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全面提升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作用

摘要:   最近,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之间关系成为众多媒体和学者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多位科技考古学者撰文讨论了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应用、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用、科技考古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加强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结合等问题。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对科技考古的成果以及在考古中的应用提出了疑问 ...

  最近,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研究中的作用,以及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之间关系成为众多媒体和学者讨论的重点问题之一。多位科技考古学者撰文讨论了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应用、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作用、科技考古的局限性以及如何加强科技考古学与考古学结合等问题。也有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对科技考古的成果以及在考古中的应用提出了疑问。鉴于此,我们认为有必要进一步讨论科技考古的相关问题,以期更加清晰地认识科技考古。

  一、科技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科技考古与考古学具有天然联系,从上世纪20年代中国考古学家开始现代考古以来,利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考古学问题的过程从未间断,考古学的发展与科技考古的进步一直相始终。

  科技考古在考古学各领域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考古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已经是考古学研究的共识,几乎每一项重大考古发现和重要学术成果背后都有科技考古不同程度的贡献。科技考古已经渗透到考古的各个阶段和领域,从课题设置到考古调查,从考古发掘到资料整理,从文物保护到公共考古,每个阶段都有科技考古的影子。科技的发展推动科技考古的领域逐渐扩展,从最初的测年、生物考古、环境考古等有限领域逐渐扩展到目前数十个领域。科学技术在考古中应用的广度和深度已经成为衡量考古学现代化、科学化的重要标准。

  科技考古提高了考古学的精度,也扩展了考古学的广度,它不仅是考古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它在延伸历史轴线、增强历史信度、丰富历史内涵、活化历史场景等方面也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运用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化学、地学、物理学等前沿学科的最新技术分析我国古代遗存,使中华文明探源有了坚实的科技分析依据,拓展了我们对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的认知”。这些研究成果无不彰显着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相结合的力量。我们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科技考古领域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科技考古不仅仅是科学技术在考古中的应用,而且是考古思维方式的转变

  越来越多的科技考古从业者认识到,“科技考古不是简单的来料加工”,“科技考古不是实验室闭门造车”。越来越多的科技考古从业者逐渐走向田野考古发掘现场,与发掘者充分接触,充分了解研究材料的考古学意义,从更深层次上完成科技工作者向考古工作者的转变。考古学家和科技考古工作者逐渐开始“双向奔赴”,从考古项目之初就设定了科技考古的全面参与,双方共同推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在这方面,文物主管部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面推进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多层次、多角度、系统性的应用。新世纪以来,重大考古发掘项目、重大考古评奖项目无一不体现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应用。有无科技考古的参与,或者科技考古参与的深度与广度已经成为评价考古项目或科研成果是否具有科学性和先进性的标志之一。以至于有些学者发出了“发现为王,科技至上”、“无科技、不考古”的感慨,这有力地说明了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地位和作用。

  科技考古是考古学本身的理念,这需要科技考古与田野考古双方拓宽思路,提升认识,相向而行。同时,这也需要将现代科学技术相关理念和方法与考古调查、发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整体上拓宽考古学研究领域,提高考古学研究精度,提升考古学研究的层次,深化考古学研究内容,全面推进考古学研究的广度、深度、精度,将科技考古内化为考古学自身的研究手段,提高考古学复原古代社会的能力。

  因此,科技考古不是考古的点缀,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不是互不相通的“两张皮”,而是作为与层位学和类型学一样在考古中发挥至关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这需要双方学者转变考古思维方式,转变“考古为主、科技为辅”的固有观念,充分发挥科技考古的作用,切实提升科技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力度。

  自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已经取得辉煌的成绩。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项目设立之初,科技考古全面参与课题的设置和研究。20多年以来,科技考古参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从最初的只有测年、环境、冶金、生业等有限的几个方面,到如今正在实施的第五阶段,数十项科技考古领域全面参与工程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八个课题中,有四个课题是科技考古课题,有20个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以及100余人的科研团队参与课题研究,这充分显示了科技考古在考古中的重要作用,也表明科技考古的思维方式对考古工作的重要影响。

  三、科技考古要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服务

  中华文明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科技考古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研究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2020年,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国是东方人类的故乡,同非洲并列人类起源最早之地;北京猿人在50万年前就发明人工用火术,为全球最早之一;早在1万年前,我们的先人就种植粟、水稻,农业起源同西亚北非并列第一;我国在乐器、独木舟、水利设施、天文等方面的发明发现也是全球最早或最早者之一”。同时,总书记还强调:“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总书记的讲话全面总结了中国考古学的成果,也对中国考古学,尤其是科技考古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的科技考古不仅要研究人类文明的共性,更重要的是要把研究中华文明独特性作为科技考古的重心工作。有关中华文明起源的一些核心问题,如古人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中华文明起源的机制和要素是什么,中华文明起源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怎样的,中国先人如何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华文明与其他古代文明是如何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的,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体现在什么地方等都需要通过历史学和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探索,其中科技考古必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是人类起源的摇篮之一,生活在中国的远古人类最早实现人工用火,中国先人在动植物驯化、农业起源以及在乐器、舟楫、水利、天文等诸多方面都领先于世界。不仅如此,中国的丝绸、茶叶、火药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文明的发展。同时,中国先人对其他文明的引进和消化也遵循“洋为中用”原则,青铜器、小麦、马匹、车辆等由中亚或西亚引入中国,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在同世界文明的交流中,中华文明不断得到滋养和壮大,走上自我发展的独特道路。中国科技考古除了研究人类文明的普遍性外,更承担着从科学技术角度阐释中华文明独特性的责任,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服务。

  四、坚持推进科技考古学发展

  科技考古虽历经百年发展,科技考古技术和手段也层出不穷,科技考古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甚至在某些方面极大地推动了考古学的发展,但是目前科技考古仍然存在严重的不足和巨大的进步空间。一方面,我们仍然没有完全摆脱对西方科技考古的“跟踪模式”,科技考古中国化的道路还很漫长;另一方面,某些科技考古与考古学之间还存在各说各话的“两张皮”现象,多学科结合的发展尚需大力推进。

  我们认为目前科技考古固然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但这些都是科技考古发展的必然历程,也是科技考古自身发展不足以及与考古学结合不足必然导致的,我们相信这些不足必将随着科技的发展而逐渐弥补。当然,或许有些考古学问题科技考古暂时无法解决,或者说单纯依靠科技考古无法得到圆满解决,这就需要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综合研究。

  科技考古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学科局限性,我们不能指望科技考古解决一切问题。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科技考古暂时无法解决一些问题,甚至可能永远无法解决一些问题,就对科技考古失望,或者干脆不相信、不适用某些科技考古,这种观点也是不必要的。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考古学的进步,以及多学科结合的加深,科技考古在考古中必将继续发挥必不可少、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