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湖南是形成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元——写在《吾道南来》出版之际

摘要: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吾道南来》一书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湖南考古工作的实践,在《考古湖南——十堂课听懂湖南历史》之“九嶷山上白云飞”篇基础上重写而成的。  在我国先秦文献 ...

  习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吾道南来》一书是学习习总书记关于考古学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湖南考古工作的实践,在《考古湖南——十堂课听懂湖南历史》之“九嶷山上白云飞”篇基础上重写而成的。

  在我国先秦文献中,关于湖南这片地域的记载非常少,即使有记载,时间上限也超不出战国。因此,从夏商周时期到史前占据人类历史99%以上的时间长河里,湖南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纯粹只能依靠田野考古工作来获取信息了。田野考古获取信息材料须有专门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研究和解读这类材料也得要有专门的理论方法才行。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1951年10月,由夏鼐先生率领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长沙工作队启动了湖南历史上第一次科学田野考古发掘,七十年来湖南考古工作取得了不菲成绩,为考古中国和中华文明探源贡献了湖南力量。

  湖南已有的考古成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丰富了湖南历史的内涵。战国秦汉及以后历史时期考古获得了许多重要发现,如屈原区罗城、临澧九里楚墓、长沙楚墓、马王堆汉墓以及龙山里耶古城和秦简、长沙走马楼、沅陵虎溪山、益阳兔子山汉简的考古发掘为构建湖南战国秦汉历史奠定坚实基础。这绝非所谓证经补史,因为经史中湖南这段历史大多没有具体线索,只能用考古来构建。长沙走马楼吴简、郴州晋简和吴简、安乡刘弘墓、湘阴青竹寺窑的考古发掘丰富了湖南六朝历史的内涵,提供了完全不同于以帝王将相为主的历史叙事之外的另一种历史,更加丰富生动,更加真实具体。长沙铜官窑、衡州窑、醴陵窑、长沙古城墙、桂阳刘家岭壁画墓、永顺老司城的考古发掘丰富了隋唐及以后湖南历史的内涵。二是增强了湖南历史的信度。湖南先秦历史若隐若现,史书的描述零星而又常抵牾,通过对岳阳铜鼓山、费家河、澧县斑竹、石门宝塔、桑植朱家台、永顺不二门、望城高砂脊、宁乡炭河里、零陵望子岗、东安坐果山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基本廓清了湖南夏商周时期历史文化的概貌,使长期笼罩在湖南原史时代的历史迷雾得以拨云见日。三是延伸了湖南历史的轴线。湖南史前时期的历史无法从文献上得知,完全需要通过考古材料来认识。通过七十年的考古工作,湖南历史的轴线向前大幅度延伸。越过商周,大致构建起了距今70万年至4000年湖南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谱系和年代序列,这段历史如此漫长久远,如此丰富多彩和光芒四射。

  《吾道南来》就是讲述这段历史,即通过田野考古工作所揭示出来的信息去认识湖南远古时代,以及通过田野考古学理论方法去建构湖南远古历史。湖南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历史竟有如此久远,距今70万年!司马迁不知道,他之前的屈原、贾谊不知道,他之后的班固、范晔、郦道元同样都不知道。

  湖南是“考古中国·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流域文明进程研究”国家重大课题的重点区域。《吾道南来》是这些年湖南史前考古成果的汇报之作。实际上也是数代湖南考古工作者长期坚守,辛勤耕耘的集体成果。为延伸湖南历史的轴线,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史前历史遗存的调查发掘工作,一点一点积累,从70年代后期以来,以洞庭湖区为立足点,扎根澧阳平原,面向湖南全省,随着工作的逐步推开,取得的成果也日趋丰富。

