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我在喜马拉雅隐秘王国修壁画

摘要: ▲在强巴寺修壁画的当地人摄影:张超音●●●前两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的修复师们圈粉无数。其实,在喜马拉雅地区,也活跃着一大批“修复师”。他们拥有一双魔术师一般的手,用毕生精力修复年久失色或是被自然、人为破坏的精美壁画。在遥远而神秘的木斯塘地区,一个意大利人已经默默地为那些15世纪的壁画“美容”了十几年。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特约记者王心阳《一个意大利壁画修复师在木斯塘的14年》一文进行 ...

在强巴寺修壁画的当地人

摄影:张超音

前两年,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让故宫的修复师们圈粉无数。其实,在喜马拉雅地区,也活跃着一大批“修复师”。他们拥有一双魔术师一般的手,用毕生精力修复年久失色或是被自然、人为破坏的精美壁画。

在遥远而神秘的木斯塘地区,一个意大利人已经默默地为那些15世纪的壁画“美容”了十几年。

本文以《中国国家地理》特约记者王心阳

《一个意大利壁画修复师在木斯塘的14年》一文进行整编

强巴寺壁画

摄影:张超音

十多年前,一个名叫鲁伊吉·费尼的意大利人来到神秘的木斯塘地区。那时的他刚从罗马一家私立的艺术学院毕业,对于未来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安。他不停地用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自己对临摹和重新塑造古代绘画有着极度的狂热。正是这种热情,带领着他走入了古代艺术品复原的职业。

在千禧年来临之前,费尼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涂色保存专家鲁道夫·兰斯福德(Rodolfo Lunsford)的推荐下,来到木斯塘地区的首府洛曼堂,为这里的寺庙壁画修复项目工作。

对于为什么选择去到那样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区,费尼说:“一个人为什么在某个时候做了怎样的决定是一件困难的事。对于我来说,却比较简单,一切都从那个美妙的词语开始的:色彩。

强巴寺

摄影:张超音

神秘洛域强巴寺

尽管现在归属于尼泊尔,但在过去的千百年里,木斯塘地区都是西藏地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里连接着中国西藏、尼泊尔以及印度,一度是喜马拉雅重要的贸易通道。

来自各地的艺术文化也在这里交流融合,留下不少独具一格的文化瑰宝——这里15世纪的壁画代表了木斯塘地区最高艺术成就之一。然而随着贸易方式的改变,这里逐渐被人们忘记,成为喜马拉雅山区内一个隐秘的小世界。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木斯塘地区都不允许外国人进入。直到1992年,上木斯塘才开始真正意义上地对外国旅行者开放。洛曼堂是木斯塘首府,这里住着国王一家。之前几代国王都依附于尼泊尔,他们早已明白木斯塘的衰弱。

现在的国王晋美·占堆·帕尔巴最大的愿望就是尽快修复洛曼堂寺庙里那些15世纪的壁画——在过去的十几年间,他一直向尼泊尔政府请求帮助,却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支援,这也是最让他揪心的地方。

神秘木斯塘

来源:子非鱼

国王没有等到尼泊尔政府的人,他的心愿却被一批又一批外国修复师们一点点实现。当费尼来到洛曼堂强巴寺的时候,寺庙佛殿结构已经被前辈们基本修复完毕。

强巴寺是洛曼堂最高的建筑,同时也是洛曼堂的第一座宗教建筑。在费尼看来,这个地区极其复杂的历史以及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给这座寺庙蒙上了神秘的光环。

强巴寺有17米高,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泥土夯实的锥形墙在底部就有1.6米厚。寺庙分为3层,可惜的是,最上面那层在16世纪一次地震中倒塌,只剩一点残余。大殿中央是一尊2层楼高的弥勒佛像,藏族人称强巴佛,是代表未来的佛陀。建寺初期的那尊佛像早已被毁坏,现在这尊是1663年重建的。

