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你造吗?唐朝金银器竟然辣么美!

摘要: 金银器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由于唐代金银器同明代家具、秦汉漆器一样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唐朝的金银器皿是介绍的重点。在此将金银器分为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唐朝金银器茶具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法门寺博物馆藏)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 ...

金银器

金银器是以贵重金属黄金和白银为基本原料加工制成的器皿、饰件等。由于唐代金银器同明代家具、秦汉漆器一样在中国工艺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唐朝的金银器皿是介绍的重点。在此将金银器分为茶具、法器、盥洗器、食器、饰件、药具、饮器和杂器等八组。

唐朝金银器

茶具

  

▲鎏金镂空飞鸿球路纹银笼子(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器系模冲成型,通体镂空,纹饰鎏金。盖为穹顶,口沿下折,顶面錾饰15只飞鸿,口沿上缘錾饰一周莲瓣纹,下缘饰一周上下错列的破式团花纹,鱼子纹地。两侧口沿下铆有环耳,套置提梁。提梁截面呈扁六棱形,上接银链,银链的另一端与盖顶相连。笼体口沿处亦饰一周破式团花纹,腹壁錾三周20只飞鸿,均两两相对。通体镂空处作球路纹,这种图案在唐代基本定型,后流行于宋代。

  

▲鎏金龟形银盒(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龟形银盒采用钣(bǎn)金、模压、錾刻、鎏金、焊接等工艺加工制成,是一种可开启、盛放茶叶的容器。其造型仿生龟状,龟首昂起、尾部向下弯曲、深腹、平底、四腿紧贴腹体,左足前掌履地,如行如走,极具动态。这枚龟盒不仅反映了唐代尚龟的民俗,也体现了晚唐高超的金银器加工工艺。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法门寺博物馆藏)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唐懿宗、唐僖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贮藏器,共有两个,形制相同。该坛深腹、平底、圈足。由盖、体和足三部分组成。盖为四瓣竖凸棱形结构,每瓣内饰一巨狮,衬以缠枝蔓草,鱼子纹地。盖钮为珠宝状,饰以二方连续的蔓草纹、鱼子纹地。坛身分成四个开光区,各为壶门形画面,上有四组人物图案。

  

▲折枝鸿雁纹银匜(法门寺博物馆藏)

折枝鸿雁纹银匜是唐代用来烹茶的器具。侈口、鼓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口沿处焊接向上微翘的流。腹部以散点装饰手法,间隔排列折枝花两枝及口衔缓带的鸿雁一对,内有墨书题记"廿一两"。

  

▲鸿雁衔绶纹银匕(法门寺博物馆藏)

银质。首呈椭圆形,后带一鸭首形柄,通体錾花。匕首正反两面均饰鸿雁衔绶纹,周围配以折枝花、莲叶等。图案中鸿雁站立在莲叶上,口衔绶带,振翅欲飞。匕正反两面饰以错落相致的缠枝、莲枝、飞鸿等。匕通体为鱼子状地纹,匕侧视以一伏鸭,做工精良、技艺娴熟。其錾刻线条流畅、自然,再现了唐代手工业的高度发达。

唐朝金银器

法器

  

▲迎真身银金花纹十二环锡杖(法门寺博物馆藏)

锡杖为银质,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杖杆为圆柱形,中空。杖首用直径0.6厘米、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与杖杆铆接,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轮顶又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据两个相邻轮幅上的錾文可知,此杖为唐咸通十四年文思院为迎取真身奉敕所造。

  

▲鎏金捧真身菩萨(法门寺博物馆藏)

全器为银质,分成菩萨和莲座两部分。菩萨浇铸成型,高髻,头戴花蔓化佛宝冠,面颊丰腴,仪态万千。菩萨手捧的金匾为长方形,用银片模压而成,正面满涂金色,边沿饰一周宝相花。

  

▲鎏金带座大日如来像(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像系采用失蜡法浇铸而成。通体分为三大铸件,即首、身、火焰身背光。佛像坐于莲台之上,莲座表面经过打磨抛光并凿出花瓣纹饰。佛像除面、胸、掌、束腰外均采用鎏金工艺。其神态安祥超然,比例适度,做工精细,是唐代造像中的上乘作品。

  

▲鎏金三钴杵纹阏伽瓶(法门寺博物馆藏)

阏伽瓶是坛场作法的阏伽法器之一,也称功德瓶。主要于盛装净水以供诸尊澡浴洗涤烦恼陈垢,也可用来盛供奉诸尊的其他宝物,或插放花果枝条等。

  

▲迎真身素面金钵盂(法门寺博物馆藏)

