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城市考古的方法、实践与思考——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研修班的设计思路与学术综述

摘要: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田野工作量大,持续工作时间长,其学术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之影响,也是被学术界所公认的。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城市考古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一些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了适应当前大遗址考古和城市考古工作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文物局于2017年8月10-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所在地),适时成功举办了首届“国家 ...
 董新林 汪盈 文博中国  
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田野工作量大,持续工作时间长,其学术成果对中国古代史研究之影响,也是被学术界所公认的。从二十世纪中叶以来,城市考古工作者积累了大量的考古发掘和研究的实践经验,提炼出一些重要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为了适应当前大遗址考古和城市考古工作快速发展的实际需要,国家文物局于2017年8月10-31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左旗林东镇(辽上京遗址所在地),适时成功举办了首届“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期望以此为契机,初步总结、推广近年来我国城市考古新方法和实践经验,逐步有计划地培养高层次城市考古专业人才队伍,提升我国城市考古工作整体水平。
 
  本次研修班由国家文物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文物局)、赤峰市人民政府承办,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赤峰市文物局、巴林左旗人民政府协办,历时22天。来自全国各地18家考古科研单位的19位学员参加了研修班的学习。他们均是经过审核的较为资深的考古领队(项目负责人),曾主持或参与过重要的城市考古工作。
 

 
  研修班设计思路
 
  本次“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是国家文物局继连续举办三届聚落考古专题研修班之后,首次举办的全国性城市考古高级研修班。这体现了国家文物局对城市考古的高度重视和对中国考古事业的高瞻远瞩。国家文物局委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具体组织本次研修班,并成立研修班筹备组。从专家邀请、课程设置到田野实践和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制订了详尽预案。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和文物保护与考古司十分重视培训班的工作,从筹备到各项预案都给予指导。为了提升学员在城市考古课题规划、发掘项目设计主持、田野发掘现象判断处理、信息采集等各方面的科研及操作水平,经多方论证商定,研修班采取“学、研、践”相结合的形式。主要研修内容包括专家授课、田野实践和学员研讨三个方面。
 
  专家授课
 
  共邀请来自国家文物局、全国各考古研究机构和高校的16位资深专家和一线学者为本次研修班进行19场专题讲授。授课专题按“城市考古理论与方法”(宋新潮、刘庆柱、朱岩石、杭侃)、“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考古与科技应用”(刘建国、刘瑞、邓辉、李志荣)、“城市考古案例分析”(张昌平、刘振东、钱国祥、汪勃、董新林)、“城市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陈薇、龚国强、陈永志)等四个方面进行设置安排。国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长也为本次研讨班精心准备了一堂精彩的报告。
 
  古代城市是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遗物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内涵最复杂、面临形势最严峻的遗址类型,因此,在考古学的基本技术方法基础上,如何不断总结中国古代城市考古的工作思路和理论,如何不断探寻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工作的有效实施方法,是需要认真思索的问题,也是当前全国考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城市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城市不仅是考古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历史地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热点与焦点。那么,在一切学科中,通过考古学方法、通过城市考古工作所获得的第一手科学的考古材料,是包括考古学在内的一切学科研究古代城市的基础。了解其他学科研究古代城市的理论和方法,在田野考古工作中才有可能对大遗址的复杂现象做出综合判断和全息记录。因此,多学科视角对城市考古的一线田野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新的科技手段,尤其是空间信息获取、考古地理信息系统建立等方面的技术,对当今大规模的城市考古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一方面,新技术使考古工作效率得到极大提高、使考古记录精度发生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在高效高精的考古资料基础上,考古学以及多学科研究才有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可能。
 
  城市考古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考古工作,无论是哪个时期、何种类型的城址,在长期有科学计划的考古工作下,才能获得新的研究进展。商代盘龙城、汉长安城、汉魏洛阳故城、唐宋扬州城、辽上京城等遗址案例的挑选,考虑了不同年代、不同地区、不同等级、不同城址叠压类型等多种因素,试图通过这些积累数十年的城址考古工作案例,来体现城市考古的目标、实践操作、成果收获和几代考古学者在城市考古工作方法上的探索与进展。
 
