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源远流长: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

摘要:  2022年11月16日下午15:00,“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五讲“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在立德楼403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戴向明老师主讲。他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与研究实证,介绍了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衍生发展进程。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戴向明老师开宗明义地概述学界有关文明起源的 ...

 2022年11月16日下午15:00,“中国物质文化常识系列讲座”第四季第五讲“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进程”在立德楼403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由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戴向明老师主讲。他结合大量考古发现与研究实证,介绍了黄河流域早期文明的衍生发展进程。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教授主持。

  讲座伊始,戴向明老师开宗明义地概述学界有关文明起源的研究。1985年夏鼐先生《中国文明的起源》一书面世,拉开了考古学探索文明起源的大幕。此后在夏鼐、苏秉琦先生等老一辈学者的引领下,更多考古学家参与探讨中华文明起源问题。2001 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中华文明起源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中华文明起源研究出现了一些新趋势,通过考古发现和探索,学界对整个中华文明从发生发展到逐步成熟的脉络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旧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时代早期(公元前7000年/公元前6500年以前),人类社会组织由非常接近动物的原始群发展为智人形成后血缘关系和婚配界限越来越清楚的血亲家族。综合考虑生业经济、居住形态、文化面貌和社会组织,旧石器时代晚期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约公元前30000-前7000年)较为接近。

  新石器时代中期大致时间为公元前7000至前4000年左右,该阶段又可分为裴李岗文化时期(公元前7000-前5000年)与仰韶文化早期(公元前5000-前4000年)。戴向明老师以河南新郑唐户聚落、河南郏县水泉墓地、运城盆地东部仰韶早期聚落、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早期聚落等为例进行分析,指出该时期聚落间及聚落内部均无明显等级之分,尚属小规模的简单平等社会,氏族为基本的社会组织单位。

  新石器时代晚期为公元前4000-前1800年左右,该时期中国主要农业经济区内形成了八个文化区:黄河流域的甘青区、中原区和海岱区,长江流域的巴蜀区、两湖区和江浙区,燕山以北到辽河流域的燕辽区和位于陕、晋、冀北部及内蒙古中南部的北方区。戴向明老师结合中原地区、北方地区、甘青地区和海岱地区等部分聚落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说明随着农业与生产力的发展、财富积累增长和社会竞争加剧,氏族制度开始瓦解,社会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元趋于小型化,贫富差别和等级分化也悄然发生并不断扩大。各文化区都相继开启了节奏不一、各有特色的“文明化”或社会复杂化进程,在有的区域孕育出了早期国家。在黄河流域,现在考古上所能辨识出的最早的国家组织出现在龙山时代的黄河中游。

  到青铜时代,中原夏、商、周三代王朝接踵而起、持续发展,创造出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并向四周不断扩展。中原周边各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原文化的辐射影响,尤其体现在上层贵族所使用的青铜礼器。总之,在此阶段开启了中华文明走向多元一体的历史进程。

  最后,戴向明老师对区域中心及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发展问题进行总结。公元前4千纪前中期,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相继出现中心聚落,形成区域社会组织,其后各地区都经历了程度不同、形式多样的社会复杂化进程。这些早期区域组织社会内部分化逐步加剧,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发展程度不同的“酋邦”/“古国”,逐渐形成“万邦/国林立”的局面。到公元前4千纪后期,随着生产的进步、财富的积累、社会等级的分化和社会需求的增加,多数核心文化区都创造出了超越日常生活基本需要之上的高端的文化成就,自此也就开启了“文明化”的历史进程。

  公元前3000年左右在长江下游率先出现“超级聚落”,即石家河与良渚。公元前2300至前1500年之间,随着燕辽地区和长江中下游相继衰落,黄河流域持续发展并在各核心文化区出现了“超级聚落”。这应当意味着一种新型社会组织的出现,即“雏形国家”。不同时期涌现的“超级聚落”所代表的社会集团,在万邦林立的激烈竞争中经过不断兼并、整合而形成“大邦”。结合已经发现的大型高级建筑、大型工程、高等级墓葬等重要的考古发现,现在至少可以推知良渚、陶寺、石峁和二里头,已经发展形成了各区域最早的“雏形国家”;其他地区的一些超级聚落也有成为早期国家潜在的可能性,不过情况究竟如何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工作去验证。

  中华文明最初是由多个区域文明组成,其中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和海岱文明、长江中下游的江汉(两湖)和环太湖文明,以及东北的燕辽文明,都属于原生文明。它们都有自身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的轨迹,有的最后产生原生国家。而黄河中游北方地区、上游甘青地区和长江上游的四川盆地(成都平原),皆是在史前末期出现跳跃式发展,其社会的复杂化特别是早期国家的出现,可能都有外部刺激的强烈影响,因而可以称之为次生文明,有的还出现次生国家。据此,可以总结出不同社会进化的“典型模式”与“非典型模式”,即以中原等区域为代表的阶梯型递进的“渐进式发展模式”,和以北方等区域为代表的“跳跃式发展模式”。此外,良渚与陶寺-二里头等所代表的不同类型的早期国家,其产生的动力机制也各不相同。

  讲座最后,韩建业老师对本次讲座进行总结:戴向明老师从旧石器时代讲起,结合聚落考古和文化格局演变的方法,生动阐述了黄河流域早期文明化、社会复杂化以及向早期国家迈进的过程,内容丰富,令我们受益匪浅。本次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文:高杉 图:吕佳玲)

(图文转自:“人大考古”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