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丝绸之路新疆段考察报告(四)

摘要: 四、库车库车古称“龟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成为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汉唐时期,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相继设在龟兹,领辖西域二十二个都护府及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驻军,是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古龟兹不仅是西域政治、经济、佛教中心,在音乐、舞蹈方面也是西域乐舞的杰出 ...

四、库车

库车古称“龟兹”,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历史上曾是联系和沟通亚欧大陆的桥梁,中西文化在这里交融,成为举世闻名的龟兹文化发祥地。汉唐时期,龟兹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之一,“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相继设在龟兹,领辖西域二十二个都护府及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驻军,是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商贸中心。古龟兹不仅是西域政治、经济、佛教中心,在音乐、舞蹈方面也是西域乐舞的杰出代表,早在汉唐时期龟兹就被西方誉为“西域乐都”,素有“歌舞之乡”的美名。龟兹乐舞秉承着龟兹文化中西合璧的深厚底蕴,把这种具多元特征和杂交优势的文化推到了至善至美的境界,人称龟兹乐舞为“天宫飞来的歌舞”。龟兹乐自吕光东归时传至凉州后带到中原,推动重建中国古典雅乐,开创了中国音乐史上一个崭新的纪元。到唐代时龟兹音乐史最辉煌的一页;继而向东辐射至日本、朝鲜、越南、缅甸等国,向西传至东欧。克孜尔千佛洞《天宫伎乐图》巨幅壁画中充分反映了龟兹乐舞“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一曲似从天上来”的艺术魅力。中国唐代著名的音乐家苏蒂婆就是龟兹人,他所创的著名音乐《琵琶曲》被定为唐朝宫廷的宴乐。

克孜尔石窟分布图

1、克孜尔石窟

到克孜尔石窟时已是晚上8点多了,第二天9月22号,我们参观了克孜尔石窟,石窟位于新疆拜城县克孜尔镇东南7公里明屋塔格山的悬崖上,南面是木扎特河河谷,就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缘的库车县西部约70公里处。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置身于雄伟的明乌达格山举目远眺,克孜尔千佛洞尽入眼帘,据介绍,克孜尔千佛洞建造于3至13世纪,共有236个洞,现存壁画面积约10000平方米,是新疆最大的一处佛教文化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今年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地。据考证,库车县为2000年前亚利安人建立的古龟兹国所在地。古龟兹国于公元前176年建国,公元1001年被回鹘所灭,存在了一千多年。龟兹国在汉唐之际是西域36国中的大国之一,其国土包括了现在的库车盆地绿洲、赛里木绿洲、拜城绿洲、阿克苏绿洲、新和绿洲、沙雅绿洲和轮台绿洲。当地的居民构成比较复杂,从人种上说,既有东方的蒙古利亚人种,也有西方的欧罗巴人种;从民族上讲,龟兹境内曾有羌、塞、月氏、乌孙、匈奴、突厥、回纥和汉人,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都逐渐融合成了龟兹人。当地的语言与焉耆、高昌一带的语言相近,俗称焉耆龟兹语。此外,汉文、粟特文也是流通文字。早在公元一世纪,约东汉明帝时,佛教就经由丝绸之路传入新疆,到公元十三四世纪伊斯兰教代替佛教止,佛教在新疆兴盛了1000多年。公元四世纪,龟兹王国的佛教已很兴盛,不仅修建了很多装饰富丽、规模宏大的寺庙,还集中了能工巧匠和著名画师等,大兴土木建造气势恢宏的克孜尔千佛洞。据考证,我国古代有名的高僧——鸩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他7岁出家,9岁跟随母亲到了北天竺,在名僧盘土多达多处学习佛经。12岁时,同母亲一起返回龟兹。龟兹王听说他回来了,亲自远迎,并专门为他造了金狮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并请他升座说法。西域各国国王一见他升座,都在他的座侧听讲。这里的壁画不仅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经变图画,而且还有大量的民间习俗画:古时的生产和生活场面、西域山水、供养人、飞禽走兽等等。如猕猴王本生故事,是叙述释迦牟尼前世为猕猴王时爱护群猴,最后舍生救猴群的曲折过程的故事。画面上,只见奔逃的猴群面临深涧,追捕的猎人引箭待发,猕猴王前后脚攀住深涧两岸的树干,以身为桥,引渡群猴。

