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85年前撒拉族民俗生活老照片和民族来源

摘要:   编者按  1935年国民政府特设“护送班禅回藏专使行署”,并聘请庄学本担任随行摄影师,期间他受中央研究院所托从事的民族调查工作。下面即庄学本在青海循化与化隆县,访问了撒拉族聚居的地区时所摄影的照片。  其摄影作品注重人的体质、体貌等多角度展示,民俗仪式活动的呈现,使我们有幸能感受到撒拉族文化的特性。  庄学本摄,《中华》1937年  ...

  编者按

  1935年国民政府特设“护送班禅回藏专使行署”,并聘请庄学本担任随行摄影师,期间他受中央研究院所托从事的民族调查工作下面即庄学本在青海循化与化隆县,访问了撒拉族聚居的地区时所摄影的照片。

  其摄影作品注重人的体质、体貌等多角度展示,民俗仪式活动的呈现,使我们有幸能感受到撒拉族文化的特性。

  庄学本摄,《中华》1937年

  循化少女:女子未婚亦戴盖头,色尚绿,中年用黑色,老年用白色,按教义,女子头发列为羞体,故虽梳发辫之少女,亦用盖头掩之。

  循化男子:高鼻深目多髯,与高加索人相似。

  磨船:撒拉人用木船泊黄河中,水流冲动,轮轴旋转不息,日夜能磨食粮数担。

  叫天楼:清真寺前,多建有高楼一所,名叫天楼,每逢礼拜日,阿洪登楼高叫,号召信徒。

  嫁妆:撒拉人嫁女所备之奁物(lián,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匣子,指嫁妆)。

  工彭(拱拜):为撒拉人为纪念圣贤之建筑物(按即圣贤陵墓),此为大马山间之工彭。

  妇女出行:妇女出行多骑马,有孩子者,裹在胸前,踽踽(jǔ jǔ,孤单行走的样子)而前。

  背水:撒拉女性,白昼种地,傍晚至泉边背水。

  讲经:回教寺中经典精(通)熟(悉)之阿訇,开讲《可兰经》,众阿訇研(究)之甚力。

  撒拉族的历史来源与现状

  本文为《中华》杂志编辑部于1937年所作。配图为海映光(1901—1973)牧师所摄。海牧师于1923年秋季,他和女朋友劳拉(LoraNewberry,后两人结婚)到了甘肃临夏、青海循化一带传教,直至1949年,前后在中国生活了近27年。

  “撒拉”为青海小民族之一,散居于循化、化隆两县境内,信奉回教,原籍西方口外人。

  撒拉族阿訇,青海循化街子工清真寺,1931年

  相传明洪武初年,口外撒马尔罕的人民因争教起畔,有弟兄二人遂引骆驼驮天经(即《可兰经》)入关避乱,迨行至循化街子工骆驼忽卧而不起,两人遂跪向西方礼拜,拜毕,起视骆驼已化为巨石,因忆阿訇(回教中之掌教者),临行之言,谓有土(之)重(量)相等之地,即可久居。于是拿出秤来称土,适与撒马尔罕的无分轻重,遂居焉。迨(等到)后子孙繁衍,遂散布于循化之八工。

  循化八工有撒拉民约一万八千人,化隆外五工约一万人。但外五工撒拉民多属由番民奉回教而转变,迄今外五工教民(教徒)尚多沿用番语。

  撒拉民多深目高鼻,眉浓须密,极少数之男子眼色尚有深绿者,按其人种当属新疆之“哈萨克”,或中亚之“土耳其”种。

  三个藏族女性,循化文都寺院,1934

  男女服饰与甘青汉回无甚错异。男子戴平顶黑绒帽,礼拜时缠白布,女子长衣覆膝。自八岁以上均戴盖头,年轻者尚绿色,中年尚黑色,老年用白色。

  生活多属耕种,但有少数因居深山,农田缺乏,故有驯养少数牛羊或樵采为生者,近年来男子亦多当兵及经营小商业。女子工作勤苦,除处理一切家务外,并放牧及下田耕种。

  撒拉民不染(不良)嗜好,饮食清洁,故身体健壮,老人多享颐龄(百岁,指长寿)。

  青海循化街子工清真寺经堂教育,1933

  其信仰之宗教为惟回教,而教中亦有新老之分。故自清季以来时起纷争,教中掌教者名“阿訇”(又名阿衡)。按例领导教民每日礼拜五次,每周聚礼一次,每年举行大会二次。撒拉民因宗教思想之浓烈,每村有居民80家以上者,建大礼拜寺一处,50家以上者设中寺,50家以下者建小寺。

  婚丧之俗,定婚吃油交团,财礼以牛羊布匹作抵。迎取时阿訇率新郎至女家挂红念经,新娘兜黑纱骑马过门,翌日嫁妆铺陈院中以示亲邻,宴宾客用馍及牛肉粉丝。人死请阿訇念经,三日后洗尸首用白布捆扎装入无关盖棺木中,由阿訇发引至义冢,尸脸西向埋入土中,殷实之家并放布施。

  拿着木板上写着阿拉伯语诗歌的孩子,循化草滩坝村,1932

  撒拉民无文字,惟教中经籍多用阿拉伯文,识字者仅属少数阿訇而已。语言通行撒拉语,谓与土耳其语有相同处,年来因与外间相往来,故多数男子亦能操流利之汉语。

  本文由“瀚海淘沙”独家整理

 


分类: 中文 图片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