  在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古代城市遗址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日益凸显的重要问题,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和世界遗产的申报为城市考古及保护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考古领队(负责人)如何参与到大遗址保护工作中、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发挥中坚力量,是每个一线考古学者都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每个一线考古人的义务和责任。
 
  综上考虑,我们着重设置了这四个方面的专家进行专题授课,这四个方面也是城市考古工作的基础和重点。
 

 
 
  田野实践
 
  考古学者的研修离不开田野一线的工作。因此,国家文物局选择了曾获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奖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辽上京考古队)来具体组织落实此次研修班,选择辽上京遗址考古发掘工地的所在地——巴林左旗林东镇作为培训地点。这是一次很重要的新的尝试。田野实践分为田野考古发掘见习和考古遗址考察两部分。
 
  辽上京考古队2017年度的考古发掘设计,从一开始就考虑了如何既能完成本年度考古工作目标,又能在较短时间内使培训班学员对城市考古田野工作各个阶段的目标和发掘过程有个思路清晰的认识。本年度发掘的是辽上京宫城东向轴线最西部的两座建筑基址,呈南、北并列。开班时按计划南侧建筑基址发掘到倒数二次营建面、北侧建筑基址刚开始发掘最晚一次营建面。这样,正适宜学员了解和掌握如何对多次营建叠压的遗址进行清理、记录、解剖、保留(晚期遗迹现象)和研究。学员在观摩考古工地时,可以对基址和考古工作的完整面貌都有一个直观认识。
 
  在遗址考察环节,我们主要安排了辽上京遗址、辽祖陵遗址、元应昌路城遗址和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道井子遗址等四处大遗址和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赤峰市博物馆等的考察和参观。辽上京遗址和辽祖陵遗址都是中国都城和帝陵的代表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对两处遗址先后进行的考古工作,近年有突破性进展,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元代应昌路城遗址是一处没有现代城市叠压的、丁字街布局的代表性城址。夏家店下层文化二道井子遗址是在基建考古工作中发现、在与地方政府不懈地协调努力中保存下来的重要遗址。其保护工程也体现了新的思考和理念,可供学员参考。通过这些大遗址考古工作和保护工程的考察,使学员了解大遗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以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所承担的责任。
 

 
  学员研讨
 
  班主任董新林研究员和钱国祥研究员组织了学员研讨。一是围绕专家授课内容展开的讨论;二是针对每个学员就自己所从事、所负责的具体城市考古项目进行的个案分析。学员研讨过程中,既坦诚,又热烈。学员有针对性提出自己的困惑和想法,相互促进,相互启发,相互提高。在研修班所有课程结束之际,我们特意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学员问卷,开展了记名和不记名两项问卷调查,以期得到学员意见的真实反馈。问卷内容包括对专家授课的评分、对课程设置的意见、通过课程所取得的收获、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帮助等等。学员们非常认真地回答每个问题,反映了本届学员非常重视研修班的学习,也非常肯定在本次研修班中获得的进步和收获。研修班最后,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闫亚林司长和考古处张凌副处长与研修班班主任董新林研究员一起,和全体学员进行了两个多小时的座谈。
 
 
  研修班学术综述
 
  在19场专题授课中,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运用多处案例对城市考古思路方法与实践经验进行精彩的讲授,就以下两个方面对课程内容简要进行综述。
 
  1.城市考古工作的特点和基本方法
 
  城市考古是以古代城市及其相关遗存作为对象的考古工作。中国古代城市考古在中国考古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大体可分为初期、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元明清五个阶段。这五个阶段的古代城址,集中反映了社会历史的阶段性,同时明显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特点:政治性、规划性和古今重叠性。基于这样的特点,城市考古的核心工作目标就是理清每座城址在每个时期的形制布局和功能分区,并了解一座城市在不同时期中的继承沿用和革新变化。据此考古现象所复原出相应的城市建设运动,才可作为我们讨论历史时期政治体制、商业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延续或变动的考古依据。
 