克孜尔石窟外景

克孜尔石窟壁画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菱格构图。在其中一个石窟,每个菱形格里绘一个“本生故事”。莫高窟是以连环画的形式来表现“本生故事”的情节,克孜尔石窟则是一图一故事,每幅图都是从一个“本生故事”中选取最典型的一个情节,以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或动物为构图中心,四周辅以其他必要的人物、动物和背景等。据介绍,30年代初,德国柏林民俗博物馆考古队的勒柯克,从这里盗走的壁画、塑像和其它艺术品,以及手抄或印刷的汉文、梵文、突厥文、吐火罗文的文书,达上百箱!英国的斯坦因等,也来疆盗走大量壁画。克孜尔石窟以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艺术背景,令人驻足良久,令人浮想联翩。但是,石窟处处满目疮痍,却实在令人心痛:19世纪末20世纪初,接踵而至的西方探险队从克孜尔石窟劫掠走大量精美的壁画。这些古龟兹国画师们的宏篇巨作,主要记录着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到公元十三世纪新疆地区历史现实生活的图景,为研究古代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民俗等情况,以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情况,提供了珍贵的形象数据,具有很高的科学和艺术价值。

克孜尔石窟西区石窟群

2、克孜尔嘎哈烽燧

克孜尔嘎哈烽燧

在克孜尔的第三天9月23号,我们去了克孜尔嘎哈烽燧和千佛洞,库木吐拉石窟和森姆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烽燧,位于库车县西北盐水沟东侧,距县城12公里处,距克孜尔尕哈石窟寺仅1公里之遥。在维吾尔语中为“红嘴老鸹”或“红色哨卡”之意,始建于汉宣帝年间,即西域都护府移设乌垒之后。夜里点火为峰,白天放烟为遂。烽燧平面呈长方形,由基底向上逐渐缩收,呈梯形,高约13.5米,基底现存长6.5米,宽4.5米,夯土结构,顶部望楼、木栅残迹尚存。两千年前的东西,到今天依然可以看见当时仅靠双手劳作的人们的手艺是如此地精湛,是丝绸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遗址。在顶部有部分木头裸露于外面,从构造上看有树枝,木楔和夹杂的沙土。烽燧的四周是一片比较平坦的黄土地,主体由黄土夯筑,上部以胡杨等木柱为骨架,黄土与木柱间隙1米,顶部以土坯垒砌。因为烽燧所处地是一个风口,烽燧南面已被风吹出凹槽,远远望去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两个并肩站立的哨兵,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

3、克孜尔嘎哈千佛洞

克孜尔嘎哈千佛洞

在不到2公里的地方有克孜尔嘎哈石窟,位于库车县西北12公里雀尔达格山脉的丘陵地带,石窟开凿于公元6世纪,衰落于公元9世纪。编号洞窟54个,此地被誉为:“龟兹皇家寺院”。第13窟和第14窟的供养人画像中出现了“地神坚牢”托举龟兹国王和王后的形象,为龟兹石窟所独有。洞窟形制以中心柱窟为多,壁画题材内容主要有本生故事和因缘故事等。本生故事以大幅画面绘于中心柱窟甬道侧壁,为龟兹其他石窟所少见。石窟1957年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库木吐拉千佛洞

库木吐喇石窟

约5—11世纪佛教石窟寺。开凿在新疆库车县城西北30公里的渭干河谷的东岸,是仅次于克孜尔石窟的古龟兹较大的石窟群。库木吐拉系维吾尔语译音,意为“沙漠中的烽火台”。现有洞窟112个,分为南区,北区,丁谷山峡谷区三部分。库木吐拉千佛洞开凿的时间从两晋,经隋唐,延续到宋代。北区为主区,有80窟,南区是进入口,分两部分,共32窟。丁谷山峡谷区只有少量石窟。石窟开凿于公元五世纪,直到七世纪,整个面貌与克孜尔同期石窟接近,有显著的龟兹地方风格。唐代是龟兹地区佛教的鼎盛时期,所以盛唐时开凿的洞窟较多。库木吐拉石窟壁画的艺术特点,从时间上它是中原地区佛教艺术的先驱;从空间上看,它正处于丝绸之路北道的要冲,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中国、印度、埃及、波斯以及希腊和罗马的文化艺术交流的汇集点。库木吐拉千佛洞的壁画不仅有西方文化和中原地区文化的影响,同时又有着本地独特的艺术风格。库木吐拉千佛洞窟内和窟外石崖上有大量的僧侣题名、题记以及并行的回鹘文题记、古龟兹文题记。这是研究古龟兹历史文化艺术极其珍贵的资料。晚期洞窟出现回鹘人供养人像,但从中可以明显看出所受中原地区汉文化的影响。北区第79窟用龟兹文汉文和回鹘文3种文字共书供养人榜题是前所未见的。回鹘时期的洞窟,是当地汉式洞窟的延续和发展,前后是一脉相承的。但这时期的洞窟规模逐渐变小,已呈现衰退的迹象。大约到了11世纪,基本绝迹。

