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刘玉珠:努力成为世界遗产强国

摘要: 权威访谈努力成为世界遗产强国——专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资料图片)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在申遗的道路上已走过30余年。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遗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下一步,我国该如何应对即将实 ...

权威访谈

努力成为世界遗产强国

——专访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资料图片)

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到52处。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在申遗的道路上已走过30余年。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我们应如何看待世界遗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下一步,我国该如何应对即将实行的新的国际规则?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就此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世遗数量增加 责任义务更重

问:近年来,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数量持续增长,如何看待我国在申遗方面取得的成绩?

:这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我们应该以平和、冷静的心态看待。目前,我们的监管、保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有些还很突出,我们要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到申遗成功后的管理、保护和传承上,不要把申遗结果作为唯一的追求。

我国世界遗产数量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这是由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数量巨大、种类丰富、特征鲜明、分布宽广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相对于世界遗产数量,我们应更关注世界遗产的保护责任与义务。这是中国政府作为《世界遗产公约》缔约国的庄严承诺。我国世界遗产数量的增加,意味着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义务更加沉重。

与其他一些世界遗产大国相比,我国在文物保护、法规建设、文物安全、人才培养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各部门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积极吸收国际理念,学习各国成功经验,不断加强能力建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努力成为与世界遗产数量相符的世界遗产强国。

增强民族认同 推动交流互鉴

问:从中国拥有首批世界遗产,到现在已经30年了,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答:第一,通过30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大量反映各个历史阶段、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特色的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利用,历史上因各种原因遭到不断蚕食、破坏的环境景观得以整治,展示、阐释和利用的整体水平明显提升。

第二,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不断发掘、认识和宣传,不仅使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价值得以深化,文化遗产所在地的凝聚力得到增强,广大民众的珍贵记忆得以保存,极大增强了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凝聚力。就更大范围而言,通过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管理水平的提升,我国大量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向全世界宣传、推广,得到世界的认可和欣赏,在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民族的了解和信任,推动各国各地区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世界文化遗产在反哺遗产地社会、文化、经济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遗产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改善了生活环境,以多种方式增加了当地民众和政府经济收益,提供了遗产保护、管理、旅游等多种直接或间接的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世界遗产的申报,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保护意识和保护理念获得广泛理解和认同,大量历史遗留问题在申遗过程中逐步得到解决。

第四,通过世界遗产领域的国际交流,大量先进的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新做法、新案例被引入我国,拓展了相关从业人员的视野,推升了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

申遗非“政绩” 提升保护管理

问:据了解,世界遗产委员会已经做出决定,限制各国世界遗产的申报数量,这将给我国带来什么影响?

:当前国际申遗形势日趋严峻,申遗工作要求日益严苛,我们的申遗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自2018年开始,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实行“新限额制”,即每年每个缔约国只能申报一项世界遗产项目,每年最多审查35个项目。

同时,世界遗产国际专业咨询机构在申遗审核方面采取了向没有世界遗产或世界遗产数量较少的国家倾斜的策略,对我国这样的世界遗产大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

鉴于此,我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要在各方面作好充分准备。推荐项目既要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标准,具有世界范围内的突出普遍价值,又要具有很好的保存现状、妥善的保护管理体系,保持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改变“重申报、轻管理”的想法,不要把申遗成功作为“政绩”,将我们已拥有的世界遗产保护好,弥补工作中的短板和不足,尽快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整体水平。

承担国际义务 加强国际合作

问:在国际合作方面,下一步将采取哪些行动?

答:作为世界遗产大国,我国在世界文化遗产领域应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今后,我国将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的平台上发挥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作用,进一步推广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将我们积累的中国经验与中国理念,通过各种形式分享给世界同行。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我国将进一步参与国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推进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援助尼泊尔政府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工作,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协调、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南亚丝绸之路(即“南亚廊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展示阐释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新华社记者 施雨岑 王思北)

7月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的41届世界遗产大会会场,中国代表团庆祝鼓浪屿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新华社发(中国代表团供图)

厦门鼓浪屿有着“海上花园”和“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中国福建省鼓浪屿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福建省鼓浪屿8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2处世界遗产。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认为,鼓浪屿展现了在亚洲全球化早期多种价值观的碰撞、互动和融合,其建筑特色与风格体现了中国、东南亚及欧洲在建筑、传统和文化价值观上的交融。这种交融的产生得益于岛上居住的外国人和归国华侨的多元性,并因此形成一种全新的建筑风格——厦门装饰风格。这一风格不仅在鼓浪屿发展,还影响到广大东南亚沿海及更远地区。