  城市考古作为中国考古学的一部分,无疑是以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作为工作的基本方法。同时,古代城市是考古学所研究的遗迹遗物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内涵最复杂、面临形势最严峻的遗址类型,其自身特点决定了城市考古需要富有特色的发掘手段和研究方法。
 
  城市考古的工作方法应该是将田野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有机结合起来,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建立起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合作的城市考古。中国城市考古工作的方法与特点是与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阶段、时代特征密切相关的。根据历史时期城市的空间特点和性质,可将城市空间划分为:宫城、内城(皇城)、外郭城、公共系统空间。最显示古代城址规划特征的就是公共系统空间,主要包括城墙防卫、道路交通、给排水系统等。这些线性空间分割出来其他几个大的重要空间。因此,对于城市遗址公共系统空间的考古勘探、发掘是城市考古工作中需要关注的重点。运用考古地层学和类型学,通过对古代城市进行全面考古调查和勘探,和对古代城市关键节点的局部发掘和解剖,结合历史文献,来研究古代人类营建城市过程体现的社会历史,就是城市考古工作的基本方法。
 
  按照古代城市遗址的形制格局保存状况的不同,可将其分为“荒野型城址”和“古今重叠型城址”两大类。古今重叠型城址是当前国家建设背景下城市考古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在重读宿白、徐苹芳先生对城市研究的相关著述中,通过古今重叠型城址个案的综合研究,可以梳理总结“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方法,对实际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以元大都考古工作为例。研究元大都的第一步考古工作,是结合对元大都北部(郊野)进行全面考古钻探,同时利用航空照片上所显示的元代街道痕迹,基本上弄清了元大都街道的布局,并证明被明清北京城所沿用的元大都城的中、南部分的街道布局,与元大都北部经考古勘测的街道布局完全相同。还要进一步严格依据元大都街道布局的规律,按照各类建置不同的等级所规定的不同面积,找出在街道布局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类建置的痕迹,结合文献记载,对各类城市建置的分布和职能加以论证复原。
 
  不同城址的考古现象千差万别,同一城址的各种遗迹千差万别,同一类遗迹不同时代特制不同,同一时代、同一类遗迹埋藏状况千差万别。城市考古在考古学研究中属于最大层级、最综合的工作之一,它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田野工作复杂。考古遗迹涉及的门类繁多、等级悬殊、时空跨度它几乎囊括了考古学所有纵向的考古领域,如都城考古会涉及到陵墓区考古、手工业考古、宗教考古、民族考古、中外文化交流考古等等。这些考古工作又与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生产科技等等很多领域的研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是资料整理复杂。由于上述城市考古工作涉及门类的复杂性,决定了出土遗物庞杂。把这些资料系统整理到位,并刊布发表往往经过多人团队协作、甚至一两代人的积累。因此,城市考古工作的发展趋势是,以考古学为基础的多学科合作城市考古 。
 
  建筑考古视角:在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工作中,从城市规划、建筑群组布局、建筑单体形制和设计、建筑构造技术和建筑构件等多个方面,从田野发掘、记录到考古学研究的所有考古工作环节中,具有建筑考古视角的思考和观察,会为我们从实物中研究社会历史提供更丰富、更全息、更立体的线索信息和基础材料。
 
  规划设计视角:在中国历史城市的重叠性特点下,如何进行考古发掘、如何处理保留和解剖的关系、如何准确合理地展示考古成果;在片段式的考古发掘中,如何将城市空间的整体格局缀连起来等,都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在遗产构成之外的历史环境、山川形势等资源也同等重要,是城市营造理念选址形胜的基础,同样需要考古发掘中的重视和保护。
 
