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人的西游记·唐蕃古道篇——读《从长安到拉萨:2014 唐蕃古道考察纪行》

摘要: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这首《一个师傅仨徒弟》的歌曲,随着央视《西游记》动画的热播,成为13 亿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童谣歌曲。一听到这首歌,唐僧骑马,悟空探路,沙僧挑担,八戒牵马的画面,就浮现在脑海里,即使3 岁幼儿,听到西游故事,也忍不住手舞足蹈,无比兴奋。但《西游记》毕竟是神话故事,除了懵懂的幼儿,人人都知道当不得真。而今天,却有一帮考古人,真真正 ...
  “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路,一走就是几万里……”这首《一个师傅仨徒弟》的歌曲,随着央视《西游记》动画的热播,成为13 亿中国人耳熟能详的童谣歌曲。一听到这首歌,唐僧骑马,悟空探路,沙僧挑担,八戒牵马的画面,就浮现在脑海里,即使3 岁幼儿,听到西游故事,也忍不住手舞足蹈,无比兴奋。但《西游记》毕竟是神话故事,除了懵懂的幼儿,人人都知道当不得真。而今天,却有一帮考古人,真真正正地西游了。

  古之唐僧师徒与今之考古人

  古之西游,唐僧、悟空、沙僧、八戒,领如来法旨,西天取经,一路翻山越岭,经重重困阻,历九九八十一难,终至西天。然而,西游故事多含杜撰、夸张成分,描述的九九八十一难多为“妖难”(或称“妖祸”更宜),白骨精、玉兔精、蜘蛛精、牛魔王、红孩儿更成为妇孺皆知的经典妖怪代表。但迢迢旅途中,风餐露宿、饥餐渴饮,路途之艰辛不难想象,这更是隐藏在“妖难”之后,唐僧师徒日常所必须经历和承受的。

  今之西游,陕西、甘肃、青海、四川、西藏联动,接考古大任,察唐蕃古道,一路跋山涉水,历种种考验,经三八二十四天,终达拉萨。此西游,不再是小说臆想的情节,而是实实在在的西行考察。今之考古人,参考《释迦方志》《往五天竺国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新唐书·地理志》有关唐蕃古道的记载线索,沿着道宣、慧超、义净当年走过的路,用翔实的记载,配以丰富的图片,忆古道旧貌,展古道新颜。野外之艰险,虽没有遇到也不会遇到《西游记》之“妖祸”,但“抬头望不尽群山,低头看不清深沟”的情境贯穿全程,草丛、林间、深沟、悬崖,路途之艰巨,唯有《从长安到拉萨》一书中的图片能说明一二。所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高大伦院长才会在此书后记中感慨:“……也是借助他多年在西藏野外工作的经验……在野外多次逢凶化吉,整个队伍基本安全到达目的地。”

  古道·遗风·观景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说起古道,脑海中会情不自禁地浮现马致远的这首小令。不过古道不止枯藤、老树、昏鸦,也可以没有小桥、流水、人家。从长安到逻些,遥远达万里长途,戈壁、高原阻开了两个城市,但千年古道又将两个城市维系在一起。这条千年古道名唐蕃古道,由风景截然不同的多段古道组成:关山古驿道两侧茂密丛林、古柏参天;小积石山古道两边峰峦叠嶂、峭壁屏连;热水河谷至花石峡之间的古道则现茫茫草原;洛须河谷古道和尼洋河河谷古道两岸沟谷纵横。壮丽山河之景,仅观图片,就令人惊叹不绝!

  古道·遗风·探史

  虽先秦两汉间,已有羌人在河湟地区经营;南北朝时期,即有吐谷浑在青海一带发展;但唐蕃古道“金玉绮绣,问遣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全唐文·敕与吐蕃赞普书》) 的局面,则自贞观八年(634 年) 松赞干布遣使长安之后,才为诸多文献如《两唐书》《唐会要》《册府元龟》记载。唐蕃古道的千年历史,说是始于大唐与吐蕃交往之初,并不为过。有唐一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下嫁吐蕃赞普,可谓唐蕃古道上的重大事件和热议话题,为史料重点记录并传抄摘引;有记载的多达200 余次的唐蕃使者往来,则为古道历史的普通题材和日常主题,也见诸各种文献;但更为频繁的贸易往来、宗教传播、军事冲突,以及古道沿线居民的日常生活,因其过于“民生”,过于“家常”,多不见文献记录。

