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一根骨头的故事

摘要:   吕鹏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工作,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  1 动物遗存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动物遗存,摆起来很好看,背后的鉴定工作却非常艰辛。我曾经对广西考古遗址进行过研究,用卡车拉过来整整37箱动物遗存,鉴定的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做动物考古学,难免会被人开玩笑指指戳戳说:这人就是研究猪狗的。对此,我 ...

  吕鹏博士: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工作,2012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主要研究方向:动物考古、新石器时代考古。

  1 动物遗存

  这张图片展示的是各种各样的动物遗存,摆起来很好看,背后的鉴定工作却非常艰辛。我曾经对广西考古遗址进行过研究,用卡车拉过来整整37箱动物遗存,鉴定的难度和强度可想而知。

  做动物考古学,难免会被人开玩笑指指戳戳说:这人就是研究猪狗的。对此,我们只是“微微一笑很倾城”。我们就是要通过研究这些零零碎碎的动物遗存,以获取非常重要、且大家不易关注的信息,从而在一定层面上复原古代社会。

  出土的动物遗存中,以骨骼所占比例最高。在美剧《BONES》(《识骨寻踪》)、《CSI》(《犯罪现场调查》)中,科学家们能从骨骼上面获取各种各样的信息。动物考古学者通过对动物遗存进行鉴定和研究而获取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考古背景信息。即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背景,动物遗存出土于哪个遗址、哪个遗迹单位、哪个分期,以及获取方法、现场拍照和绘图、鉴定人和日期等。

  二、动物基本信息。包括动物的种属、骨骼和部位、测量数据、保存状况、病变、年龄、性别、数量、重量等信息。

  三、古人活动信息。动物因为和人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而出现在考古遗址当中,先民通过各种手段捕获、驯化、屠宰和食用动物以及把骨骼制作成骨器等,这些先民活动的信息在动物骨骼身上会留下蛛丝马迹。

  四、埋藏学信息。包括自然痕迹、动物啃咬等,就是研究这些骨骼暴露或埋藏到地底下之后,哪些因素对它施加了影响,从而造成了动物骨骼的一些改变,而这些改变是与当时人的活动是无关的。

  五、自然科学信息。这些信息多是肉眼所看不到的,比如测年、古DNA、碳氮稳定同位素和锶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取的信息。

  对于动物考古学者而言,这一根根的骨头就是一件件的动物遗存,但对于古人而言,动物就是一种重要的资源。那么,古人是如何利用这些动物资源的呢?主要分四个方面:


  一、主产品资源。动物最主要的用途就是肉食。

  二、副产品资源。包括对动物的脂肪、皮和骨料等的利用。无论是主产品还是副产品资源,动物终其一生只能提供一次,比如宰杀的动物只能提供一次肉食。

  三、次级产品资源。包括对动物毛发、奶、畜力等的利用,动物终其一生可以提供多次。

  四、精神资源。这份资源方式不像前三种一样能够提供给人类物质的或者实在的享受,但它反映了当时人的一种精神观念,在考古遗址当中,它往往会以祭牲或者卜骨的形象出现。

  2 研究课题

  动物考古学者是如何将动物遗存信息转化成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课题的呢?

  目前,我们围绕着“人类对动物资源的获取和利用”所进行的一些研究课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一、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以及传播的研究。

  二、由生业角度对古代畜牧业及其与中华文明的起源乃至于社会发展内在联系的研究。

  三、对动物次级产品资源(毛和畜力等)开发和利用的研究。对于古人而言,次级产品资源有时甚至要比主产品资源更为重要,因为它在动物的一生当中可以多次提供、且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四、动物在古代社会的祭祀或者丧葬礼俗中应用的研究。

  五、古代社会骨器制作以及制骨手工业的研究。

  今天,我们主要是围绕“古代家养动物的起源和传播”以及“畜牧业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这两个最核心的研究课题,简要地展开论述。

  3 研究课题1: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和传入

  人类社会由狩猎阶段转变为以家畜饲养为生业基础的阶段,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意义非常重大的变革,有的学者(Davis,1987)甚至认为:动物驯化是足以媲美火和工具使用的一项重要发明。而动物驯化和植物性资源的栽培构成了现代文明的一个基础。所谓“驯化”,就是人类社会出于物质的、社会的或者象征的目的,控制动植物同类群再繁殖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开始把自己作为一个造物主来控制动物的生老病死。