  历史地理视角:从城市形态本身入手,在考古工作中需要注重城市和环境要素的关系。除了城市形态的平面,还注重变化发生的过程。在城市本体以外,还有区域关系、城市选址和环境的关系、河湖水系和城市发展的关系、和自然相结合的关系等,都应纳入考古发掘和研究中。因为城市研究是一种综合研究,而城市考古工作为多学科的城市研究积累基础资料。
    
  2.城市考古工作的实践经验
    
  基于本次研修班授课中的多处进行多年、各具特色、富有成效、成果丰厚的城市考古工作案例,试对各城市考古队的实践经验进行汇总小结。挂一漏万处,请各位专家海涵。
 
  首先,要明确学术目标,有宏观视野,制定一个较为长期的工作计划。必须坚持对一个古代城市遗址进行长期、持续、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城市考古的首要工作目标就是了解城市的形制布局和历史沿革。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城市内外重要遗迹和自然环境的性质、功能和关系。
 
  其次,建立城市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汇总关于城市的多方全面综合信息。大遗址考古测绘要充分运用现代测绘技术,采用国家地理坐标进行控制测量和细部测量。同时建立覆盖遗址的坐标网络系统,将考古工作中获得的信息数据加载其中,最终建立符合国家标准的考古地理信息系统。最好能够搭建覆盖遗址和周边环境的数字化地理模型,服务于城址的各项研究和保护工作。
 
  第三,城市考古发掘要强调精工细作,强调考古钻探、发掘和关键性解剖相结合。考古钻探提供全面信息和发掘线索,考古发掘和解剖是对钻探结果的确认和验证。发掘中对于田野考古现象的判断要客观,实事求是。重要的学术问题在田野考古阶段要有基本的回答。在城市考古发掘中,尤其是对古今叠压重要基址的考古发掘中,对其进行关键位置解剖是必须重视的手段和方法,对城址布局和沿革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发掘记录要科学客观、详尽完整。田野考古发掘是城市考古工作的根本基础,发掘记录和报告是田野工作的最珍贵成果。记录内容包括传统的照相、文字记录,用全站仪、RTK等进行的测量绘图,还包括最新的航空模型拍照、三维数字化技术等。所有技术方法的应用都是为城市考古工作而服务,需要以考古学者的清晰学术目标为统领,以对地层堆积、遗迹遗物现象的认识为前提。
 
  第五,多学科密切合作,是做好城市考古的重要条件和发展趋势。建筑学、城市规划、历史地理、地质学、人类学、军事科学、环境考古、冶金考古、动植物考古、物理探测、铸造工艺等多学科工作思路和研究方法,为城市考古发掘和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也需要通过城市考古工作获得更全面更详细的一手资料进行各自学科的深入研究。
 
  第六,重视历史城市和大遗址的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考古工作是城市类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基础。考古确定的遗迹分布区,决定整体保护的范围和措施;考古研究确定的遗址价值,决定保护本体和历史环境风貌的内涵。考古发掘成果是遗址展示、利用的基础。考古资料汇编、长期考古工作计划制定、考古勘探测绘、考古发掘设计、考古工作实施、资料整理、遗址回填、遗址进行保护展示、公众考古与宣传利用、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申请世界遗产,所有环节中考古学者都应全程参与,这也是城市考古赋予我们的义务和责任。
 
  本次“国家文物局城市考古专题研修班”通过“学、践、研”相结合的方式,基本达到了课程设置的预期目的,使得一批具有考古工作实践经验的考古领队(项目负责人)在城市考古理论、方法和实践方面得到了系统培训与提高。一些学员跃跃欲试,期望回到工作单位一展身手。我们希望这类研修班可以持续举办,或许有助于提升全国城市考古工作的整体水平并推动中国考古学研究的发展。(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9月22日5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作者:董新林

更多信息...

辽上京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