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马桥文化考古实证,4000年前的上海就是海纳百川之地

摘要:  上海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开埠才100多年,这是多少年来人们的印象。  不过,今天记者要告诉大家,上海历史真的没那么短暂,而是绵长悠久,并且还很精彩。  最有力的实证是马桥遗址,以及由此命名的“马桥文化”。在日前举行的“唤醒五千年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远古上海”论坛上,记者听完专家讲述,突然觉得自己对上海的认识太少了,有种对不起上海的感觉。  马桥在哪里?上海地理的正中心,4000年前上海的“最前沿”  ...
 上海是由一个小渔村发展起来的,开埠才100多年,这是多少年来人们的印象。
 
  不过,今天记者要告诉大家,上海历史真的没那么短暂,而是绵长悠久,并且还很精彩。
 
  最有力的实证是马桥遗址,以及由此命名的“马桥文化”。在日前举行的“唤醒五千年的记忆 难以忘怀的远古上海”论坛上,记者听完专家讲述,突然觉得自己对上海的认识太少了,有种对不起上海的感觉。
 
  马桥在哪里?上海地理的正中心,4000年前上海的“最前沿”
 
  马桥,现在是上海闵行区的一个镇。这个马桥可不简单。
 
  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这样描述:打开上海地图,马桥正好在上海行政区划的正中心点,可以称为“沪心”。
 
  马桥遗址在哪里?马桥俞家村。上海文史馆馆员、闵行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王孝俭介绍,1959年12月7日,马桥公社俞家生产队社员在俞塘河南岸挖掘储粪池,在距地表层1.5米左右土层中,发掘出一大批硬陶、黑釉等陶器器皿和碎陶片,引起在此劳动锻炼的下放干部许克家的警觉,认为这些出土陶器很可能是地下文物,呼吁保护。12月10日,上海重型机器厂新建厂房需要填土,用挖土机在俞塘河北岸取土时,同样出土大量古陶器具和碎片。经过逐级上报,1960年2月开始了对马桥遗址的第一次发掘。此后因多次工程施工发现地下文物,又发掘了4次。从首次发掘到2012年下半年的最后一次发掘,前后经历了半个多世纪。
1994年马桥遗址发掘现场。资料图片
 
  考古发掘带来了众多惊喜。
 
  5次发掘,马桥共出土文物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石器、骨器,还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发现的一条宽约45米、厚1至2米以上、长度纵贯上海西部地区的贝类沙带,实证了“冈身”是四五千年前的上海古海岸,直接培育了上海早期文明的发展。这意味着4000年前,马桥正是上海的最前沿。
这是马桥遗址出土的云雷纹陶器和和条纹鸭形陶壶。资料图片
 
  专家介绍说,马桥古文化遗址的文化层可分5层:第一层为明清时代遗存,第二层为唐宋时代遗存,第三层为春秋战国时代遗存,第四层为商周时代遗存,第五层为新石器时代遗存。考古学界对其中第四层和第五层的文化遗存尤为重视,因为在西周印纹陶遗存之上,发现有特殊的遗存。一个遗址,多个遗存,这也是不多见的。
 
  1977年,上海市政府将马桥遗址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夏,在“南方印纹学术讨论会”上,因为马桥出土陶器的丰富与典型性,与会者将夏商周时期的太湖地区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区加以研讨。1982年,在杭州举行的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国家文物局正式命名“马桥文化”,专家们一致认定,它是承接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上下的文化遗存,在中国考古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至今,上海被发挖掘的古遗址有30处左右,而以遗址地命名的“文化”只有三处:青浦的“崧泽文化”,松江的“广富林文化”,另一个就是“马桥文化”。这三大文化在考古界非常有名。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因为已建或在建博物馆,上海人知晓率较高,而对马桥文化则有些陌生。此次闵行区召开论坛,就是要唤醒人们对马桥文化所代表的远古的记忆,给今天的上海人乃至更多的中国人以清晰的历史认识,为今天的发展找到根源与新动力。
 
  马桥文化代表什么?上海早在远古就“海纳百川”,是“创新的高地”
 
