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一幅图与一部建筑史——宿白先生建筑考古的当前意义》李志荣老师授课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二十九)

摘要:  2022年10月8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课程学习。本次课程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教授主讲,题为《一幅图与一部建筑史——宿白先生建筑考古的当前意义——城市考古中古建筑问题白话六题》。李志荣老师围绕宿白先生的一幅图和“古代城市考古”、“古代建筑考古”这两个学术领域提出了六个 ...

 2022年10月8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课程学习。本次课程由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李志荣教授主讲,题为《一幅图与一部建筑史——宿白先生建筑考古的当前意义——城市考古中古建筑问题白话六题》。李志荣老师围绕宿白先生的一幅图和“古代城市考古”、“古代建筑考古”这两个学术领域提出了六个问题,并与学员们分享了她在理论研究和考古实践中积累的重要经验与深入思考。

  第一个问题是“古代城市考古与古代建筑考古的关系”。李老师从城市考古与建筑考古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出发,阐释了二者的密切关系。古代城市作为古代建筑中规模最大的类型,是古代建筑考古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城市由多样的建筑类型所构成,在城市考古中客观上牵涉到其他建筑类型的考古工作;历史时期考古学关注的几乎所有专门问题,都需要纳入城市考古的范畴,亦可看作是特定建筑类型的考古工作。

  第二个问题是“城市考古发掘中需要认识的中国古代建筑的‘营·造’特点”。“营”即具设计性质、整体性的布局安排,决定了建筑功能、制度、等级,反映上层建筑;“造”即实现营设的造作过程,体现于单体建筑构造中,反映生产力情况。在研究时,应打破既往将地面以上部分归入古建筑研究范畴、地面以下需发掘的部分归入某一特定类型考古研究范畴的范式,将地面以上和以下的部分连通思考、推测建筑面貌。

  第三个问题是“城市考古建筑记录中的术语和《营造法式》”。李老师以宿白先生《白沙宋墓》为例,指出在描述和记录古代建筑时,应尽量使用学术的、在历史时期形成的术语,元代及以前应参照《营造法式》,明清以后则参照《清工部样式则例》。在发掘和研究时,必须正确认识遗迹与《营造法式》之间的关系,遗迹和遗迹关系是核心、是《营造法式》理念和精神的反映与影响,而非其注脚。《营造法式》的最大意义在于揭示了古代国家管理建筑业(手工业)的基本国策,对其的认识应突破形而下的束缚。

  第四个问题是“城市考古建筑遗存的揭露与揭露完成后的记录”。李老师指出,考古发掘的成果要通过细腻翔实的观察与记录来呈现和表达,在发掘时应贯彻考古报告前置的理念,并由此来决定记录的体例和要项。记录是对遗迹和遗迹关系全面、最基础的客观记录,不可加入主观取舍和判断。

  第五个问题是“城市考古中的古今重叠问题——越来越被简化的理论”。李老师强调,城市的古今重叠,对应的是古代城市“惊心动魄的建设活动”,在考察时,要充分关注城市的营设、利用、废弃、功能丧失与转变等诸阶段。城市的古今重叠性体现于许多方面,是包含城市内的所有建筑及诸多行为的结果,城市和古建筑的融通性在古今重叠型城市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第六个问题是“城市考古和古建筑考古中的新技术应用”。结合十多年来率领团队开展文物数字化工作的经验,李老师认为,文物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高精度地记录遗迹和遗迹关系的手段,现已可以全面系统地应用于考古工作中,记录的标准则可参考徐苹芳先生所提出的,即当文物遗迹毁废,可以依据记录全面恢复和重建。当一定数量的遗址完成系统、科学、具有数据库性质的数字化记录,将可建立起打破时空的、庞大的考古数据库,能够清晰地呈现出不同历史时期的面貌,也是向公众展示考古成果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六个问题的深入剖析,李老师详细阐发了城市考古与古建筑的密切联系,详密、科学的田野考古记录的重要性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强调要“打破藩篱”,展现出了十分宽广的学术视野。本次课程拓展、深化了学员们对城市考古工作的理解,更为大家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好地实现城市考古与建筑考古的融合、推动城市考古理念与方法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