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佛教在血与火的洗礼中发展 ——敦煌北魏石窟佛教艺术文化内涵探析

摘要: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王朝。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了其孙拓跋焘时,于431年,又灭北燕冯氏,最后于439年再灭北凉沮渠氏,进而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刘宋王朝相对峙的南北朝局面。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多笃信和弘扬佛教。在他们的倡导下,当时的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公元432年曾有过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法和排佛的活动,然而在当时佛教已逐步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暂时地给佛 ...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了北魏王朝。398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了其孙拓跋焘时,于431年,又灭北燕冯氏,最后于439年再灭北凉沮渠氏,进而统一了整个黄河流域的北方广大地区,形成了与刘宋王朝相对峙的南北朝局面。

北魏王朝的统治者们大多笃信和弘扬佛教。在他们的倡导下,当时的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虽然公元432年曾有过魏太武帝拓跋焘的灭法和排佛的活动,然而在当时佛教已逐步深入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也只能暂时地给佛教以表面上的打击,却不能从根本上动摇它的基础。公元452年,太武帝被弑,文成帝拓跋濬继位,佛教又得到了复兴,“略而计之,僧尼大众二百万矣,其寺三万有余。”

不过可以想象,在魏太武帝的灭法和排佛的时期,佛教僧侣集团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意志不坚定者。

指导佛教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佛说四谛,发展佛教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僧侣集团。

佛教思想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磨合中逐渐被中国人接受,佛教组织也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不断壮大。

北凉敦煌壁画反映的主要是中西思想文化的碰撞与磨合,北魏敦煌壁画反映更多的则是佛教组织的构建发展。

一、萨埵舍身饲虎,大无畏的献身精神

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南壁的《萨埵舍身饲虎》,描绘了萨埵太子为了拯救饿虎而奉献自己生命的故事,是非常有震撼力的一幅壁画。

佛经说:某国有三个太子,最小的名叫萨埵。有一天,三人出游山林,见一母虎带数幼虎,饥渴交迫,行将死去。萨埵欲以生命救此饿虎,所以先让二兄返回,自己则横卧虎前,但饿虎无力啖食,萨埵又爬上山岗,以竹刺喉出血,投崖饲虎,饿虎舔血后啖食其肉。二兄返回,见萨埵尸骨,悲痛不已,惊惶失措,赶忙骑马还宫报告父王。国王和王后赶至山林,抱尸痛哭,哀号闷绝。二兄收拾遗骨,藏于宝匣中起塔供养。

在第254窟南壁的画面中,第一个情节——遇虎,安排在画面上部,然后沿一条旋形结构线依次画萨埵刺颈、投崖、饲虎、二兄收拾尸骨、回宫报信,国王和王后哭尸、起塔供养等场面。此画将不同时间、空间所发生的事情,巧妙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中,同时把“饲虎”这一中心场面画得较大,占了近三分之一的画面,成为全画的主体。画家还突出描绘萨埵被咬的身躯和张牙舞爪的饿虎如何啖食人肉,用细节来深化悲剧主题。与饲虎相对应的东上角是起塔供养的场面,尖塔之顶冲出矩形画幅,造成一种升腾感,用对角线的两端来隐喻萨埵饲虎与灵魂升天之间的因果关系。全图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由于时间久远,色彩变得更加沉郁丰富,画面笼罩着强烈的悲剧气氛(图1)。

图1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 萨埵舍身饲虎 北魏

萨埵太子即释迦牟尼的前生之一,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曾问阿难等比丘:“你们想不想看我往昔时修苦行后的舍利?”阿难等人回答:“愿见。”于是释迦牟尼便“手按地六种震动”,让装有舍利白骨的七宝盒出现在众人面前,给大家观看,介绍“此之舍利乃是无量戒定慧香之所熏修”,讲述了上述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并强调“因此故得至成佛”。显然,这是释迦牟尼以己身说法,鼓励弟子们为了佛教事业要有献身精神。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只有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赢得弟子的尊敬、信徒的拥护,才能将大家聚集在自己的周围,才能宣传“要奋斗就会有牺牲”,从而鼓励人们为了自己认可的某一种利益或事业而愿意奉献自己的一切。