强巴寺

大殿内所有三层的墙壁上都绘有壁画,主要是佛像和坛城。费尼第一次见到它们的时候,壁画上蒙着厚厚的污迹,那是几百年来积累的酥油灯的油烟,或是屋顶漏雨被冲刷下来的泥沙,这些污迹覆盖着壁画,几乎看不出它们原来的颜色。墙面的裂纹也很多,是地震或者建筑加层后地面沉降引起的。

一层包括环廊的墙上,画的主要是巨大的佛陀、无敌金刚佛母和叶衣佛母,它们周边围绕着无数的小佛像;第二层的墙面比较高,围绕着强巴佛像的西面墙上绘有54幅大小不一的坛城,能清楚地看见47幅;第三层也绘满了坛城,不过都是密续瑜伽的内容。

强巴寺壁画

摄影:张超音

第三层的壁画中,费尼说:“其中有一幅金刚萨埵周围围绕着一圈八个龙王与王后相拥的画面,常被猎奇的西方游客误读成情色的场景,这其实是富有宗教修炼含义的画面。”

这层因为屋顶雪水融化渗漏,壁画曾被破坏得很厉害。然而破坏并不只是来自于大自然,费尼说:“很早之前曾有一个知名的摄影师来这里拍摄,为拍得好画面,擅自擦拭墙上的壁画,结果15世纪的艺术瑰宝就被蹭掉了一快色彩。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一直不允许外国人进入。”

另外寺庙里有一幅佛陀与侍从的壁画,在两个侍者的脸上能看到很明显的刮痕。费尼开始以为是人为的恶意破坏,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当地的藏医刮取了神圣画像上的颜料用来做藏药中的药引子,他们坚信这样的物质带有医治恶疾的功用。

修复强巴寺壁画

摄影:张超音

我在强巴寺修壁画

费尼与修复小组其他成员从1999年夏季开始着手检查大殿里的每一幅壁画,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远隔近万公里,这里的壁画绘制技术和费尼家乡意大利在同一时代的几乎大同小异,这或许就是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心有灵犀吧。

然而,检修的过程依旧富有挑战性。除了画面内容的不同,他们还发现不同楼层的壁画有不同的风格、不同的绘制技术和不同的颜料物质。

“比如墙壁的基础层……它能告诉我们壁画的制作年代,以及一些几百年前发生的故事。人们通常认为同一时期的画匠应该使用同样的技术来做基础层。但是在第一层,我们发现了3种不同的基础层的制作方式,这也意味着至少有三批画匠带着不同的帮手在这里工作。而在第二层,情况完全不同,内外三层基础层用的是高度统一的技术。”

强巴寺壁画

摄影:张超音

但是壁画的图像内容和颜色是有据可循的。

与西方的风格不同的是,藏传佛教绘画有一套严格的格式和度量,称为“度量经”。绘制佛像之前,画匠们会在墙上画上清晰的细格和线条,并写上数字和颜色的名称,用来标记以后上色的地方和颜色的种类。尽管标记已经被颜色以及经年累月的污迹层层覆盖,但是费尼用红外摄影相机拍下的照片中,依旧能清楚地看到这些细节,进而他们可以跟循着先人的指示,让这些壁画重新焕发光彩。

画壁画的颜料与唐卡是一致的,全都是自然界的矿物质——用丹砂做红色,用雌黄取黄色,用孔雀石或者雌黄混合炭黑后获得绿色,或者再加石青或靛蓝形成蓝色,白色的比较复杂,需要混合方解石粉末、石膏和高岭土。

强巴寺壁画

摄影:张超音

比较特殊的是,画匠们会使用金粉混合粘合剂来绘制错综复杂的珠宝首饰以及神像衣物上精致的云纹,这些云纹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唐代服饰风格。这不禁让费尼猜测起来:是其中的一些工匠来自中国呢,还是在这里画壁画的画匠曾经在其他地方见过中国古画就信手拈来画在此处了呢?