中国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对新华社记者说:“与其他世界遗产相比,鼓浪屿确实很年轻,但它体现了中国文化包容、合作和与时俱进的精神,这与‘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国际共享理念不谋而合。我们重视为全人类保护好这处世界遗产,这是我们必须肩负的责任。”

从小在鼓浪屿长大的厦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叶重耕在鼓浪屿申遗成功后的致辞中说,“我们为此已经奋斗了近十个年头”,在未来将使鼓浪屿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福建省文物局局长傅柒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代表都对鼓浪屿这处活态文化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等给予了高度评价。

鼓浪屿隶属厦门市,是厦门岛西南隅一座面积约1.9平方公里的小岛,位于九龙江入海口,与厦门岛隔着鹭江海峡相望。

今年中国另外一个申遗项目——青海省可可西里已于7日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本届世界遗产大会2日晚在波兰历史名城克拉科夫开幕,为期11天。

世界遗产大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例会,每年召开一次,首届大会1977年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的主要职责是审核、批准新申报项目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并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新华社记者 韩梅 陈序)

休息中的藏羚羊

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7日在波兰克拉科夫举行的第41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至此,中国已拥有51处世界遗产。

当地时间7日15时13分许,大会主席一锤定音,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正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沃布斯,菲律宾、秘鲁、芬兰、哈萨克斯坦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国代表,柬埔寨、德国、加拿大、法国等教科文组织会员国代表团团长等纷纷来到中国代表团席位前表示祝贺。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长杜越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可可西里申遗成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目前世界遗产名录中,可可西里平均海拔最高,超过4500米,是全世界非常稀有的高原,有着特殊的生态和特殊的生物多样性。可可西里也是目前中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野生动物资源最为丰富的自然保护区之一。

青海省副省长韩建华对新华社记者说,可可西里是全世界受人类影响最小的区域之一,是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野生动物重要的栖息地。青海省将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相关要求,“像爱护我们的眼睛、呵护我们的皮肤一样保护好可可西里的生态环境”。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章林伟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中国多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和遗产保护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国际认可。住建部将继续做好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培育、申报和保护管理,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世界自然遗产。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评估报告中说,可可西里一望无垠,几乎没有受到现代人类活动的冲击,美景“令人赞叹不已”。这里保存着完整的藏羚羊在三江源和可可西里间的迁徙路线,藏羚羊可以不受干扰地迁徙。

可可西里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可可西里申遗项目于2014年底正式启动,覆盖总面积约600万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约370万公顷,缓冲区面积约230万公顷。(新华社记者 韩梅 陈序)

声音

申遗频告捷 遗产保护任务更艰巨

在波兰举行的第41届世界遗产大会传来喜讯,中国青海省可可西里和福建省鼓浪屿分别于7日和8日成功入选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和文化遗产名录。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由此达到52项。

中国迄今在申遗上取得的亮丽成绩,展现出一个文明大国的深厚内蕴,展现出一个美丽国度的多娇风姿,值得国人为之自豪,也必将更加坚定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家,中国未来还必将不断有自然或文化遗产申遗成功,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必然会不断拉长。

国人面对越来越多的世界遗产,应更多想到对遗产的保护和对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承。

申遗成功,往往意味着遗产地会迎来更多的游客和更大的负荷,相应的开发和保护更需用心,谨防功利主义心态。

申遗成功,是对遗产地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价值的承认,更是为了加强对遗产的保护,强化对遗产文化价值的传承。申遗的这种“初心”应该不断得到强化。这次可可西里申遗,强调是为了保护这里的纯净生态而非发展旅游,这无疑是值得点赞的正确出发点。

近年来,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保护措施愈发严格。中国历史文化自然遗产如此丰富厚重,面对环境污染、人为损害等影响遗产保护的挑战,无论怎样强调保护力度,都不是多余的。

中国已连续多年申遗成功,国人面对申遗喜讯的心态,也在逐渐变得理性和成熟,强调保护遗产的声音在加强。面对宝贵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希望人们更多心存敬畏,真正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们。(新华社记者 郑汉根)

《中国旅游报》综合来源:新华社 人民网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