发展佛教事业的核心力量是僧侣集团,而僧侣集团的构建离不开具有牺牲精神的信众,但若要信众具有牺牲精神,则首先需要集团组织的创建者也具有牺牲精神。

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难陀出家、初转法轮

北魏第254窟北壁东侧有一幅释迦强迫其弟难陀出家的壁画,这是一幅颇有情趣、耐人寻味的故事画。

难陀是释迦的异母兄弟,据佛经说,有一天,迦毗罗卫国王子难陀在家给美貌的妻子描眉涂香,听见释迦在门外化缘,想出门看看,其妻要他速去速回。难陀出门见了释迦,取佛钵盛满食物,但释迦一定要他亲自送到拘楼精舍(释迦住处),难陀只好照办。到了拘楼精舍后,释迦强迫难陀剃发出家,并将他软禁起来。过了一段时间,释迦进城化缘,难陀趁机逃往家中,在中途遇释迦归来,难陀躲到树后,树却飞到空中,使他无处可藏。释迦见到难陀,问他是否想念美貌妻子,难陀点头称是。释迦便带难陀到天上,见五百美妙绝伦的天女,都未婚嫁,说是专等以后难陀升天来作丈夫,难陀心里暗自高兴。释迦又带难陀到地狱,见一又老又丑的猴子,释迦说:“这就是你那美貌的妻子。”又见一口沸腾的油锅,地狱小鬼说:“如果难陀因情欲不能好好修行,死后将堕入地狱,这口沸腾的油锅就是为煮他而准备的。”吓得难陀毛骨悚然。回到人间后,释迦对难陀说:“你好好修行,准备到天国享福吧。”难陀说:“天国不敢奢望,只求不入地狱。”终于安心修行了。

画面中,释迦坐在中间的大草庵内,两侧画飞天礼佛,诸菩萨侍立,诸弟子列坐小草庵中围绕听法。释迦右侧有持剃刀的戒师,左侧有持金刚杵的护法力士。画面左右两角各画一对携手抚肩、情意缠绵、依恋难舍的青年男女,而旁有一比丘使劲拉拽男子,试图将男子拉走(图2)。

图2 莫高窟第254窟北壁 难陀出家 北魏

这幅画是敦煌莫高窟的孤品,特别珍贵。

大多观众看这幅画时,都未免感到释迦有些残忍,但笔者同时感到释迦创建佛教之不易。从现实创业来看,许多创业者都知道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人才是最重要因素,人才难得。然而,能让创业者相信,能与创业者合作的人才更难得。许多事业最初都是依赖血缘关系,依靠家族集团管理,便是缘此。佛教僧侣集团最初的基础力量也主要依赖血缘关系,才得以巩固和发展。释迦强迫异母兄弟难陀出家的故事,便是最好的例子。

北魏第260、263窟北壁所绘的初转法轮图,也表现了释迦最初创建僧侣集团主要靠的是可能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类人才。据佛经说,释迦成道后,于鹿野苑首先教化曾经共修苦行的憍陈如等五位侍者,而这五位侍者是释迦的父亲净饭王从亲族中选派出来的。具有亲族关系,并且是受命于自己的侍从,难怪释迦首先要对这五人说法(即初转法轮),正式将这五人收为弟子,创建僧侣组织。敦煌壁画中,释迦佛位于画面中央,作说法状;两侧绘五个比丘,即憍陈如等五人;佛座下绘三个圆形法轮,另绘双鹿象征鹿野苑。

另外,释迦曾一度返回故乡迦毗罗卫城,除前面说的逼迫异母兄弟难陀出家外,其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侯罗也剃发出家。后来父亲净饭王驾崩后,释迦又再度回国,姨母波阇波提、妃耶输陀罗等也剃发出家,此为比丘尼教团之始,波阇波提则为佛教教团第一位比丘尼。

由此可见,释迦最初创建僧侣集团,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吸收了一批亲族人员为基础力量,其中一些人甚至成了组织中的骨干、核心。

三、以身殉法、坚守戒律的小沙弥

莫高窟第257窟南壁《沙弥守戒自杀缘品》,也是一幅涉及男女之情的壁画,这幅画描绘了一个年轻沙弥不受美貌少女诱惑,以身殉佛教戒律的故事。

据佛经说,曾有一个虔诚信佛的长者,送儿子到一位德高众望的高僧门下,受戒为沙弥。平常,这位高僧和弟子的衣食,由本城的一位富有居士供养。有一天,居士外出,留其十六岁的妙龄女儿在家看守,而行前忘记了给僧人送饭。高僧候食不来,就派沙弥到居士家乞食。沙弥来到居士家敲门乞食,少女开门一看,见是一清俊的沙弥,顿时心生爱慕,在沙弥面前牵手拉衣,作诸娇态,倾吐衷情。而沙弥想到师傅教导的三规五戒,“坚摄威仪,颜色不改”,为了保持清白,趁少女不注意之时,持刀自刎而死。少女见沙弥身亡,悲呼哀泣。待居士回到家中,少女述说了真情。印度当时风俗,僧人死在俗人家里,要交纳罚金一千。居士呈报国王,依法交纳罚金赎罪。国王听后,深为感动,为了表彰沙弥以身殉法的高尚行为,命用香木火化沙弥尸体,并起塔供养。

