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旃檀精舍 | 大足宝顶山石窟——宋代平民世界的佛教图典

摘要:   宝顶山石窟寺建成于13世纪中叶,是一座由木构寺院、摩崖石刻以及石塔建筑等构成的综合性佛教寺院。相比于南宋时期江南著名的“五山十刹”,宝顶山似乎显的有点低调,甚至“默默无闻”。但是,别忘了她可是一座誉并峨眉的圣山,在宋代三百年间修建的石窟寺中,没有一处在规模上堪与宝顶山比肩。一位明代人士游历宝顶后慨叹:“西至五台,东及普陀,以为 ...


  宝顶山石窟寺建成于13世纪中叶,是一座由木构寺院、摩崖石刻以及石塔建筑等构成的综合性佛教寺院。

相比于南宋时期江南著名的“五山十刹”,宝顶山似乎显的有点低调,甚至“默默无闻”。但是,别忘了她可是一座誉并峨眉的圣山,在宋代三百年间修建的石窟寺中,没有一处在规模上堪与宝顶山比肩。一位明代人士游历宝顶后慨叹:“西至五台,东及普陀,以为天下名山莫有俪者,至历斯境,崖迹迥异,又不在二山之下,佳哉!佳哉!”。
宝顶山的创建缘于一位伟大而神秘的人物——赵智凤。赵氏名不见经传,南宋王象之所著《舆地纪胜》中记:“宝峰山,在大足县东三十里,有龛岩,道者赵智凤修行之所。”这是唯一一条有关赵智凤见诸宋代史籍的载录,其中“宝峰山”乃宝顶山之误。
还有一则关于赵智凤的记载为铭文形式,题刻在宝顶山小佛湾七佛壁,遗憾的是现在已漫漶不清了。所幸乾隆《大足县志》对其有收录,全文百余字,其中讲:
赵本尊,名智凤,绍兴庚辰年(1160)生于米粮里(今大足区智凤镇)之沙溪,五岁入山持念经咒,十有六年西往弥牟,复回山修建本尊殿,传授柳本尊法旨。遂名其山曰“宝鼎(顶)”。

  

这条简短的记录由当时昌州通判“席存著”所作,题刻时间是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虽仅寥寥数语,但在宋人对赵智凤的记述中,这已经是最为详细的材料了。
明人在此基础上稍加增饰。比如宝顶山弘治十七年(1504)的一碑文中说:赵智凤为毗卢佛再世,托生于米粮里赵延福之家,自小特别孝顺,为治母病而出家,后来“清苦七十余年”建成宝顶山等等。
尽管如此,目前所见的记录中从未提及赵智凤卒年,所以我们至今不清楚赵智凤去世于何年,安葬于何处,其身世大部分还是一个谜。
和中国历史上大量的石窟寺不同的是,宝顶山经过周密的规划后一口气营建而成。像大佛湾数十铺画面有机衔接,宛若展开的一幅中国长卷画。这里有庄严的佛祖、慈悲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凶恶的夜叉;既有美妙绝伦的极乐净土,也有凄惨万状的地狱世界。宝顶山的造像不仅渗透着佛家救度济世的核心理念,还贯穿着儒家仁义忠孝的伦理思想。它是一部生动的社会历史教科书,让每位读者懂得人生的道理,理解生命的真谛、意义与价值。
宝顶山以其规模之宏大、技艺之精湛,保存之完好,堪与敦煌并肩,与云冈、龙门鼎足,被誉为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之“丰碑”。是人类难得的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然而,从大佛湾半成品的明王像来看,宝顶山实际上并未彻底完工。原因何在呢?后来学者们推断,南宋末蒙古军队大举南下攻略宋境,铁蹄踏遍四川,重庆钓鱼城成为宋蒙交战的重要阵地。动荡的局势,致使人心惶惶,四散逃逸,自然难以维持营造工程了。正如胡昭曦先生所言:“在蒙军大规模攻蜀后,历史环境不允许宝顶石刻正常凿建。”所以,当我们今天目睹大佛湾未及完工的一排明王像时,眼前仿佛闪现出宝顶山僧俗惶恐不安,匆忙撤离的散乱场景。我们不经意间发问,赵智凤是否也正是在那场灾难中消失在历史的迷雾中了?

撰稿:米德昉
摄影:罗国家

免责声明:公众号部分文章来自网络,转载的文章仅在本号内部做分享使用,如涉及侵权或不实,请及时在公众号留言联系,即刻删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