  人类和家养动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叫互利共生的关系:一方面,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取动物身上那些对人类有利的一些因素加以发扬光大,比如饲养猪主要是为了吃肉,所以就选择丰腴的猪的品种进行培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猪的个体越来越大、产肉量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动物原先是在野生环境当中,纯粹遵循自然规律生存,随着驯化的完成,它开始居住在以人类为主的环境当中,遵从于人类社会提供的便利和限制,它需要对此做出适应性的自动演变反应。

  下面我们以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六畜”(即马、牛、羊、猪、狗、鸡)为例来看一下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和传播。

  中国家狗的起源

  我们依据考古遗址出土的资料,认为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出土的狗是中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家狗,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1万年以前,我们的证据主要包括骨骼形态的观察和测量以及其他一些判断方法。

  中国家猪的起源

  猪,非常了不起,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猪的地区之一。依据现在的研究,世界上最早出土家猪的遗址是土耳其的恰约尼遗址,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前,中国最早的家猪也是在距今9000年前,出土于河南舞阳贾湖遗址。


  我们当然有一系列的判断标准,我们在此重点说一下牙齿釉质病——线性牙釉质发育不全:猪在人为环境当中,拘束引发其生理干扰,体现在牙齿的釉质面上就会出现一些横向的线状或沟状隔断,这个发病率在家猪的身上是比较高的。贾湖遗址中猪牙釉质病发育不全的状况比较普遍,加上其他的证据——比如齿列扭曲、数量统计、骨骼形态的观察和测量、年龄结构的分析、几何形态学的观察以及考古学文化现象等,我们从而得到结论:中国最早的家猪可以追溯到距今9000年以前的贾湖遗址。

  家猪是中国古代先民最重要的发明创造之一,距今7000年以前家猪已出现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大量的考古遗址当中,这表明家猪在中国可能并不是单纯地一地驯化成功的,中国家猪起源的模式可概括为:本土多中心起源。

  中国家养黄牛的起源

  家养黄牛在中国境内出现的时间,至晚可以追溯到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前,无论是骨骼形态和测量数据、还是考古学文化现象以及黄牛在哺乳动物种群当中所占的比例呈现增长的趋势等,都证明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时家养黄牛在中国境内的出现。



  但是,在距今5500到距今5000年的时候,已经有了家养黄牛在中国境内出现的一些迹象。通过古DNA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国家养黄牛的世系主要是以T/T3型(上一讲我们说过,T/T3型黄牛DNA是来源自西亚)为主,这就表示中国家养黄牛不是中国本土驯化成功的,而是从西亚传入的。

  中国家养黄牛起源的研究结论是:距今5000年以前,在甘青地区和东北地区发现了家养黄牛的迹象;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这个阶段,在黄河流域普遍发现了家养黄牛的证据。

  中国家养绵羊的起源

  中国家养绵羊起源的最早例证有同于家养黄牛,也是出现在距今5500到距今5000年这个时间段内,甘肃天水市师赵村遗址以及青海民和核桃庄遗址出土了随葬或者埋葬绵羊的现象;在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的时候,绵羊的骨骼比较普遍地出现在考古遗址当中,并且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考古学文化现象(比如用绵羊祭祀),并且测量数据也和现生家养绵羊比较接近。


  此外,数量比例的分析表明:家养绵羊在龙山文化时期的饲养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古DNA的研究发现绵羊是B世系为主,这种世系来源于西亚,即中国的家养绵羊不是中国本土驯化的、而是从西亚传过来的。中国家养绵羊起源的研究结论是:距今5000年以前,在黄河流域的上游地区发现了家养绵羊的证据;到距今4500至距今4000年左右,在黄河流域的中游地区也发现了家养绵羊的证据。

  中国家马的起源

  我们首先来看中国家马起源的最早证据,这些证据都集中在距今4000到距今3500年这样一个时间段内,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和秦魏家墓地、甘肃玉门火烧沟遗址,以及东北地区的内蒙古赤峰大山前和上机房营子遗址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家马在中国境内最早出现的零星例证。


  到了距今3300年(即商代晚期)的时候,马和马车遗存在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突发性地大量出现,河南安阳殷墟、山东滕州前掌大和陕西西安老牛坡等遗址不但出现了大量用作祭祀的马骨遗存,还出现了马车遗存。