此画为横卷连环画式构图,情节从东往西顺序铺排,但画家依故事内容对各情节的长短作了不同处理:开始两情节——剃度和令沙弥外出乞食画得较长,节奏较为舒缓;叩门乞食、少女诱惑、沙弥自杀等情节集中在画面中部,节奏强烈紧凑,形成高潮,少女将沙弥自杀故事告诉父亲以后,情节描绘拉长,节奏有趋于舒缓。全图情绪变化多端,疏密有致(图3)。

图3 莫高窟第257窟南壁 沙弥守戒自杀图(局部)北魏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巩固一个组织,必须有相应的纪律制度。正如台湾佛光山星云法师所说:“制度好像阶梯一样,让我们能够拾级而上,循序以进,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带动佛教的复兴。”

沙弥誓死坚守戒律,是佛教树立的一个榜样,随时提醒僧侣集团的成员不要忘记组织的纪律制度。——哪怕牺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坚守戒律。

纪律,大概是所有组织赖以维系的基本要素。

四、降妖伏魔:感受佛法威力,坚定对佛教的信仰

第254窟南壁东侧的《降魔变》是敦煌壁画精品之一,也是激励佛教徒信心,巩固佛教组织的重要内容。

“降魔”是佛传故事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讲述释迦牟尼在即将得道成佛之时,魔王波旬十分惊慌害怕,担心释迦成佛后,会阻止自己的行事,于是率领魔军前往释迦修行处骚扰,企图阻扰释迦成佛。先以美女诱惑,继之以武力威胁,均遭失败。最后,释迦以神通力使美女变成了老丑妇人,魔军亦被降服。

画面正中为释迦牟尼结跏趺坐,左手执衣裙,右手作“指地印”,神态泰然,镇定自若。下部右侧画魔王的三个女儿,着龟兹装,戴宝冠,披大巾,身着半袖外套背子,腰束长裙,正搔首弄姿,千娇百媚,顾盼有情,企图以女性魅力诱惑释迦;左侧则画三个皱纹满面、头面干瘪、白发覆顶的老太婆,表现释迦毫不动心,将三美女变成了沮丧的三丑妇。

画面上部,释迦两侧是魔军妖众,有象头、羊头、虎头、马面,甚至以乳为目,以脐为口,奇形怪异,狰狞怪异,杀气腾腾,或张弓搭箭,或操戈持剑,或吐火放蛇,企图用武力干扰释迦。据佛经讲,此时释迦泰然不动,略施法力,用手一指,魔军妖众便目瞪口呆,手僵脚硬,纷纷缴械投降,魔王波旬也跟着伏地皈依。

从艺术角度看,画面上部,两侧魔军之形象层层叠压,拥挤混乱,用“密”和“动”构成强大的张力,压向坐在中间的释迦;但释迦的背光和头光以外弧的多层拱形构成外扩的张力,与内压之力取得平衡,使中间坐的释迦更显得高大稳健,很好地表达了魔军必败的意态(图4)。

图4 莫高窟第254窟南壁 降魔变 北魏

画面下部,两侧所绘的极具对比性的三美女和三丑妇,则为紧张的画面增添了几分轻松幽默的气息,同时也增添了释迦必胜的气氛。

魔众的惊慌丑态和失败,衬托了释迦的坚定镇静和胜利;喜剧性的画面,让观者即信众在幽默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佛法的威力,坚定对佛教的信仰,同时自然加强了以释迦为中心的佛教僧侣集团的凝聚力。

