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策略国际探讨

摘要: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约6000~5000年,以农业经济为主,分布于燕山以北、大凌河、西辽河上游流域。文化面貌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陶器以之字纹和彩陶为主,以筒形器为特色,玉器制作技术尤其发达,器型丰富。红山文化遗址,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和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构成,于2012年正 ...

 

  清源文化遗产

  微信号 mobiheritage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年代距今约6000~5000年,以农业经济为主,分布于燕山以北、大凌河、西辽河上游流域。文化面貌以打制石器、磨制石器和细石器为主要生产工具,陶器以之字纹和彩陶为主,以筒形器为特色,玉器制作技术尤其发达,器型丰富。红山文化遗址,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后遗址、魏家窝铺遗址和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构成,于2012年正式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2014年6月,赤峰市政府与朝阳市政府举行红山文化遗址联合申遗签字仪式,共同推进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工作。

  

图/内蒙赤峰市红山后遗址,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

  

图/内蒙赤峰市魏家窝铺遗址,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

  

图/辽宁朝阳市牛河梁遗址,朝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提供

图/红山后遗址出土石器及陶器,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提供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4年底受两地委托开展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遗产的文本编写工作,现已完成文本核心章节的初稿。为了推动国际社会认识红山文化遗址考古发掘与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展示红山文化的深刻内涵,探讨其在人类社会步入文明起源阶段具有的突出作用与独特性,为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指出方向,2017年3月28日至3月30日红山文化遗址申报世界遗产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成功举办。本次交流活动由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政府和辽宁省朝阳市政府共同举办,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等学术机构的众多考古学者,与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四位考古和世界遗产保护领域专家共同参与了此项活动。活动得到了国家文物局和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的大力支持与协助。

  系列活动由遗址现场考察与会议研讨两部分组成。

  现场考察

  3月28日至30日,来自美国、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四位遗产保护专家,在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朝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遗址管理机构、地方学者与申遗文本编制团队的陪同下,对红山文化遗址的三处考古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参观了赤峰和朝阳两地多处博物馆,了解到红山文化的基本考古学特征和三处考古遗址的研究、展示、保护与管理情况。

  

  图/国际专家遗址考察合影

  

  图/国际专家考察

  会议研讨

  3月30日,红山文化遗址世界文化遗产价值国际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市内蒙古大厦举行。会议由赤峰市文化新闻出版广电局局长、文物局局长于凤先介绍与会嘉宾,并致欢迎辞。赤峰市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郭玉峰和朝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滨分别致辞,介绍两地政府在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工作中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希望以此会议为契机,探讨红山文化遗址具有的国际性价值与恰当的申报策略,推动国内外学者对于红山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之后会议分上下午两个环节展开研讨。

  

  图/赤峰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郭玉峰致辞、朝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郑滨致辞

  上午的研讨会以红山文化遗址构成和突出普遍价值为主题,由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研究员主持。

  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塔拉和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规划部主任孙金松就魏家窝铺考古遗址发掘和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魏家窝铺遗址为红山文化中期大型环壕聚落遗址,约距今6000—5500年,自2008年发现以来已揭露发现大量灰坑、房址、壕沟、墓葬等遗迹单位以及陶器、骨器、蚌器等出土文物,为红山文化聚落具有的生业特点、聚落形态、社会结构与发展阶段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图/内蒙古博物院原院长塔拉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保护中心规划部主任孙金松发言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全介绍了牛河梁考古遗址发掘和研究成果。牛河梁遗址由16处已发现的重要遗址点构成,距今约5500—5000年,为迄今发现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祭祀与墓葬中心。牛河梁遗址规模宏大,由“女神”庙、祭坛和积石冢三类遗址构成,遗址分布、形态特征与出土物具有极强的规划性与等级性。遗址出土的大量玉龙、玉凤、玉龟、玉人等器物,制作技艺高超,成为中国社会长久以来惟玉为葬文化习俗的重要史前源头之一。牛河梁遗址反映出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具有的空前社会组织能力及其独特的精神信仰。牛河梁遗址展现出诸多文明起源的因素,为人类文明起源进程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也为中国文明起源区系学说提供了实物支撑。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孙燕博士代表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团队重点介绍了红山文化遗址系列遗产的选点原因、突出普遍价值声明与比较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于已掌握红山文化考古学成果与研究,团队提出,红山文化遗址宜采用标准iii和标准iv论述其突出普遍价值。此外,申遗团队基于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申遗文本的大量研究,试图探讨当前遗产名录中存在的不均衡性问题、存在的空白点,以及成功项目采取的价值标准、价值阐述方式、遗产申报策略与考古遗址研究之间可能存在的矛盾,以此分析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申遗策略选择。

  

  图/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李新全和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孙燕博士发言

  下午的研讨会以红山文化遗址比较研究为主题,由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主持。中外专家就红山遗址同中国和世界的类似考古遗址、世界遗产申报案例进行了比较分析。

  

图/下午会议主持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

  社科院考古所科研处处长刘国祥系统介绍了红山文化的考古工作进展,特别是近期开展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阐述红山文化分期、文化类型划分等重要问题,并分享了个人对红山文化价值与意义的认识与理解。