  旧石器考古学文化区域类型、更新世环境与人类演化、现代人起源与发展是湖南拟定的《“十四五”考古规划》六大考古学重点研究体系中的几项子课题,围绕这些课题开展的工作取得了重要成绩。澧水类群和?水类群旧石器文化序列的建立和完善,构建起湖南较为完整的旧石器时代时空框架。近年在南洞庭湖赤山岛的工作,不仅填补了这一区域旧石器文化空白,还找到了明确的阿舍利技术因素遗存,为考察该技术背后人群的迁徙与扩散提供了重要资料。道县福岩洞出土的47枚现代人特征的牙齿,表明早期现代人在该地区出现的时间可能不晚于距今8万年,为研究东亚地区现代人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新证据。中国旧石器大致分为北方石片石器和南方砾石石器工业两大技术传统,其边界是秦岭一线,湖南属于典型南方砾石石器传统区域,晚更新世晚期又不断受到北方石片石器技术的影响。作为旧石器人类迁徙和文化传播关键地区,湖南旧石器考古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对于构建中国百万年人类史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旧石器文化的稳定发展,澧水中下游地区在距今20000年以后出现了一批细小石器遗存,其中细小燧石器尤为发达,暗示背后人类生存模式的变化。与此同时,南岭地区开始了重大变革,新的因素萌芽,酝酿着向新石器转变。或许是受到南岭地区文化因素的影响,距今12000年前后澧阳平原出现了陶器,并出现了最早的旷野居住迹象。彭头山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和土壤里产生的,它的年代上限可达距今10000年,从陶器特征、聚落形态、生产工具和其他生活遗存来看,彭头山文化的上限应该更早,或直接与过渡时期无缝对接。

  彭头山文化是长江中游目前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它拉开了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的序幕,彭头山文化的经济和生业以稻作农业为主体,兼及渔猎采集,村落有环壕围绕,内部布局有序,为典型农业聚落社会形态,由此奠定了澧阳平原新石器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模式,这也是湖南乃至长江流域史前文明进程的基本模式。

  距今8000多年前的聚落、环壕、稻作农业是湖南对于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重要贡献。彭头山文化还与其他地区存在一定的联系,如中原的贾湖文化、长江下游的上山文化,暗示这个时期中国史前文化的区域互动就已经开始。彭头山文化所处的那个时代,中国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存,其文化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也都大致相似,彭头山文化并未显示其如何与众不同。但是,如果仔细考察该文化所发生、发展的地理环境和历时性过程,就会发现与其他地方有不少差异。最鲜明特点在于,澧阳平原史前文化从旧石器时代到过渡时期,再到新石器时代,诸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连续稳定,文化谱系一脉相承,充分显示出这个地区史前文化具有极强的连续稳定发展特点,这在其他地区是很少见的。比如,不少与彭头山文化同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及其区域,似乎并未找到其与当地旧石器一脉相承的文化联系,也未见其与当地后续文化相联系的长程发展序列。澧阳平原从距今数十万年到距今4000年,是一个完整、连续与稳定发展的体系,其间虽有外来文化冲击,但并未改变该体系发展的整体趋势,彭头山文化是这个连续发展体系中的一环,环环相扣,整体、连续、稳定发展是彭头山文化不同于其他任何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的重要特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彭头山文化就是从自身母体和自身土壤里孵化出来的。

  湖南较早阶段的新石器遗存和地区并不只有彭头山和澧阳平原,湖南的地域和文化还兼具多样性,在澧阳平原由旧石器的十里岗文化到过渡时期的新坪-竹马遗存再到新石器的彭头山文化—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地处武陵山区的沅水中上游地区,却发生了高庙文化。它如同在湖南史前文化体系的平静水面投下一颗能量巨大的石子,激起滔天浪花,掀起了史前中国第一次艺术浪潮。高庙文化来自何方?目前尚无清晰线索,其受彭头山文化影响则是《洪江高庙》专题报告里的明确指证。高庙文化陶器的一些装饰手法早在彭头山文化就已出现也是不争的事实,但高庙文化却把陶器装饰变成了艺术,把艺术变成了信仰,并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完全是它的独创和发明。高庙文化犹如一道天光照亮了幽暗的史前丛林,其白陶和陶器表面的纹饰图像,以兽面獠牙、凤鸟、八角星、太阳,以及天梯、山水、建木等为主要内容,构图与造型讲究二方连续、对称等分、对半拆分,绝非信手胡乱之作,应该是先民观念和信仰的表达。更为奇特的是这种图像与艺术题材所蕴含的内容,竟然大部分见于后世文献和人们的精神信仰中,流传广,影响深,对中国早期精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