圆形稍扁、弇(yǎn)口圆唇、斜深腹、圜底,通体素面,光洁富丽。此为纯金钣金而成,其形制与仰韶文化的弇口钵十分相似。此钵乃唐宫廷金银器作坊--文思院所制,因此也代表了当时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银芙渠(法门寺博物馆藏)

莲花,是我国传统花卉,古名芙蕖或芙蓉,现称荷花,春秋战国时已用于饰纹。自佛教传入我国后,莲花便作为佛教标志。这对银莲花是唐宫室于咸通十四年(873)赐给法门寺的供佛具,即十大供奉之一的华(花)供养。花属纯银打造,层层堆旋,分外逼真。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法门寺博物馆藏)

该器铸造成型,钣金、焊接而成。纹饰鎏金,以鱼子纹衬地。钏体作双弧形,椭圆形钏面,钏面凸出于环外成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出四出十字形三钴杵纹,亦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

  

▲纯金四门塔(法门寺博物馆藏)

塔是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出现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用来保存舍利。此塔用纯金铸成,由塔身和塔座构成。塔身为单层,下部錾出砌石纹样的台基,台基的四侧门下錾刻出象征性的条石垂带踏步,阑额錾连珠菱形锦纹。塔顶为四角攒尖形,塔檐叠涩外桃,四侧坡面均錾饰瓦纹,塔刹为硕大的火焰宝珠。塔体饰忍冬和阔叶卷草,塔坐四侧壁錾饰一周仰莲瓣。

  

▲鎏金四天王盝顶银宝函(法门寺博物馆藏)

函体作正方形,盝顶,函体和函盖以铰链相接。盖面錾两只飞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飞龙间有一火焰珠。四侧斜刹各錾双狮戏珠纹,底衬卷草。立面边栏则各饰两只人身阔尾形迦陵频伽鸟,一作双手合掌,一为双手捧莲。侍列眷属中除天龙部众外,还有唐代冠服的人物形象,说明密宗不仅为统治者所虔奉,更与世俗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

  

▲金棺银椁(法门寺博物馆藏)

整器由金棺、银椁、须弥座组成。金棺银椁采用锤鍱、掐丝、贴焊、铆合、镂雕、镶嵌等手法,玲珑剔透,无以伦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

唐朝金银器

盥洗器

  

▲金盆(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盆为盥洗器,在古代是地位尊贵的皇室贵族才能使用的高级器物,到了唐代仍是皇宫中常用的洗漱用具,但能够保存至今的很少。此金盒距今已有1200年的历史,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鹦鹉纹提梁银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罐通体装饰以鹦鹉为中心,用折枝花围于四周,形成一个圆形图案,装饰于提梁罐的两面。银罐的颈部与足均饰海棠花瓣,使器物的通体构图显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给人以恬静舒畅的美感。这种构图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祈求康宁、幸福与长寿的美好愿望。

  

▲鎏金鸳鸯团花纹银盒(法门寺博物馆藏)

盆为银质,浇铸成型。盆形呈敞口,深腹圈足,两侧配有提耳,通体錾饰花纹并涂金。此盆为佛诞节或佛成道日、盂兰盆会浴佛供佛之用,器型规整,制作精细,具有江南金银器的典型风格,在法门寺地宫遗物中独树一帜。

唐朝金银器

食器

  

▲鎏金翼兽纹六曲银盘(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盘为六曲葵花形,折沿,浅腹平底。盘心处贴焊一只鼓翼扬尾、偶蹄双足的独角异兽形象,尾、翼等处还用阴线錾(zàn,在金石上雕刻)刻出细部,显得细腻生动。银盘经抛光处理,呈色灰白,光亮如新,中心部位的纹饰经鎏金处理后,金光灿灿,充满神异色彩。

  

▲“敬晦进”折枝团花纹银碟(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碟呈五曲莲瓣形。浅腹、圈足,装饰面则采用唐代晚期金银器流行的五等分法。盘心有一朵由四朵小簇花组成的团花,花心有一凤鸟,使团显得丰满并具有立体感。内腹壁采用散点装饰法錾刻五簇小宝相花,花纹明朗,节奏感强。口沿饰仰莲瓣纹一周,外底刻方格纹并錾有"盐铁使臣敬晦进十二"九字。

  

▲鸳鸯莲瓣纹金碗(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腹部外壁为两层浮雕式的仰莲瓣,每层有十瓣。上层每个莲瓣中心处分别錾刻出狐、兔、獐、鹿、鹦鹉、鸳鸯等动物,周围则填以形态各异的花草;下层莲瓣内均錾刻忍冬花草。此碗流光溢彩、富丽堂皇,使人留连忘返。

  

