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堀内淳一:为什么部分汉人也反对孝文帝迁都洛阳

摘要: 徐沁 王子恺 整理2017-10-03 11:39来源:澎湃新闻9月18日,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磊副教授邀请,日本皇学馆大学副教授堀内淳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沙龙进行了一场讲座,题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堀内淳一就读于东京大学,曾跟随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窪添慶文教授学习。2005年到2007年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当时的指导老师为牟发松教授。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众所周知,孝文帝采取了许多 ...

徐沁 王子恺 整理

2017-10-03 11:39 来源:澎湃新闻

9月18日,应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李磊副教授邀请,日本皇学馆大学副教授堀内淳一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人文沙龙进行了一场讲座,题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社会基础》。堀内淳一就读于东京大学,曾跟随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窪添慶文教授学习。2005年到2007年曾在华东师范大学留学,当时的指导老师为牟发松教授。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众所周知,孝文帝采取了许多汉化政策如改穿汉服、禁止使用鲜卑语、设立学校等,迁都洛阳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现在,学术界一般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是他和汉人一起合作进行的改革,其所造成的结果是北魏初期以来的胡族地位和特权大大减弱。但堀内淳一对这样的看法有所不满,就此问题,他提出了新见解。

主讲人堀内淳一(左),主持人李磊(右)

“平城—洛阳”与“平城—洛阳—邺城”

我们印象中孝文帝迁都洛阳,就是在南伐的名义下,将都城从北方的平城迁至洛阳。堀内淳一在细致地考察史料后,认为迁都并非简单的“平城—洛阳”这样一个过程,邺城在孝文帝迁都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角色。他举出《魏书·高祖本纪》中的记载:“初,帝之南伐也,起宫殿于邺西。”这显然是有计划地于邺城建造宫殿,可以说建造邺宫是迁都洛阳计划的一部分。

不过在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孝文帝还多次造访邺城,分别在太和十七年十月、十八年十一月、十九年九月、十九年十月,两年时间里四度前往邺城,不可谓不频繁。在迁都洛阳这一重大政治事件的过程中,孝文帝频繁造访邺城做什么呢?

堀内淳一发现,孝文帝巡幸邺城期间和高闾、高遵、游明根等士人常有会面,但这些士人大多对孝文帝改革持反对态度。如渔阳人士高闾,曾上表主张迁都邺城,史书上记述:“闾表谏,言迁有十损,必不获已,请迁于邺。高祖颇嫌之。”他又曾指摘孝文帝改革造成不少弊端:“闾以诸州罢从事、依府置参军,于治体不便,表宜复旧。”结果“高祖不悦”。其他士人如高遵是渤海人,游明根是广平人,这三位大臣代表了很久以前从黄河流域迁移来的汉人世家大族,他们都反对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决议。堀内淳一称这些人群为旧华北汉族,他们大多为世家大族,同时也是大土地的所有者,邺城相当于他们的大本营。华北汉族的代表人士基本反对孝文帝迁都洛阳,而且他们势力雄厚,皇帝有必要妥善处理与这些世家大族的关系,所以在迁都洛阳的过程中,孝文帝多次前往邺城会见这些士人,正有安抚平息华北汉族的不满之意。

孝文帝改革的支持者

那么孝文帝迁都洛阳的支持者又是哪些人呢?

堀内淳一对此进行了细致地研究,他排比了史料中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的臣僚8人,其中元澄、元桢、元提3人为宗室;崔光、张彝2人的身份是平齐民;李冲、李韶2人属于旧十六国的王族;仅郭祚1人是山东名族。平齐民虽也是山东汉族,但他们在北魏攻占山东地区后被劫掠至平城,大多脱离了原有的乡里和家族基础,对皇帝的依附性更强,与根深蒂固的旧华北汉族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可以看到,支持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要是宗室、十六国王族和平齐民,大部分都不是华北汉族。堀内淳一总结道,那些支持孝文帝改革政策的汉人主要是北魏建立以后迁移而来的外来汉族,而华北汉族对迁都洛阳之事则表现消极。

北魏宗室在迁都洛阳一事上的态度,堀内淳一的老师窪添慶文教授曾经做过研究,而平齐民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中的角色,从陈寅恪到唐长孺的很多中国学者也已经研究过。在本次讲座中,堀内淳一特别强调在孝文帝迁都洛阳这一问题上,汉族士人的意见也不是铁板一块,来自华北的世家大族与外来汉族发生对立,华北汉族和旧的鲜卑贵族,甚至和太武帝以前的旧贵族站在了共同反对迁都的立场上,因为他们都是旧秩序的既得利益者,不愿意改变现状。而北魏政权劫掠的平齐民则不一样,他们主要是太武帝以来没有特权和资产的外来汉族。孝文帝为了顺利推行自己的改革措施,所选用的人士也主要是外来汉族。这样,传统上认为汉人和胡人二元对立的现象,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问题上演变为胡族、华北汉族和外来汉族三方势力的斗争。

讲座现场

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

堀内淳一通过对孝文帝改革中迁都洛阳一事的再研究,揭示了一些过去为研究者忽视的问题。他指出,在迁都洛阳这一重大事件上,拥有特权的胡族和大土地所有者的华北汉族都是既得利益者,孝文帝迁都洛阳不仅削弱了胡族的特权和地位,也限制了华北汉族的势力,所以在他看来,孝文帝“汉化”改革的目的并非是针对胡汉问题,而是指向中央集权。

有听众补充了中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看法,因为史书中关于鲜卑与匈奴同源的记录非常之多,在当时的社会文化上应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有学者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也有摆脱北魏统治者胡族身份的意图。堀内淳一认为,胡汉问题确实是十六国北朝以来重要的历史线索,不仅北魏的统治者为胡族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而困扰,之前的十六国、之后的辽金元清等北方民族政权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他们采取的应对措施既有相同,也有不同。就迁都洛阳而言,孝文帝可能存在着多重意图,但是对建立北魏的国家权力而言,强化皇帝权力和中央集权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窪添慶文、何德章等前辈学者的研究都说明孝文帝“汉化”改革之后,皇帝近支宗室的权力得到强化,而和皇帝关系疏远的宗族就被逐渐排挤出权力中心,宗室权力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正是皇帝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采纳汉族的皇帝传统,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给个人和国家权力开创了道路,这也成为东北民族建立国家政权采用的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堀内淳一还提到,尽管旧胡族贵族、华北汉族和外来汉族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问题上分成两派,但是到了北魏后期六镇起义,失去特权地位的旧鲜卑贵族与北魏国家爆发直接冲突,这时华北汉族也不会再站在旧鲜卑贵族一边,而是选择维护北魏国家,更揭示了北魏时期政治势力斗争的复杂性。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