五、九色鹿故事:谴责忘恩负义的告密者

告密,出卖,更是为所有组织不容且最为痛恨的行为。痛恨叛徒胜过仇恨敌人,有时,敌人的千军万马都无法摧毁一个组织,但一个叛徒的出卖行为却可能导致组织的土崩瓦解。

莫高窟北魏第257窟西壁的《九色鹿本生》是敦煌故事画经典作品之一,描绘了一个忘恩负义的溺水者告密、出卖九色鹿的故事(图5)。

图5 莫高窟第257窟西壁 九色鹿本生(局部)北魏

据佛经说,有一只身毛九色、双角如银的鹿,生活在一个水草丰美的河边。有一天,一个行人掉入水中将被淹死,在水中挣扎呼救,恰逢九色鹿从河边经过,闻声而至,奋勇入水,救起溺水人。为感谢九色鹿救命之恩,溺水人跪地请求,愿做奴仆,听其使唤。九色鹿说:“无须报恩,只是万万不可泄露之所在。”溺水人发誓遵其所言,然后离去。这天夜晚,此国的王后梦见美丽的九色鹿,贪欲顿起,要求国王设法捕获九色鹿,剥其皮毛做裘衣,取其犄角做拂柄。于是,国王命人张榜悬赏:若有捕获九色鹿者,愿分国土财富一半作为赏赐。溺水者见利忘义,立刻进宫告密,并领国王入山捕鹿。此时九色鹿正在山林中安睡,全然不知,惊醒时已被国王率领的围猎队伍包围,无法脱身。于是,九色鹿便毅然走到国王面前,向国王述说了自己曾经如何救了溺水者、溺水者如何发誓等情况,并感叹现在自己竟被此人出卖。国王听后,深为感动,立刻谴责溺水者的卑鄙行为,同时下令全国禁止捕捉九色鹿。最后,溺水者遭毒誓报应,全身长疮,暴病身亡;王后也因私欲未达到,又羞又恼,恚愤而死。

这幅壁画打破了习惯上按时间先后为序的情节分布法。画面从南端往北描绘了:(1)溺水者在水中呼救;(2)九色鹿经过河边听见呼救声;(3)九色鹿救溺水者;(4)溺水者发誓不泄密:(5)九色鹿安卧山中。另外同时从北端往南画:(6)王后夜梦九色鹿并要求国王悬赏捕鹿;(7)溺水者告密;(8)国王带兵入山捕鹿。最后在画面中间描绘(9)王鹿对话,画中的九色鹿与国王分站南北两侧,“王鹿对话”成为联接两组情节的交点,以揭露告密者、谴责叛徒为故事的高潮、主题的核心,应该说这是九色鹿故事的深层内涵。

以前人们只注意这幅画所宣传的佛教因果报应思想,但如果结合南壁的坚守佛教戒律的《沙弥守戒自杀缘品》,以及北壁的以恩威并用争取支持者的《须摩提女缘品》,应该说这几幅画涉及到如何巩固和发展佛教僧侣组织。

这幅画也是敦煌莫高窟的孤品,弥足珍贵。

六、恩威并用,彰显神通的《须摩提女缘品》

《须摩提女缘品》紧挨着《九色鹿本生》,绘于第257窟西壁北端和北壁上,描绘了佛教借其信徒须摩提女出嫁之机,展示佛法神通,征服信仰不同的满富长者一家及其所居地人们的故事。

据佛经说,印度舍卫城须达长者有一个女儿名叫须摩提,颜貌端正,为时人所叹,她与父亲都是释尊的虔诚皈依者。由于须摩提美貌非凡,端正贤淑,于是住在东方满富城的满财长者便设法娶她为儿媳妇。然而,满富城是信仰裸形外道的地方,凡是外地嫁到该城的新妇,也都要随俗地供养并宴请六千位裸形外道。当须摩提抵达满财长者家中时,依例也必须向前来赴宴的六千裸形修行者礼拜。但奉行佛教的须摩提女见这些赤身裸体,丑陋粗野,不信佛法,便闭门高卧,拒不接待宾客,弄得满财长者左右为难,只好听从好友的劝告,让须摩提女请其师释迦牟尼前来赴斋说法。果然,须摩提女便盛装打扮,登上高楼,焚香请佛,满富长者一家恭迎庄外。香烟飘到佛处,佛知须摩提女的诚意,决定度化当地民众,于是派伙夫乾荼先背上炊具飞往满财家,接着又派十大弟子分别以神通陆续乘花树、青牛、孔雀、金翅鸟、龙、琉璃山、天鹅、黄虎、青狮、白马、大象等飞来,释迦牟尼及诸侍者随后飞临。通过神通威力,终使六千外道离开彼城。不仅满财全家成为佛教信徒,全城民众也全部皈依佛教,扭转了该国的外道信仰,使该地成为佛化地区。

这幅画采用了旋线型构图:(1)画面中部绘梵志赴宴;(2)往左画须摩提女卧床拒见来宾;(3)再往上画须摩提女焚香请佛;(4)然后往右转北壁东端画佛遥知女信徒有请,派弟子先行;(5)最后又往左画须摩提女一家跪迎佛及弟子。

此画一开始便将主要情节描绘,突出渲染须摩提女一家的矛盾冲突,气氛紧张,富有戏剧性,后面的两个情节则绘得较长,节奏舒缓轻快。全图张驰结合,起伏多变,很好地表现了故事的情绪变化。特别是在北壁显著的位置,长长地依次描绘了十大弟子乘花树、青牛等展示种种神通的情景(图6)。

图6 莫高窟 第257窟北壁 乘黄虎、青狮等展示神通的佛弟子 北魏

由此可见,佛教要发展,首先必须赢得民众的支持,而要将民众变为信众,则需要展示自己的综合实力。这就好像现代社会里,某一个国家要想在国际社会说话有分量,必须有坚强的综合国力作后盾。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