  其后ICOMOS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席、来自美国的Douglas Comer博士介绍了近期起草的《公共考古遗址管理的塞拉莱指南》,该建议针对面向公众开放的考古遗址,强调了遗址勘察、保护、阐释与展示、游客管理等方面对于考古遗址的可持续性的重要作用。Comer博士还与大家分享了适用于宏观区域性遗址资源调查研究的若干技术手段和数据资源。

  曾参与大运河和土司遗址等中国世界遗产项目评估的印度考古学家Rima Hooja博士则与大家分享了印度简塔曼塔古天文台(The Jantar Mantar, Jaipur)和拉贾斯坦邦的高地要塞(Hill Forts of Rajasthan)两处世界遗产地的申遗经历,就系列遗产如何选点、论述其完整性与突出普遍价值提出了建议,同时,她多次强调了红山文化遗址申遗应从更广泛的语境与视角进行价值阐述。

  参与日本绳文文化遗址申遗实际工作的日本考古学家岩田安之,重点介绍了绳文遗址系列遗产的选点标准、遗址特点、遗址保护与展示、VR技术在展示中的应用、公众参与等问题,并就绳文文化遗址与红山文化遗址的特点进行了简要的对比。

  具有丰富申遗文本撰写经验的澳大利亚考古学家Michael Pearson介绍了澳大利亚考古遗址申报经验,重点讲述了澳大利亚监狱遗址(Australian Convict Sites)系列遗产的选点过程和价值阐述的构思,并以一系列问题对红山文化遗址申遗策略的选择路径给予了建议:应确定所选遗址地可以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比对其他遗址的加入能否进一步丰满这个故事。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先生发表了题为《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比较研究》的演讲,向中外学者介绍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部分成果。充分展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起,中国境内各区域与文明起源具有密切关系的重要典型遗址的遗迹特征、出土物特点,并论述了各遗址所反映的社会内涵、精神信仰、价值观情况,及其与中华文明文化传统之间的传承关系。最后,通过对各考古学文化面貌、典型遗址出土文物的比较研究,阐释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大致形成过程:1.距今8000年到7000年之间,各地区已经出现了文化交流。如用玉习俗的出现,形制相似的玉玦的制作和使用。2.距今5500年左右开始,各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交流内容包括生产技术、礼仪制度和宗教观念。其中,距今5500年前后,中原地区庙底沟文化彩陶曾向泗州地区强力扩张。距今5300年前后,龙形象在各地出现,玉龙、玉鸟、玉龟、玉人等构成的具有很大相似性的玉礼器在北起辽西,南到江淮之间出现,标志着各地区的权贵阶层之间在原始宗教信仰和价值观方面共同性的存在,暗示着出现了较大范围文化趋同的过程。密切的交流使得中国黄河、淮河、长江流域各主要文化区在基本经济特征和基本文化特征上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共性,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周边地区的文化圈。这一区域内诸文化的一体化进程得到显著加强。

  

  图/王巍研究员发言

  会议期间徐光冀、李水城、郭大顺、朱延平、曹建恩、孟昭凯等中外学者就红山文化遗址系列遗产的世界性价值与申遗策略的选择进行热烈且深入的交流,并为红山文化遗址接下来的的申遗方向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

  会议最后,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就红山文化遗址保护和申遗工作提出五点意见:加强遗址内涵、价值及比较分析基础研究;加强遗址整体保护、安全监管,落实依法依规管理;加强遗址本体展示,推动遗址对公众开放;正确处理遗址保护与地方发展的关系;提高社会各界对遗产价值的研究与认识。

  

  图/宋新潮副局长发言

  此次为期三天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增进了国际世界遗产领域专家对红山文化及同时期中国其他考古学文化、典型遗址的认识,促使红山文化遗址价值的研究与讨论进一步融入国际语境。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的经验分享与中肯建议更促使我们从更加广阔的全球性视野,思考与审视红山文化在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诸考古学文化中的独特性,并整体思考中国新石器时代众考古学文化在人类社会步入复杂社会过程中具有的普世意义和独特性。对比世界各国已成功和正在推进的申遗项目,也提示我们在当下“一国一年一项”的申报规则下,从国家层面探讨红山文化遗址或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申报世界遗产最优策略的必要性。此外,一系列可应用于考古学研究的技术手段,以及遗产申报策略研究的方法也值得在今后的工作中学习借鉴。

  此次受邀参加交流的 四位国际学者是:

  

  • Douglas Comer,美国,ICOMOS考古遗产管理专业委员会主席,美国国家公园应用考古中心主任,中东、东南亚、非洲、中南美等多处考古研究中心负责人。

  • Rima Hooja,印度,考古学家、剑桥考古学博士、现任斋浦尔博物馆顾问馆长、《遗产管理》期刊编辑,前ICOMOS印度副主席、大不列颠和爱尔兰皇家亚洲学会会员,曾评估大运河和土司遗址中国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 岩田安之,日本,考古学家,青森政府官员,绳文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组成员。

  • Michael Pearson,历史考古学博士,澳大利亚历史学会联合会会员,澳大利亚堪培拉大学文化遗产管理教授,曾任遗产专业实践研究所及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艺术主席、澳大利亚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ACT遗产理事会(位于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政府遗产机构)主席。

  清源文化遗产

  我们是一群工作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线的青年,跟您分享实践思考、学术成果、思想碰撞,以及深入遗产地带来的好吃好玩。

  *有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或疑问,直接微信回复公众号。

  微信mobiheritage

  网站www.chcc.org.cn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