▲鸿雁纹“宣徽酒坊”银碗(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银碗虽然属于晚唐制品,但在形制上仍可看出它接受了古代粟特银器的影响。公元六世纪粟特银器中的碗类器体多分曲或作花瓣形,并以锤鍱(yè, 锤鍱,先锤打金块,使之延伸展开成片状,将片状金属放置于模具之中打成各种器型。一般隐起的器物和纹饰图案,都是用锤鍱法加工而成的。)技法使之凹凸起伏,颇有特色。

唐朝金银器

饰件

  

▲金耳坠(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此金饰为鬼方(古族名。殷周时,活动于今陕西、山西北境,为殷周的强敌)文化特有的文物。金耳坠成圆柱形曲柄,扁平螺旋式花头,是锤鍱制成的。薄厚均匀,表面光滑平坦,光洁度非常好。但是,据专家推测此金饰并非女子所用,估计为男子所戴饰物,可能是鬼方巫师作某种仪式时的戴物,因此它含有特殊的宗教意义。

  

▲鸳鸯金带钩(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藏)

带钩钩身上的纹饰细密,繁而不俗,做工规整,细致入微。周身饰羽状斜线纹,腹侧有呈S形的曲状纹饰,或是羽翼的表示。眼睛内填以绿松石,透出一种处静而欲动的机警神态。其整体造型庄重浑厚,神态惟妙惟肖,把鸳鸯的线条曲张、物体质感、神态等完美地表现出来,是一件优秀的圆雕作品。

  

▲四龙戏珠金手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中国古代把妇女臂腕上的装饰品叫作"钏",俗称为"镯"。古诗中有:"腕摇金钏响,步摇转玉鸣。"的诗句,可见在古代金镯与步摇一样,均属贵妇人必不可少的装饰品。

  

▲隋(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金项链总计镶嵌有珍珠宝石320颗,现存98颗,在金链的陪衬下,五光十色,璀璨夺目。考古学家根据墓主身份及有关史实确认此链为外国使者进贡给皇室的宝物,对研究北周至隋代的中西文化交流情况无疑有重要价值。

  

▲金耳坠(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耳坠身呈橄榄形,钩为V字形,中为一周镶嵌红、兰、绿等宝石的联珠,上下各有一组梅花,花瓣中亦嵌以各色宝石,上部是一小金环。造型颇具西域风格,与中原出土的金耳饰风格迥异。

  

▲金花饰(西安市文物库房藏)

金花饰原窖藏在一个小缸内,内有桃形、鸡心形、梅花形、菊花形等唐代金花饰和其他物品。这里所选出的几件金花饰分为折花形和梅花形两种。从花饰表面留存的痕迹看,花饰上原镶嵌有圆形和桃形宝石,尽管现在已脱落殆尽,但仍不难想像当时金色的花枝和各色宝石交相辉映、富丽堂皇的情景。

  

▲鎏金三钴杵纹银臂钏(法门寺博物馆藏)

臂钏最早为"西国之俗风"。到了唐代,妇女普遍戴钏。这一事实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上表现为大多数女性均戴有臂训。整个钏体浑然天成,丝毫不见人工焊接的痕迹,足见唐代金银器整体制作水平之高和工匠们娴熟的技艺。此钏制作精良,工艺精湛,加之密宗特有的花纹,以其独特、神秘而别具魅力。

  

▲金栉背(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梳,古代又称为"栉(zhì)"。原为梳发用具,在古代和少数民族中,梳篦不但是实用品,同时也插于发际,作为首饰。该梳背用纯金制成,平面为梯形,梳背两侧均以鱼子纹为底,周边饰以联珠。一侧中部为双鹊戏荷,另一侧中部为荷花双梅,图案中镶嵌各色宝石,梳部分为象牙制作,上部夹固于梳背,下部梳齿残损殆尽。

唐朝金银器

药具

  

▲双狮纹金铛(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侈口,翻沿,浅腹、圜底,下配三兽足,附叶芽状单柄。锤鍱成型,花纹平錾,鱼子地纹。器外自底部中心凸起九条辐射状荷叶脉,直通器口,将铛外壁划分成近似S形的区间,叶脉间平錾出双鸟衔带、鸟衔方胜及各类花卉图案。整体纹样构图协调,体现出唐代金银器构图华丽的特点。

  

▲银石榴罐 银药盒(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石榴罐,小口、长颈,颈部有一圈棱带,长颈似圆筒,筒底凿二小孔,孔径约0.5厘米,孔内有如棍状的塞子,顶端为仰莲瓣,亚字形腹,器壁厚重,圈底。银药盒盒盖与盒底以子母口扣合,锤鍱成型,素面无纹。

  

