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窑址、沉船与市镇——陶瓷考古漫谈”沙龙纪要

摘要:   2017年4月1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办的RUC历史考古沙龙第十一期活动在博物馆202室举行。本期沙龙召集人为考古文博系刘未老师,以“窑址、沉船与市镇——陶瓷考古漫谈”为主题,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建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孟原召、上海博物馆王建文三位先生作学术报告。参加沙龙的还有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
   2017年4月1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主办的RUC历史考古沙龙第十一期活动在博物馆202室举行。本期沙龙召集人为考古文博系刘未老师,以“窑址、沉船与市镇——陶瓷考古漫谈”为主题,邀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郑建明、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孟原召、上海博物馆王建文三位先生作学术报告。参加沙龙的还有来自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学者和师生。
 
  郑建明长期从事浙江省境内瓷窑遗址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2016年主持发掘了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孟原召主要从事水下沉船遗迹的调查发掘与相关研究,王建文则是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的主要发掘者。三位学者结合自身经历,分别从古代陶瓷的生产、运输及贸易等环节展开了讨论。
郑建明
 
  郑建明主要介绍了浙江地区隋唐时期窑业生产的时空分布。隋唐时期浙江地区以越窑的烧造最为繁盛,产品的种类、质量、工艺都有所发展,尤以秘色瓷的创烧最具代表性。郑建明将这一阶段越窑产品分为四期,总结了各期产品类型与装烧工艺。慈溪市的上林湖地区是隋唐时期越窑的烧造中心,在后司岙窑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的秘色瓷器与瓷质匣钵。一系列考古新发现,基本搞清了秘色瓷产品的基本种类与特征,认识了秘色瓷的特殊装烧工艺,理清了窑场的基本格局。另外,后司岙窑址发掘在标本采集与处理方法上也进行了新的尝试,例如三维扫描与数字化管理、九宫格法分级分类采集所有标本、水陆考古相结合等。值得一提的是,考古文博系系2015级4名研究生同学也参与了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发掘工作。
孟原召
 
  孟原召报告题为“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发现”。他介绍了近几十年来西沙群岛海域水下考古调查与发掘情况,包括一些水下考古方法与知识,总结了水下遗存的分布堆积特点、遗存类别与保存状况。西沙海域水下遗存尤其是贸易沉船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外销瓷,这些瓷器时代上从五代延续至晚清,均为当时的民窑产品,大部分出自南方窑口。考察特定时期某一艘沉船,可以了解是时贸易品的共存情况;众多沉船遗址及出水遗物放在一起,有利于我们考察海外贸易的货运类型、集散地、航线与市场,从而构建一个由点及线、由线到面的商品生产与流通网络。
 
王建文
 
  王建文介绍了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的发掘情况及主要收获。文献记载青龙镇是上海地区最早设立的镇。唐宋时期,青龙镇因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对外贸易港口。2010年至2016年,上海博物馆考古部对青龙镇遗址持续开展工作,发掘了隆平寺塔基、地宫等重要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精美文物。考古发现了大量贸易陶瓷及相关遗迹,它们多来自福建、浙江、江西、湖南等南方窑口,主要流向日本、朝鲜及东南亚等地,反映了青龙镇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与此同时,青龙镇项目在实验室考古、公众参与、博物馆展示、多媒体宣传等方面的努力都引人关注。
沙龙现场
 
  三位主讲人报告完毕后,在场嘉宾还就窑址区生活遗迹的发现、越窑瓷质匣钵与秘色瓷装烧工艺、唐宋时期青龙镇与日本朝鲜等地的贸易往来问题展开了讨论,交流了关于窑址发掘、瓷片整理、发掘报告编写等方面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在刚刚结束的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会上,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唐五代秘色瓷窑址、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双双入围。这反映出陶瓷考古在历史时期考古学当中的独特地位,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窑址、沉船与市镇,衔接着陶瓷制品从生产,到运输流通,再到贸易消费的整个过程。考察每一个具体环节,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的细节;用宏观的整体视角去把握,一个陶瓷制品的“精彩一生”或许就能浮现在我们眼前。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