了原真性基因研究对文物保护修复的指导意义。她认为,文物的劣化进程在所难免,修复是一种“补救”过程,原真部分和修补部分“度”的把握至关重要。修复过程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保护修复理念对过程和结果的指导意义。

  辽宁省博物馆张芯语介绍了书画修复中传统技术的继承与发扬。目前,馆藏书画修复主要采用传统裱画技术。但由于是手工操作,工艺复杂,要求从业人员要有长年经验的积累和高超的技能,限制了书画修复技术的发展。通过科学检测与模拟实验,他们对传统工艺中的某些工具或操作流程进行改进,可以极大地降低传统裱画技术难度,使书画修复变得更容易控制、更安全。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卫扬波探讨了文物保护技术如何在考古发掘现场发挥重要作用。在叶家山墓地第二次发掘中,文物保护工作人员贯穿全程,开展了大量的工作,包括前期地质条件调查、发掘过程中文物埋藏环境调查、每一座墓葬文物保护预案编制、出土文物附着物、腐蚀产物及土壤等重要信息样品采集,同时对出土的铜器、漆木竹器及彩绘进行了现场保护处理和整体揭取等多项工作,探索了一套现场保护模式。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陈坤龙介绍了弗里德里希·拉斯根的科学化保护理念与早期实践。弗里德里希提出的从物理化学本质了解器物的损坏、对保护修复过程进行监测和记录、保护修复技术的可控性与可重复性等科学理念,以及陶器可溶盐脱除、锈蚀金属器的电化学还原和保护材料方面的研究和应用实例,对文物保护科学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金属质文物保护

  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顾来沅、叶琳介绍了鎏金青铜文物铜锈的凝胶清洗技术。他们以重庆三峡出土的两件鎏金青铜文物为例,运用三维视频显微镜、扫描电镜配备的X-射线电子能谱仪(SEM-EDX) 和激光显微拉曼光谱仪分析等对其表面形貌和腐蚀产物成分进行分析,采用凝胶清洗法对锈蚀产物进行去除实验,对清洗成分、反应时间、浓度等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该配方作为清洗组分能有效地去除鎏金层表面铜锈。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钢、枣庄市博物馆王丽华对红铜铸镶青铜器的工艺特征及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通过对枣庄市徐楼村出土的红铜铸镶青铜器进行技术分析,证明了红铜铸镶是先制作红铜纹饰,固定在泥范上,然后浇铸青铜而成。结合锈蚀显微形态、锈蚀产物组成的激光拉曼光谱的检测结果,并通过电化学测试结果,对红铜铸镶青铜器分腐蚀行为进行了研究,证明了青铜基体与红铜纹饰在锈蚀中存在电极反转现象,从而加速了红铜纹饰的腐蚀,红铜纹饰锈蚀较青铜基体严重。

  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费利华、吴耿烽、林永峰介绍了低氧控湿环境中的铁腐蚀实验研究。他们对低氧(氧含量≤1%) 控湿(相对湿度30%≤RH≤55%) 条件下铁的腐蚀状况进行实验研究,结果显示:在相同的湿度条件下,低氧环境中铁片的腐蚀速度远远高于常氧环境下,其腐蚀特征是全面均匀腐蚀,腐蚀产物主要是铁的氧化物。经分析,在低氧控湿环境中,铁与吸附在铁片表面的水膜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电极体系(Fe-H2O),在氧含量很低的情况下,电极电位高的氧化态H+与电极电位低的还原态Fe 之间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因此,铁的腐蚀以析氢形式的电化学腐蚀为主,其腐蚀反应速度的快慢与环境中相对湿度的高低呈正相关性。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邓天珍介绍了张家川马家塬出土金银铁饰件的保护修复与研究。这批文物出土前,因受土壤中有害成分及地下水腐蚀两千余年。出土后由于大气中温湿度、氧气和各种其他有害气体浓度的剧烈变化,腐蚀程度加剧。在分析检测基础上,辨证施治,分别采取了机械、化学等保护手段去除可溶性盐及有害腐蚀产物,并对金银铁饰件文物进行整形、缓蚀以及封护处理,部分对环境敏感的脆弱文物保护处理后放置保存在可控制微环境的密闭袋中,达到减缓腐蚀速率的目的。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