▲素面金盒(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金盒为圆形,先锤鍱成型,然后再经掏膛加工。在盒的内壁盖心处及底心处,有明显的旋切螺纹痕迹,其排列间距仅有1毫米。而且,起刀和落刀点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估计已经使用了简单的车床。更让人叹为观止的是,盒的上下子母口无论怎样扣合、转动,整个一周都严密无缝,精密之极。唐代麸金的发现,这是唯一的一次,实属珍贵。

  

▲都管七国六瓣三套装银盒(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都管七国六瓣三套装银盒,由外到里,分别为:"都管七国"六瓣银盒;鹦鹉纹海棠圈足银盒;龟背纹银盒。银盒上的人物与铭文均反映了唐代与外国的友好交往,盒上的"昆仑王国"等七国,对研究当时的西域文明与唐朝的往来也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鎏金飞鸿折枝花银蚌盒(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盒为鎏金银质,形状与天然蚌壳完全相同,两面以合页相连。正反两面均錾有图案。一面为交颈飞鸿、鹊鸟,配以折枝花、石榴花结,一面为相对鸳鸯,配以折枝花、飞鸿等。此盒的出土对于唐代金银器的断代研究和唐史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鎏金春秋人物三足银罐(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腹圆鼓,分三曲。腹部纹饰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排列忍冬花纹图案,上层錾刻春秋人物图画,衬以流云萱草,并有"子路"、"论语法·灵公问政"、"少正卯"等题榜。在所有唐代金银器中,此银罐可算是最具思想性的一件。这大概与唐文宗提倡儒教及武宗灭佛后人们对孔子和儒教的尊崇有关。

唐朝金银器

饮器

  

▲金筐宝钿团花纹金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绚灿华丽的掐丝珐琅作品以其精湛的制作工艺,被专家们认为是明代景泰兰的前身。此器杯口圆形,略向外侈,深腹,柄上出长尾,腹部焊接有扁金丝编成的蔷薇式团花四朵,每朵团花边缘焊接有一圈小金球。花瓣中心曾镶有珍珠、松石等,出土时已脱落,但仍能想见当时的无比华美。

  

▲狩猎纹高足银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杯腹饰有四幅狩猎场面,画面空间饰蔓草缠枝花纹,且以鱼子纹为地。整个纹饰布局严整,人物、禽兽、流云、树木、花草等形象栩栩如生,是一幅很好的古代狩猎连环图画。器腹的上下边缘及底圈足,分别刻有石榴忍冬卷草纹样

  

▲蔓草鸳鸯纹银羽觞(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羽觞也称"耳杯",是古代人饮酒用具,器身椭圆形,两侧有对称的双耳。该器侈口,口沿稍外翻,弧腹平底。器身呈椭圆形,有长方形片状双耳焊接于口沿之下。器物锤鍱成型。这种锤鍱技术原属西方金属工艺,后在我国金银器制作工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鸿雁纹银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银杯出土于唐代显赫的韦氏家族成员韦洵的墓中,韦洵是唐中宗韦皇后的弟弟。作为为数不多的韦氏家族遗物,这件银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银杯为敞口、弧腹圈足。杯外壁以鱼子纹为底,纹饰分三层:口沿处錾刻一周如意云纹,腹部錾刻鸿雁、折枝花及荷花,腹下部亦为一周如意云头纹。

  

▲素面带把银瓿(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从器型与纹饰来看,此银瓿(bù小瓮)应受粟特金银器的影响。锤击成型。口微侈、束颈、圆鼓腹、圜底、圈足外撇。腹部焊接有一环形把柄,杯把上部有指垫,下带指錾。这件银瓿虽然通体光素无纹,但其别致的造型,浓郁的异域风格,却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情况。

  

▲舞马衔杯纹银壶(陕西历史博物馆藏)

银壶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式的形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使里面的液体不易洒出,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安全而卫生,设计也非常科学。银壶在装饰上采用"点装"的手法,在壶的两面分别有一匹奋首鼓尾、衔杯前拜的舞马作为主题纹饰,表现了唐代宫廷舞马衔杯祝寿的生动情景。

  

▲鸳鸯蔓草纹金壶(咸阳市博物馆藏)

金壶在唐代极为罕见,这种造型的金壶目前仅见此一件,是十分珍贵而难得的孤品。壶体曲线较柔和,给人一种严谨、稳重的感觉。但反转弯曲的柄,精巧灵活的链,又使壶型富有变化,看上去显得纤巧秀丽。

  

▲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银碗(法门寺博物馆藏)

此碗为模冲成型,纹饰鎏金;碗壁模冲呈两层莲瓣,错列排置,瓣尖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内足壁墨书"吼"字,系密教咒语。从錾文中得知,此碗为都虞侯兼押衙监察御使安淑奉献给佛真身的供养器。

图文素材:来自于网络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