  从马桥遗址解读马桥文化,可以对远古的上海有许多新的认知。
 
  高蒙河教授展开了另一幅地图,地图上标注了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马桥文化的地点。有意思的是,这三个地点竟在一条斜线上,崧泽文化在最上面,广富林文化在中间,最下面是马桥文化,但马桥文化并不是终点,只在中间部位。这意味着,早在六七千年前,在长江和海水的作用下,在现今上海的西部逐渐形成了“冈身”,通俗地说,就是上海的“古海岸线”。
图中黄色带为冈身。马桥在中部略下方。图片由高蒙河提供
 
  这条冈身为“西北—东南”走向,遗址中由贝壳砂堤构成,比附近地面高出几米,东西最宽处达10里,最窄为4里,是古海岸线的沉积标志,也是上海滩逐渐成陆的有力佐证。崧泽文化距今55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200年,马桥文化距今约4000年,这就是说,这条古海岸线的形成经历了几千年,是日积月累一点点形成的,而且逐步向海面延伸。这条古海岸线涉及现今上海哪些区呢?从上到下有:嘉定、青浦、松江、闵行、金山。
 
  高蒙河教授认为,与崧泽文化、广富林文化相比,马桥文化有其鲜明的特色,那就是“海纳百川”。马桥文化留有不同时期的遗存,考古发现,在距今约4000年以后,相当于中原的夏和商时期,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不断进入到上海西部的“冈身”地带。它们和上海本地留存的良渚文化遗民一起,共同形成发展了马桥文化。换言之,当时的上海,已经是海纳百川了。
 
  曾经参与马桥遗址考古工作的原上海博物馆考古研究部主任宋建介绍,当时挖掘出众多陶器和器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酒具,这种酒具的多样性,正是多地文化融合的佐证。
 
  马桥遗址出土的陶器中,有的是黑陶,有的是彩釉,显示了当时当地制造业的精良。高蒙河说:“这也从另一角度证明,马桥在内先人的创造是原创性的,有了很多技术的发明和发现,上海当时就是一个创新高地了。”
 
  高蒙河以为,马桥文化既是远古上海走出历史低谷的起点,也是远古上海开始向近现代国际大城市攀援上升的原点。马桥文化开放、多元文化的融合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成为现代上海城市精神“海纳百川”的源头。
 
  马桥文化如何利用?专家建议将远古历史写入教科书,建立古遗址博物馆
 
  马桥文化命名已有30多年,为何到今天,人们还会重提马桥文化?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我们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历史的乡愁也是一种乡愁”,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陈杰的一句话打动人心。
 
  高蒙河以为,马桥遗址是上海向超大型城市发展的源头,它有这样的历史价值,值得重新去给它定位和认识。
 
  高蒙河引述中国考古学会前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张忠培的话说,在6000年的历史长河中,上海呈现出“两头高、中间凹”的马鞍形文化发展态势。“一头高”是史前文化,5000年前后,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上海先民最早发明犁和镰刀,多具原创性;当年的玉器工艺也冠绝全国,是上海文化的辉煌时代,位居全国先进行列。另外“一头高”是近代开埠以来,上海一度成为东亚最大城市。上海文化的中间段则比较低洼,文化发展较为平缓,与中国其他地方相比没有太高地位。上海历史也有起伏,这对人们是有启发意义的。
“两头高”的上海历史图示。图片由高蒙河提供
 
  高蒙河说,上海实际上是一个有着五六千年久远历史的地方,但很可惜,这些远古历史没有写到《上海通史》里面去,上海的历史大多只有近现代。他以为,把这些远古历史写进上海的历史书里,可以减少人们对于上海历史的误读。
 
  据介绍,上世纪80年代,马桥遗址险些被开发商推平,因为考古专家和各级有识之士的力保,才得以完好保存,也才有了今天的重新回忆。马桥镇党委书记陈振华说,马桥古文化遗址公园今年已完成竣工验收,下一步如何再现好马桥遗址及文化,闵行区正在加紧思考和设计。高蒙河建议,可以学习日本的相关经验,以小地盘做出大精品,让市民群众近距离体验、触摸。宋建认为,利用马桥文化,首先要对马桥文化有个定位。崧泽文化被誉为“古代文明之源”,广富林文化被称为“城镇文化之根”,那么马桥文化应该叫什么呢?它应该是“和谐人居之本”。(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谢卫群)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