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雁塔

见证丝绸之路的历史风烟 — —西安博物院藏丝绸之路文物

摘要: 西安地区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舞台。西安博物院与丝路有关的代表性藏品不少,下文介绍的大部分文物均在展线上展出,有兴趣的观众不妨一看。在汉代,不同的外来文化在铜造像上都有反映。西汉裸体幼童铜像(图一),出土于西安北郊,其肩生双翼,项戴珠圈,双手合于胸前,顽皮可爱,形象与晚期希腊神话中的厄洛斯(Eros)相似,而与汉代艺术风格迥异。此铜像与新疆若羌米兰遗址的魏晋带翼飞天人像壁画都是希腊文化形象东传的产物,而 ...

西安地区是丝绸之路重要的历史舞台。西安博物院与丝路有关的代表性藏品不少,下文介绍的大部分文物均在展线上展出,有兴趣的观众不妨一看。


在汉代,不同的外来文化在铜造像上都有反映。西汉裸体幼童铜像(图一),出土于西安北郊,其肩生双翼,项戴珠圈,双手合于胸前,顽皮可爱,形象与晚期希腊神话中的厄洛斯(Eros)相似,而与汉代艺术风格迥异。此铜像与新疆若羌米兰遗址的魏晋带翼飞天人像壁画都是希腊文化形象东传的产物,而后者应是被当地宗教借用的厄洛斯接近青年的形象。

图一   西汉裸体幼童铜像


西汉羽人铜像(图二),出土于汉长安城遗址南,相貌怪异,两耳竖长,肩生双翼,跪膝垂羽。伊朗东北部出土过与此相似而时代要早得多的翼人。有学者认为这种“羽人”造型实际是受西方艺术的影响,是伊朗祆教的主神阿胡拉·玛兹达。

图二  西汉羽人铜像


院藏的北朝、隋唐时期的丝路相关的文物,反映这一时期丝路沿线各地的转口接力贸易与文化交流深入发展的盛况,同时也说明丝路贸易的物品不是一般民众的生活必需品,而是以奢侈品为主体。唐代金银器中,丝路沿线的拂菻(东罗马)风格、萨珊波斯风格、粟特风格、天竺风格缤纷呈现,并且相互之间、其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融合发展成为常态。


唐代八曲缠枝纹银碗,1972年1月出土于西安市曲江乡西曲江池村。口径11.58厘米,高3.79 厘米,重194克。外形为粟特金银器制作工艺捶揲而成,具有显著的突棱及曲线,圈足联珠纹是粟特银器中极为常见的纹饰,但碗腹的装饰纹样是唐代中国民间喜闻乐见的本土纹样忍冬纹。这件银碗的发现有着一段较为奇特的故事。1972年1月,西安市曲江乡西曲江池村一位农民赶着牛车向麦田里运送肥料,牛车车轮在前行的时候碰到一段土坎上,隐约暴露出一件器物的一角,西安市文管会文物征集人员恰好路过,顺手捡起器物,仔细擦去表面黏土,一件具有浓郁的唐代前期粟特银器风格的八曲缠枝纹银碗顿时展现于众人眼前。

图三  仕女狩猎纹八瓣银

院藏唐代素面八曲银长杯,出土于西安南郊,曲瓣凸棱明显,是有强烈的萨珊波斯风格银器。院藏的仕女狩猎纹八瓣银杯(图三),出土于西安北郊,外壁通体鎏金刻花,纹精工湛,是盛唐金银器中的精品,其带把多曲银器属粟特艺术形制;粗矮口大,又是受唐代文化影响的结果。

图四  都管七国银盒


院藏唐代“都管七国”三套装银盒 (图四),1979年9月西安市碑林区西安交通大学出土。直径7.5厘米,高5厘米,重量189.2克。造型优美,錾刻精巧,装饰纹样从花鸟到人物,为唐代银器中的精品。这套银盒为三件套。外层银盒盒面中部錾六边形图案,主要纹饰是由27个姿态各不相同的人物组成富有情节的七组图案,每组图案都有各自地区的特征,每边围以卵形规范,中部的“昆仑王国”是一幅生活气息很浓的生活图,“王出则列象千图”,表现了东南亚一带国家王者出行的场面。其中最外上錾“都管七国”“昆仑王国”“婆罗国”“土番国”“疏勒国”“高丽国”“白拓囗国”“乌蛮人”榜题和各国人物图画,是当时唐朝外来文明的直接写照。