  高庙文化产生于远离平原的山区河谷,但洞庭湖平原很快就受其影响,受高庙文化冲击而由皂市下层文化发生出来的汤家岗文化,大体继承了高庙文化的诸多因素,白陶的图像纹饰也更加抽象化。汤家岗文化向外传播的势头不减,东到江浙,北到关中晋南,西至黔东,南至两广,均可见其端倪。高庙文化白陶艺术浪潮给中国精神文化带来了重大变革,或者说是对中国史前精神文化的一次大洗牌与大整合。贺刚先生说“高庙遗址的发掘与高庙文化遗存的发现,对我们重新认知中华文明起源核心元素的构成,以及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我们对高庙文化历史价值的评估,无论怎么褒扬也不为过。”他这话,或许也不为过。

  当高庙文化融入汤家岗文化、大溪文化的社会肌体,高庙文化的浪花也归于平静。澧阳平原在稻作农业的支撑下,依旧承袭着原来的文化发展传统,彭头山文化的环壕聚落形态历经皂市下层文化、汤家岗文化数千年的发展,终于在距今6300年前后的城头山聚落诞生了城,城头山也因此被誉为中国史前第一古城。城头山城是在汤家岗文化环壕聚落的基础上出现的,城头山东边最早的一段城墙还叠压在汤家岗文化时期的稻田之上,城头山可以说是从稻田里长出的城——这带有澧阳平原悠久稻作农业的印记,宣示了长江流域稻作文明起源的特点。城是社会复杂化的结果,是文明的重要标志。澧阳平原稻作农业的土壤里诞生的城头山古城,是对中国文明基因的真实观照。城头山古城出现以后,澧阳平原社会发展加速,带动了整个长江中游区域文明。在城头山城池的影响下,距今5000多年前后,长江中游开始了一轮大规模的筑城运动,目前已发现20余座。鸡叫城在这轮运动中自是不甘落后,不仅修筑了包括护城河在内面积达23万平方米的城池,还在护城河的外围开挖了二道环壕,与护城河一起成为同心圆,拱卫在鸡叫城周围。这二道环壕的外围有很多平行排列的沟渠,大致都有平均120米的间隔,沟渠之间、环壕之间的空地,就是当时的稻田灌溉耕作区。同时,在鸡叫城护城河的外围,还密集地分布着大量的聚落,形成面积达100万平方米的城壕聚落集群,如果加上灌溉区,面积达10平方公里。在长江中游的影响下,全国各地筑城运动浪潮涌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长城地带、河套地区,或堆筑、或版筑、或石砌,其筑城的根源乃是在城头山。城头山古城是中华文明的第一声胎动,它刺破了东亚大陆的野蛮洪荒,折射出第一缕华夏文明的曙光。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说,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第一批土筑或石头砌筑的城址是一种非常醒目的人文景观,它好像是历史长河中一种高耸的里程碑,把野蛮和文明两个阶段清楚地区分开来,中国历史从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吾道南来》就是通过上述考古事实和考古材料,揭示上古湖南在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以及湖南史前辉煌创造为中华文明作出的重要贡献。通过该书,也让我们认识到,湖南的历史源远流长,所谓万年湖湘仅是湖南历史长河中短暂的部分。湖南考古还表明,稳定连续发展是湖南史前奠定的文化传统,这种传统是湖南文化长盛不衰的大道所在,湖南的“道”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吾道南来”则是要通过考古揭示湖南的史前文化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是多元一体中的重要一元。毋容置疑,物质文化的背后都是人,都是人们共同体的行为和活动的产物,也是人群和族群繁衍发展,民族生生不息的见证。正如本书结尾所言,中国多元地域文化汇聚与融合,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后统一整合。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的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进程中形成、发展与壮大。从史前的湖南,我们看到了最早的中国;从最早的中国,我们认识了史前的湖南。

  湖南古代历史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考古工作任重道远。习总书记说,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不断谱写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新篇章,唯有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才能取得新的更大成绩。

(图文转自:湖南考古网)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