5、森木塞姆千佛洞

森木塞姆千佛洞外景

是晋代至宋代(公元3—13世纪)佛教石窟群遗址。森木塞姆,是维吾尔语“细水漏漏”的意思,森姆木姆千佛洞位于古龟兹国东境,今新疆库车县牙哈镇克尔希村北部却勒塔格山入口处,距县城40公里。按地里位置划分为东、南、西、北、中五个区,占地面积23万平方米,现存编号洞窟52个,壁画面积370平方米。由于年代久远,1906年德国考察队曾到这里盗掘文物,割取壁画,破坏比较大,窟体破损严重,至今尚保存原窟体一半以上的洞窟约有19个。中区还有面积为150米×100米的地面寺院遗址。壁画题材以因缘、佛传故事为主,技法上用土红色线勾勒轮廓,平涂填色,用晕染法表现明暗与立体,具有典型的古龟兹艺术风格。

6、苏巴什古佛寺遗址

苏巴什西寺遗址

在库车的第四天,9月24号我们去了苏巴什古佛寺遗址,苏巴什佛寺遗址位于库车县城北约25公里铜厂河(库车河)出雀勒塔山口两岸的洪积台地上。分东西二寺,分布于铜厂河东西两岸,互相对望。东寺依山而筑,寺垣已毁,寺内有房舍和塔庙遗迹,全系土坯建造,墙壁高者达10余米。有重楼。城内有3座高塔,颇宏伟。西寺中依断岩处有一小围墙,呈方形,周约318米,亦土坯筑,残高10米以上。遗址上有数处高塔。北面有佛洞一排,洞壁上刻有龟兹文字和佛教人物像。曾出土过汉、南北朝、唐代钱币,波斯萨珊朝库斯老二世银币,铜、铁、陶、木器、壁画、泥塑佛像及绘有乐舞形象的舍利盒等。此外还发现写有古民族文字的木简及残纸。1978年5月在一处塔寺范围内发现过墓葬一座,出土了一具完整的人骨架,头颅扁平,与《大唐西域记》所载龟兹的“生子以木押头”的习俗完全吻合。遗址发现的丝绸和毛织品残片,东汉至唐的中原铜钱、龟兹等地方钱币、波斯银币、玻璃器物及回鹘文、婆罗谜文等多种文字的题记和文书,并在寺院遗址发现人物壁画,壁画上还有龟兹文题记,见证了丝绸之路古龟兹地区所发生的文化与商贸交流。所有这些新发现,表明这一组建筑,早在东汉即已存在,唐代最繁荣,是龟兹王国内著名佛寺之一。

“苏巴什”维吾尔语意为“水的源头”之意。“苏巴什佛寺遗址”是由遗址的地理位置而得名。苏巴什佛寺始建于魏晋时期,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西行至此,见寺庙僧侣云集,香火甚盛,便在这里滞留两月余讲经弘法。苏巴什佛寺遗址正是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屈支》中记载的昭怙厘大寺。“荒城北四十余里,接山阿隔一河水,有二伽蓝,同名昭怙厘,而东西相称。佛像庄饰,殆越人工。僧徒清肃,诚为勤励。中国古代三大佛经翻译家之一的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在此开坛讲经。此寺至隋唐达到繁盛,僧侣曾多达万人,香火甚盛。7世纪中叶(公元658年),唐朝“安西都护府”移设龟兹后,内地高僧云集,该寺佛事兴隆,晨钟暮鼓,梵音高唱,幡火不绝,直至9世纪后佛教在龟兹开始衰落,佛寺被战火摧毁。14世纪,伊斯兰教进入塔里木盆地后,此寺彻底废弃。1902年,日东的大谷瑞探险队到库车,在库车周围的石窟和佛寺遗址进行大肆挖掘。在苏巴什佛寺遗址中挖出了一个木质彩绘有翼童子舍利盒,盒盖上绘有裸体带翼童子四人,盒身彩绘一组由21人组成的形象十分生动的乐舞图。在这组图中有的舞者脸上戴有面具。这是古代龟兹地区非常流行的“苏幕遮”舞,戴面具是这种舞蹈的典型艺术表现形式。它是龟兹地区世俗生活的真实反映,具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这座古城遗址对研究古代西域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西寺佛塔遗迹

看完苏巴什我们又一路向东返回,听说库车附近有二三十个石窟群,可惜我们时间有限,只能看这几个,晚上到达库尔勒,欣赏了孔雀河夜景。9月25号一早我们继续赶路,新疆实在太大,我们只在新疆腹地转了一小圈。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