周伟洲先生认为“昆仑王国”在现在的缅甸中南部,“婆罗国”在现在的印度中东部,“土番国”在青藏高原一代,“疏勒国”在现在中国新疆喀什噶尔地区,“高丽国”在现在的朝鲜半岛上,“白拓(羯)国”与“乌蛮人”为四川西南和云南东北地区。从七国的位置看出,这套银盒所表现的主要是中国西南、南方和南海诸国的情况,最西到达现在的新疆喀什地区,最东北至朝鲜半岛,而欲“都管”以上七国在唐代后期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都管七个国,只是一种理想。其实,银盒正中昆仑王国正下方即錾刻有“将来”二字,此意即为在将来都管七个国。


造型多样的载货骆驼唐三彩作品,体现了自西汉张骞开通丝绸之路以后,中亚、西亚商人源源不断地通过西域来到中国。西安博物院展线上展出的一组陶俑生动地表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场景(图七)。在唐人的普遍观念中,胡人和骆驼关系密切。诗圣杜甫的《寓目》诗:“羌女轻烽燧,胡儿掣骆驼。”胡人牵驼游走于长安城的里市街坊,承担起东西方贸易交换的重任,成就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出土的三彩载货卧驼,骆驼双峰间搭有鞍鞯,上覆驮囊、象牙和丝绸,两侧带马蹬壶、花口盘、凤首壶等物。

图五  骑卧驼胡俑


隋唐时长安成为当时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城市。这一时期来到中国的外国商队主要是粟特 (阿姆河、锡尔河地区,希腊人称索格第安那)人、吐火罗(阿姆河以南大夏故地)人,外来的突厥人则主要从事服兵役等工作。粟特商人尖帽、翻领的服饰和好酒的特点构成这时期各类丝路文物中最常见的形象;突厥人的形象则长发披肩,接近于普通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馆藏的唐代长髯牵驼胡俑、袒胸牵驼胡俑、骑立驼胡俑、骑卧驼胡俑(图五)、移交来的牵驼胡俑,西安南郊出土的三彩载物驼俑、三彩骑驼奏乐俑、牵驼俑;骑马胡俑,西安南郊出土的牵马胡俑、西安南郊出土的三彩腾空马、西安郊出土蓝釉点彩载物驮骡,都是其中代表。上述的胡人就是“丝绸之路”上的运输者,贸易往来的友好“使者”,他们对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六  白玉错金牌饰


唐代“绝域入贡”,域外玉材、玉器、玉器造型与中国玉器文化相辉相融。馆藏的唐代白玉错金牌饰(图六),宽3.8厘米,高4.2厘米,出土于西安市北郊张家湾大明宫遗址,顶角处有一孔,可以悬挂佩带,面上错金丝勾连云纹,玉质纯白细腻。从制作工艺上看,当为宫廷皇族用品。该玉牌饰造型带有浓厚的西域风格,错金及流云纹饰是传统工艺与纹样,它融合传统及各民族间文化艺术,并吸收外来文化,经过发展,完全摆脱了汉代遗留艺术风格,形成更成熟的新的艺术风格,具有豪迈开朗、饱满瑰丽、意气风发的时代精神。

图七  西安博物院展出的一组陶俑生动地表现了唐代丝绸之路的场景


唐都长安也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佛教文化传播中心,佛寺多达百余座,位于西安博物院内的小雁塔就是“丝绸之路”鼎盛时期的一处代表性佛教建筑,见证了唐代长安佛教盛行的历史。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公元707-710年),其密檐砖塔的建筑形式,是印度佛塔传入中国长安地区早期的珍贵例证。小雁塔所在的荐福寺是唐代敕令建造的皇家寺院,高僧义净西行印度求法归来后在此主持翻译佛经,设有国立的佛教译传机构“翻经院”,是长安三大译经场之一。作为皇家寺院,翻经院宏伟壮丽,佛事繁荣,吸引了众多“丝绸之路”沿线的东西方僧人和学者来此传法、译经或求法,也是佛教传播过程中宗派义学交流的重要寺院。高僧义净(公元635-713年),俗姓张,字文明,齐州(今山东济南)人,是继玄奘之后中国西行印度求法的最主要的僧人,中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他从印度带回梵文经典400余部,回国后在洛阳和长安荐福寺主持翻译佛经61部239卷,后圆寂于荐福寺。义净将途经海道诸国和所闻赴印求法高僧的情况,撰成《南海寄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两部著作,叙述了初唐时期赴印求法的所到之的情况。印度学者R.theper曾说:“倘若没有法显、玄奘和义净的记载,印度本身的历史是无法恢复的。”


2014年小雁塔遗产点成为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 —天山廊道路网”的组成部分。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小雁塔
关键词:

作者:雷君

更多信息...

西安博物院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