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航海纹:海上丝绸之路的一瞥

摘要: 埋没水中800年的“南海Ⅰ号”沉船曾备受世人瞩目,相反,一枚雕以航海纹的宋代铜镜,鲜为人知,看似毫不相干的二者,实际上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煌丕昌天作为海外贸易的印记,航海纹诞生在宋金时期。图为一枚宋代航海纹铜镜,现藏国家博物馆。古代的航海贸易充满着危险,出海,甚至都要有置死生于度外的勇气。铜镜上刻着“煌丕昌天”的铭文,《说文解字》解释道:煌者,煇也;丕者,大也;昌者,美言也。向上天祈运的意味,不言 ...
埋没水中800年的“南海Ⅰ号”沉船曾备受世人瞩目,相反,一枚雕以航海纹的宋代铜镜,鲜为人知,看似毫不相干的二者,实际上却有着丝丝缕缕的关联。
煌丕昌天
作为海外贸易的印记,航海纹诞生在宋金时期。图为一枚宋代航海纹铜镜,现藏国家博物馆。古代的航海贸易充满着危险,出海,甚至都要有置死生于度外的勇气。铜镜上刻着“煌丕昌天”的铭文,《说文解字》解释道:煌者,煇也;丕者,大也;昌者,美言也。向上天祈运的意味,不言自明(摄影/亚瑾)。

在国家博物馆中国通史陈列的宋元部分,静静地摆放着一枚宋代铜镜。上面刻着“煌丕昌天”4字,具有祈福免灾的意味。镜子的主体图案是一艘航行于海面的舟船,只见桅杆高耸,波涛汹涌。简简单单的几笔线描,勾勒出些许紧张的氛围。它名为航海纹,又叫海船纹。在宋金时期,大量出现于铜镜上,成为一种新型风格的纹样。航海纹,映射着一个属于中国的大航海时代。

著名考古学家、曾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的俞伟超先生是“南海I号”这个名字的创造者,“I”代表着起点和开始,南海则是这艘船的出身地。

图则是清代外销瓷、荷兰船员定制瓷盘上的航海纹(供图/微图)。自其诞生,海外贸易不绝,航海纹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明清瓷器上多有展现。

800年前,它满载瓷器等货物从东南沿海港口出发,准备开往南亚、西亚诸国进行贸易,途中或是不幸遭遇风浪,或是由于搁浅而沉没海底。船舱内的瓷器主要出自江西景德镇、浙江龙泉窑、福建德化窑、闽清义窑和磁灶窑等地,量达数万件之多。宋人朱彧曾在《萍洲可谈》中描述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出口瓷器的情景,“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远洋航行是危险系数极高的活动,史籍中所载的海难斑斑可见。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徐兢随同前往出使高丽,回国后撰写了《宣和奉使高丽图经》。据此书记载,使船自高丽返回时,过五屿夹界山,“北风大作,低篷以杀其势”,次日,午间“第二舟三副柂折,夜漏下四刻正柂亦折。而使舟与他舟皆遇险不一”。徐兢毕竟有惊无险,最终安然回国,但不知有多少商船折戟沉沙于茫茫水波之中。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