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

摘要: 周宁 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的海上通途。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诸多研究专家,共同组成一个跨国跨校研究团队,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就是这项共同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这套书是对既有历史资源的整理与研究,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文献”, ...

周宁 来源:澎湃新闻

【编者按】海上丝绸之路是一条开放的海上通途。厦门大学人文学院联合国内外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诸多研究专家,共同组成一个跨国跨校研究团队,开展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厦门大学出版社2017年9月)就是这项共同研究的一个初步成果。这套书是对既有历史资源的整理与研究,内容主要为两部分:一是“文献”,一是“书志”。“文献”要求选刊精准全面;“书志”要求具有导读意义与研究性。海上丝绸之路文献主要为文字文献,诸如海图、考古发现、遗址等,均作为插图。本文系《海上丝绸之路精要外文文献汇刊》“总序”。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


“海上丝绸之路”指从中国海到地中海的一条有两千余年历史的海上商路。19世纪德国地貌学、地质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在《中国》(三卷)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说法,并在地图中提到“海上丝绸之路”。其后法国汉学家沙畹(Edouard Chavannes,1865-1918)在《西突厥史料》中具体提到:“丝路有陆、海二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由此有“海上丝绸之路”之称。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出口货物,隋唐时主要为丝绸,宋元以后主要为瓷器,还有糖、五金等,进口货物主要为香料、药材、宝石等。

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主要关注海上丝绸之路的航路的形成与变迁、造船与航海技术、贸易状况、沿岸港口城市的兴衰、民族迁徙与文化融合,尤其关注文化交流方面的内容以及所历诸国诸民族的史料,描绘过往的历史,物资的交易、财富的聚散、习俗的互动、信仰的流布、民族的迁徙……这条航路上的中国人、马来人、印度人、波斯人、阿拉伯人、埃塞俄比亚人、埃及人、意大利人等民族的生活状况、交往融合的过程与方式,构想现代世界体系之外另一种世界体系存在的可能性。

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问题或现实意义,在于重建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关联,探寻世界和平新秩序的可能性。世界近千年,前五百年印度洋世界体系主导,后五百年大西洋世界体系主导,如果海上丝绸之路沿岸国家经济崛起,是否可能让世界在“原有格局”上重建?


414年,法显和尚乘锡兰山的独桅三角帆狮子舶,从南亚自海路返回中国。671年,首批大食番商在广州登岸,以后,从亚丁湾到珠江口、泉州湾,大食季风客岁岁挂帆印度洋,常来常往。762年,在怛逻斯战役被俘流落西亚十余年的杜环,乘大食商舶从海路回到广州。那是辛巴达航海的时代,伊斯兰文明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与最庞大的世界贸易网,在古老的航路上所有的港口城市,基本上都有阿拉伯商人。从地中海到中国南海,整个旧世界已知的海域内,都可以见到他们的大船,大唐臣民称这些远来海船为“南海舶”、“西域舶”、“南蛮舶”、“昆仑舶”、“狮子舶”或“婆罗舶”,最常见的统称为“波斯舶”。

早年中国商人或僧侣出洋,乘的是“番舶”。两宋时代,中国人开始建造大型海舶,市舶贸易也出现繁荣。“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以泉州为中心的中国闽、浙沿海的航海、造船、贸易规模,已超过阿拉伯世界,中国海舶基本上垄断了中国─印度的航运。“海商之船大小不等,大者五千斛,可载五、六百人。”(《梦梁录》,[南宋]吴自牧著)1343年突尼斯人伊本·白图泰在卡利卡特(古里)候中国船来中国,发现从印度洋到南中国海,往来的都是中国船。大船舒适豪华,可载1000位乘客,600名水手,400名士兵。白图泰乘中国船到泉州的那些年里,中国旅行家汪大渊也从泉州附舶浮海,远达红海与东非。

分类信息

作者:周宁

更多信息...

麦加Mecca天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