  不过,“凡走过的必留下痕迹”(法证之父艾德蒙·罗卡),“凡寻找的必能找到”(《圣经》)。古道沿线留下了不少遗迹,诸多集市、驿站、故城如繁星点点散落。以唐鄯州鄯城(西宁市) 为界,唐蕃古道东段(唐域内道程)就有广为人知的大唐西市遗址、大明宫遗址,传说葬有杨贵妃的马嵬驿,关中西部重要驿站亭子头、重要关隘大震关,麦积山石窟、伏羲庙、鸟鼠山分水岭、哥舒翰纪功碑、凤林关、炳灵寺石窟等,这些遗址遗迹在历史文献中或多或少地留下了痕迹,大部分人不会陌生;而唐蕃古道西段(蕃域内道程) 所见遗址、遗迹,除唐蕃分界碑、唐蕃会盟碑外,则罕见或不见史料记载,如喇家遗址、龙支故城遗址、柳湾墓地、热水墓地、松格嘛呢石经城、须巴神山摩崖造像、照阿拉姆摩崖造像等等,有些更是第一次为人所知,如阿日扎吐蕃墓葬、雅砻江吐蕃墓葬、旺布洞吐蕃墓葬、孜莫拉扎遗址等等,他们表现的更多是不见于文献记载的古道沿线居民的日常。“

  别着急,时间终会给你回报。”今天,考古人西游探史,又一次揭开了古道等待千年的神秘面纱。

  古道·遗风·问俗

  “花木还依旧径栽,春园不惜为谁开。几多民俗熙熙乐,似到老聃台上来。”(《和范公希文怀庆朔堂》) 唐蕃古道沿线,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诸多民风、民俗。沿途所见,千头万绪而又丰富多彩。不同的民风、民俗,均承载着传承时空的使命,它们通过人人、代代相传。它们既来自于人民,又深藏于人民。不仅人民的行为、语言、心理时时反映着民风、民俗,迄今留存的建筑、崖刻更是民风、民俗的物化表现。人民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受其规范又受其保护。

  此次考古人西游一大收获,即为问俗。途中,伫立于石渠草原中的松格嘛呢石经城,整个石头城用千万块石片堆砌而成,建筑构筑无任何框架,石片间未用任何粘结材料,却历经数百年而不倒,至今仍在继续堆砌中,这种特殊的建筑方式堪称一个奇迹。而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雪山下的宝库”之称的德格印经院,传承着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的雕版印刷技艺。作为印版史籍的积累保存者,院内藏版库储存了数量超过20 万块的用于雕版印刷的书版。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在传统的藏式建筑和精美的壁画、雕塑外,更提升了德格印经院不同于其他的独特魅力。在追求高效率、高利润,现代化、机械化的时代大潮中,如德格印经院,几百年如一日,始终坚持传承,秉持本心,使雕版印刷技艺一代代薪火相承,显得难能可贵。迄今,德格印经院仍按照传统的十余道工序,从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制版、造纸、印刷、装订,进行着雕版印刷的工作。连通川、滇、藏地区的“茶马古道”上唯一还在继续生产盐的西藏昌都芒康井盐田,“从择地凿井,到搭建土木结构的盐田、晒盐、贩运,均保留原有技术和形式”“发展至今,盐井盐田的建构、生产方式都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原始盐业生产活化石之一”。除此之外,西藏江达埃拉山口的美女与美酒、西藏拉萨布达拉宫虔诚而愉快的转经老奶奶,均给考古人留下了极深的当地民风、民俗印象。

  古道·遗风·求佛

  众所周知,佛教产生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最广泛的说法是,早在汉明帝时,中国使者就西行至西域广求佛法与佛典。文献记载,北魏僧人宋云、惠生即沿着长安至鄯州路线,到达塔里木盆地南缘鄯善和于阗,再去往中亚、印度。所行路线,与唐蕃古道陕西段、甘肃段大体上重合。也就是说,文献记载的僧人西行路线,与唐蕃古道陕西段、甘肃段基本一致。而此次考古人西游发现,“从青海玉树至四川石渠,再至西藏江达、昌都、察雅、芒康,南北贯通,更有林芝第穆萨摩崖碑铭、工布江达洛哇旁卡摩崖造像,东西呼应,似乎形成了一条同唐蕃古道并存的佛教文化传播路线。它以青海玉树为节点,南连南诏,西通吐蕃腹地,北接丝绸之路”。唐蕃古道上,贝纳沟摩崖造像、勒巴沟摩崖造像、须巴神山摩崖造像、俄热寺、照阿拉姆摩崖造像、烟角村摩崖造像、西邓柯摩崖造像、德格印经院、瓦拉寺、强巴林寺、查果西沟摩崖造像、洛哇旁卡摩崖造像、大昭寺、查拉鲁普石窟等遗址、遗迹,用一个个点,勾勒出一条可实地踏查的佛教文化传播路线。

  考古人的2014 唐蕃古道考察,其所行所历,一一记录在《从长安到拉萨》一书中。借用书封上的话以结尾:“而今重走,虽山河依旧、史迹历历,却已地名数易、物是人非。遂特书此纪,展古道新颜,忆古道春秋。”

(《从长安到拉萨:2014 唐蕃古道考察纪行》,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4月出版,定价198元)

  (原文刊于:《中国文物报》2017年10月3日6版)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