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墓

在张骞的封邑方城县,有一座用汉代画像石砌筑的古桥博望桥

摘要: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dc95a10101hs34.html 巍巍远山_10597的博客 方城县博望桥 《读史方舆纪要》载:“博望在府(南阳)东北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时封张骞为侯邑”。博望一词据唐代颜师古注曰:“取其能博广瞻望也”。 今博望桥位于方城县博望镇老街东段。博望镇因历史上张骞封邑和火烧博望的历史故事而成为中州名镇,博望桥也因此而得名。 博望故城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余米,西汉时曾 ...
转载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85dc95a10101hs34.html
巍巍远山_10597的博客
方城县博望桥

      《读史方舆纪要》载:“博望在府(南阳)东北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武帝时封张骞为侯邑”。博望一词据唐代颜师古注曰:“取其能博广瞻望也”。
今博望桥位于方城县博望镇老街东段。博望镇因历史上张骞封邑和火烧博望的历史故事而成为中州名镇,博望桥也因此而得名。
      博望故城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400余米,西汉时曾盛极一时,城内文化层丰厚,历史遗物众多。博望自古处在中原通往西南的交通要道上,作为连接城内东西联系的主要通道,“桥”应该“古已有之”,今博望镇百姓中就曾流传着唐代大将尉迟恭敬德任荆州路总管府总管期间,(重)修建博望桥的美谈,因此古镇百姓也称此桥为敬德桥。现存博望桥在做法上保留有明代种种特征,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也载:“博望桥,旧志在县北六十里青河上,明成化中建”,因此现存博望石拱桥应为明代桥梁。
1.jpg
方城博望桥

      博望桥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现在仍发挥着巨大的交通功能,也不仅仅在于他是一座明代的石拱桥,还在于他是一座巨大的艺术品----画像石收藏宝库,其桥身、桥墩、桥底至今不知还保存有多少汉及历代石刻艺术精品。上世纪三十年代,一批南阳籍的学者董作宾、张中孚、孙文青等开始逐渐注意并搜集散存的汉画像石,方城县博望桥下因有“石人大睡觉”而受到关注。 1956年底,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田汉来南阳考察工作。当得知方城县博望桥上有许多汉画像石的时候,他不顾雨雪纷飞前往调查。当时交通条件差,在距离博望桥还有数公里的地方,道路被阻断无法前行。无奈之下,田汉沐着雨雪,面对博望桥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三个躬,表达内心的遗憾和眷恋。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如今的博望桥车流早已是大大超出了其产生时的预期,再加上岁月的剥蚀,昔日的辉煌已变的伤痕累累,今日的博望桥早已是不堪重负。为了保护博望桥,1987年国家文物局曾拨专款对其进行维修,重新砌筑了下游西侧雁翅及泊岸,增添了桥栏板、望柱,栏板上雕刻张骞出使西域画像三十余幅。2005年国家又拨专款对桥体、栏板等进行维修保养,并对下游洪水冲刷形成的坑塘进行填充。
2.jpg
方城博望桥
3.jpg
方城博望桥
4.jpg
方城博望桥
5.jpg
方城博望桥
6.jpg
方城博望桥

       博望桥,全长31.96米,桥面宽5.27米,净宽4.45米,总跨度17.96米,其中中孔跨度4.60米,两次孔跨度4.46米,矢高2.47米。两桥墩呈船形,宽2.22米,高2.30米,下部用石磙砌筑,上部用条石,上游迎水面有长1.8米的分水尖,另一侧(船尾)伸出桥面1.21米,用条石叠涩砌成,逐渐内收,桥墩迎水面两侧及背水面上部各安一水兽,共六兽。整个桥除用石磙外,还有墓葬石构件、石碑、条石、石板等砌筑材料,其中从在桥身、内券石等向外的部位看,有不少构件是汉代画像石。
7.jpg
方城博望桥
8.jpg
方城博望桥
9.jpg
方城博望桥
10.jpg
方城博望桥
11.jpg
方城博望桥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张骞墓
关键词:

作者:IICC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