  此外,这个时期的甲骨文资料也为我们提供了有力佐证,其中有这样一句话:“王畜马于兹牢”,这句话提供给我们一个信息:马有专门的地方——“牢”(马圈)——来饲养,家马在距今3300年的出现是毫无争议的。依据目前所知的资料:距今3800年左右的时候,甘青地区和东北地区已经出现了家马遗存的迹象;距今3300年左右,黄河中游和下游地区出现了家马和中国最早的马车。

  中国家鸡的起源

  这可能是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圈开的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一位学者鉴定说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出土有鸡的遗存。这项成果发表之后,马上引起了国际动物考古学界的关注,一些很经典的考古教材就把中国磁山遗址出土的鸡骨遗存当成了世界上最早的鸡骨遗存,时间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以前。


  事情果真如此吗?此后,我们对该遗址出土的和鸡有关的遗存进行了再分析,发现完全错了:磁山遗址出土的并不是鸡,而是雉。


  从动物分类学来说:雉属于雉属、而鸡属于原鸡属,现生家鸡的野生祖先是原鸡,它属于原鸡属、而不属于雉属,首先从动物种属鉴定上就存在问题。


  从骨骼形态上看,问题就更明显了,这张图向大家展示了雉和鸡的一个区别:鸡的跗跖骨后面没有扉棱,而雉的跗跖骨上有扉棱、且从上到下是连在一起的。

  我们依据雉和鸡在骨骼形态上所展现的此类差异,对考古遗址出土的所有和鸡有关的动物遗存进行了再分析和再研究,研究表明:依据我们现在所掌握的资料,距今3300年前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的鸡是中国最早的家鸡。这是一个时间的下限,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的长江领域或者更南方的地区有可能会出现比北方地区更早的一些家鸡驯化的例证,因为,那里是原鸡的自然分布区。

  中国家养动物起源的模式大体可归为两类:

  第一类是原生型。以猪和狗为代表,它们是中国古代先民自己驯化成功的,并且就现在的研究而言: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驯化猪和狗的中心地区之一;

  第二类是引入型。以马、黄牛、绵羊和山羊为代表,它们不是中国古代先民驯化成功的,有可能是从西亚或者中亚地区引入到中国境内的。



  我们可以通过对东亚和西亚地区早期畜牧业的情况进行比较研究,以在一个比较宽广的视野范围内理解中国家养动物的起源和传播。距今1万年以前,中国境内驯化了狗,而在这个时期,西亚地区驯化了狗和猫。中国家猪可以早到距今9000年以前,而在此时,西亚地区已经驯化了包括猪、黄牛、绵羊和山羊在内的一些家畜种类。这两个地区——东亚和西亚——在文明化进程中的一些表征因素(如定居、农业、家畜饲养、陶器、城市和文字)出现的时间有早有晚,在最初阶段呈现平行发展的态势,但是,包括家养动物在内的一些先进生产力因素的引入和传播最终使两个地区产生联系。

  4 研究课题2:畜牧业与中华文明起源

  其次是畜牧业与中华文明起源关系,我们由资源、生业和技术的角度切入到中华文明起源这样一个大的研究框架当中。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我们主要承担了动物考古学和植物考古学的研究。



  动物考古学的研究表明: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的时候,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最起码包括有四种家养动物(猪、狗、黄牛和绵羊)在内的家畜构成,形成了多品种家畜饲养制度。

  植物考古学的研究表明:距今4500到距今4000年的时候,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也形成了多元农作物(粟、黍、小麦、水稻和大豆)种植的农业传统。


  动物考古学和植物考古学的研究结果是和文献资料相吻合的,《尚书·禹贡》里有关于天下分九州的说法,南方主要是两个州(扬州和荆州),“其畜易鸟兽,其谷易稻”,即长江流域的先民因为自然条件优越,长期以来渔猎业发达、而家畜饲养业相对落后,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但是,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多元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和多品种家畜饲养方式,其优越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产量;二是能够有效地应对农业自然灾害的影响;三是可以增加动植物资源的多样性。

  中原地区在距今4500年到距今4000年的时候(龙山文化晚期)兼收并蓄了一些先进的生产力因素(比如黄牛、绵羊的引进),由此,在距今3800年到距今3500年的时候(二里头文化时期)已经明显地保持了自己的优势地位,并且向其他地区施以强大的辐射,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元一体化的格局开始形成,为促进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形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我刚才的陈述:对于今人而言,一根骨头就是一件动物遗存;对于古人而言,一种动物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动物资源。
  
  动物考古学者就是通过这一根骨头作为媒介,与古人展开对话,研究古代社会,当然,也启迪着当今的时代。谢谢!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