修复小组的修复过程很漫长。他们先修补墙上的裂缝,把画面完全脱落并遗失的地方补平;鼓起但未脱离墙体的画面后面要填上粘合剂让画面重新附着在墙上;在脱离间隙比较大的地方,为避免使用太多的粘合剂从而加大画面层的重量,他们用一种特殊的一站式钻头,在画面层按矩阵式打钻再固定到墙面上。

强巴寺壁画

摄影:张超音

最后,修复小组会用特殊的材料和工具清洗掉壁画表面几个世纪以来积累起来的污垢。在此之前,他们会先选一个不显眼的位置做使用试验,确保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可靠无误后再进行较大面积的清洗。那些脱落的壁画碎片也被尽量一一捡拾起来,清洗后用特别设计的抹刀和配置的粘合剂小心贴回到它们原来所在的地方。

当陈年污迹被去除,佛陀的形象重新显露出来,那些600年前调和并绘制上去的色彩依然明艳绚丽,在穿过寺庙厚重的墙体照色进来的一点点光线下,依旧是熠熠生辉的。

和当地人一起修复的日子

当地人描摹壁画

摄影:张超音

修复工作漫长而费神,如果单凭十几个人的修复小组来进行,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于是,国王开始鼓励大家一起来帮忙,在国王的动员下,修复小组从洛曼堂召集了20几个年轻人来做帮工。他们当中有牧人,有农民,有受过中等教育的,也有父辈是木匠因而有一些基础知识的。

从1999年开始,修复小组与当地居民一起工作了14个修复季节。修复季是每年5月到10月,这也是青稞种下后到收割前的农闲时间。在这里工作期间,当地居民每个人每天可以得到1500卢比的报酬(推算当时汇率,1500尼泊尔卢比为150元人民币上下),这在尼泊尔是很可观的现金收入。

当地人参与到壁画修复工作中

摄影:张超音

他们在头四个修复季节只观摩学习,费尼先教会他们做一些辅助工作,比如搬运、整理各种材料,分拣从当地获得的颜料。在他们有了一定的能力和经验之后,修复小组会培训他们一些基本修复工作技能。比如研磨粘合材料和颜料矿石;用蜡纸将壁画的局部描摹下来;正确使用抹刀来敷设基础层等等。

在当时,木斯塘地区不少年轻人选择走出这里,到外面的世界寻找生存之道。而选择帮助修复壁画的这些年轻人,学习着他们的祖先几个世纪以前运用纯熟的技能——这些技能在漫长的时间里已经渐渐消了——重新掌握它们,无论是对文化传承,还是对这些年轻人的个体体验来说,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

当地人参与到壁画修复工作中

摄影:张超音

在这些当地人的帮助下,强巴寺的壁画修复用了近10年的时间。接下来他们面临的是更大规模的土钦寺的修复。虽然土钦寺大殿只有一层,但是单层层高就有7.4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左右。

这一次,费尼及其修复小组召集了更多当地年轻人,前后有10位外国专家和40个当地人一起工作,其中还有不少女性。费尼表示:“更有意义的是,这个修复队伍里有女性,按照藏传佛教的传统,妇女是不能参与宗教建筑里的艺术工作的。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用打破传统的习俗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文化,对我们和对当地社区都具有非比寻常的含义。”

木斯塘夜色

现在,木斯塘地区的壁画还在继续被修复,仍然保持着它独有的神秘性。或许已被故宫修复师们圈粉的你,还不知道有这么一批人,为了让失色百年的艺术瑰宝存在地更久远一些,正在条件艰苦的隐世地区做着努力。

王心阳:《中国国家地理》特约记者,曾深入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地,考察过印度河流域、走过古丝绸之路、采访过不丹王后等等,并以这些经历,写下了不少精彩文字。

张超音:中国国家地理签约摄影师。(文内图片为张超音与王心阳一同前往木斯塘地区时拍摄。)

-END-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