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巴什佛寺遗址

【文化】追寻龟兹故国

摘要: 库车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驰名世界的洞窟艺术,神奇险峻的自然风光,情调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和旅游观光者。夏末秋初,我们和江苏作协的同行们到库车进行采风。秋阳高照,晴空万里,我们一行分乘三辆“马的”向老城进发。所谓的“马的”,就是一辆较大型的木制架子车,前边套马,上搭凉棚,内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既厚实又软和。乘客大都盘腿或跪坐在地毯上,完全是当地维吾尔人赶巴扎(集市)串亲戚样子 ...

 库车是龟兹文化的发祥地,驰名世界的洞窟艺术,神奇险峻的自然风光,情调浓郁的民俗风情,吸引着愈来愈多的研究者和旅游观光者。夏末秋初,我们和江苏作协的同行们到库车进行采风。

    秋阳高照,晴空万里,我们一行分乘三辆“马的”向老城进发。所谓的“马的”,就是一辆较大型的木制架子车,前边套马,上搭凉棚,内铺一条具有民族特色的花地毯,既厚实又软和。乘客大都盘腿或跪坐在地毯上,完全是当地维吾尔人赶巴扎(集市)串亲戚样子,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色彩。一路马铃叮当,缓缓而行,游哉悠哉。车上冬不拉乐声悠扬,女乘客歌喉委婉;车下行人三三两两,花帽长裙;路旁小桥流水,田园农舍,绿树成荫,真是别具一番情趣,妙不可言。

    库车河穿城而过,桥西是居民区,也是闹市所在。近午时分,从四面八方来赶巴扎的人群,把整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各种小吃摊一个挨着一个,成排的羊肉串在炭火上滴着黄油,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刚出坑的“艾买克”馕,珍珠粒似的羊肉胡萝卜“帕罗”(抓饭),热气腾腾的薄皮包子,堆得小山似的西瓜、哈密瓜,芳香扑鼻的无花果,以及各种早熟葡萄、石榴、蟠桃等,无不使人垂涎欲滴。这些塞外风情使十多位江苏作家大开眼界,叹为观止。

    库车古称龟兹,位于天山南部中段,塔里木盆地北缘,以地处丝绸之路要道而著称于世。远在汉朝时期,中央政府就曾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统辖“三十六国”,是古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名将班超任西域都护时,曾经在这里居住达十一年之久。清代,这里改设为州,并更名库车。辛亥革命后,改为库车县。

    库车不仅是全国有名的歌舞之乡,而且也是著名的艺术宝库。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入龟兹,三世纪中叶开始盛行,库车成为佛教圣地,我国著名的佛教三大翻译家之一鸠摩罗什就出生在这里。历史在这里留下许许多多的佛教石窟和其他佛教遗址,这些遗址充分体现了古龟兹国绚丽多彩的文化艺术。

    我们乘车北行去巴什古城遗址游览。一路上山崖逶迤,巍巍耸立,层岩裸露,千沟万壑,撑起碧霄,十分壮观。维吾尔语称却勒格山,荒山的意思。《大唐西域记》称此遗址为昭怙厘,约建于公元3世纪,距今已逾一千八百年的沧桑。此书记载:“东昭怙厘佛寺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大寺有两处,隔库车河东西相望。我们看的是西昭怙厘。两处佛寺系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

    当年,这里洞窟星罗,僧房栉比,南、北、中三座高塔并峙,规模宏大。唐代玄奘西行取经,路经龟兹,受到热烈欢迎。遗址有一堵20多米的墙体,是当年的佛堂大殿,唐僧曾在此讲经。我肃然伫立墙前,眼前浮现出了一代高僧滔滔雄辩的风采和僧众屏息聆听的情景。

    佛教西来,第一站就在龟兹古驿,盛况空前。洞窟壁画屈居敦煌之下,而却早它200多年。而后,沿河西走廊传入内地、朝鲜、日本和东南亚。为追根溯源,今天到龟兹探访、朝拜的信徒和游人年盛一年。历史的火焰熄灭了,灰烬中往往埋藏着显示原貌的印记。考古人员在昭怙厘曾挖出过汉、龟兹、回鹊文的珍贵资料,以及陶器残片、铜钱、铜器、木筒、贝、玉……1978年,库车文物管理所在中塔附近挖掘出一具骷骨,专家鉴定是年约二十六、七岁的女性,腹腔内有婴儿的骸骨,推断为难产而死。让人感到奇异的是,当时佛寺周围有居民居住,尸骸为什么不送墓地而葬在居室呢?这是一个令人费解的迷团。

    站在塔顶远眺东昭怙厘寺,影影绰绰,残垣断壁。当年晨钟暮鼓,香火缭绕,怀抱宝玉的名刹,坦露着一个残破的梦。时光冲淘一切,永恒是不存在的。你看,繁华一时的古城名刹,转眼化成一片废墟。当年虔诚的佛教徒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后裔会改弦易辙,朝着清真寺高挑的一弯新月顶礼膜拜……

    据库车县志记载:“汉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武帝遣张骞出使乌孙及西域诸国后,龟兹等地始通于汉。”自此,汉与匈奴对龟兹争夺激烈。库车的克孜尔尕哈烽火台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库车境内横贯两条烽燧线,沿天山一条,沿乌(鲁木齐)喀(什)公路一条。但大多烽燧已经湮灭,只能偶见零星残垣。

    出库车县城西行,热浪灼人,却勒塔格山连绵嵯峨,褚红一片,十分壮观。旷古烽燧扑入视野,姿影傲岸。克孜尔尕哈烽火台是新疆保存最完整的汉代烽燧。它距库车约10公里,东西长6米,南北宽4.5米,高约13米。此烽燧扼守丝路主干线的盐水沟沟口,地势非常险耍。站在烽火台附近,訇然低沉的风声盈耳,仰望烽火台宛如凝固的风旋,与山体浑然一色,瘢痕磷崎,遍体褚红,仿佛经了火炼,剥蚀出层层土夯的痕迹。上端显露出灰白、干裂的木骨,顶部呈现四槽形状。

    烽燧沉默,我亦无语,思想的火花却时有闪烁:哦,这黄土垒起的土台,多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佝偻着身子,默默地注视过多少封建王朝的崛起与衰败啊!它又像一把高擎的火炬,点燃过多少次传警告急的狼烟。月黑雁飞,战鼓胡笳,刀光剑影,尸横遍野……

    这一切,均已成为历史,唯有这残存的烽燧像一个巨大的铆钉,将自汉以来,中央政权对龟兹统治的史实牢牢地钉在这古老的土地上,也钉在史册上。

    克孜尔千佛洞是我们参观的最后一个景点。它虽然位于拜城县境内,但离库车只有50公里,属于古龟兹文化范围。克孜尔,维吾尔语是“红色”的意思,因为千佛洞对岸的崔尔塔格山含有铜矿,呈现红色,故名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始凿于公元3-4世纪,到8世纪末废,是新疆现存最大的石窟寺群,也是中国著名的石窟之一,就其年限来讲,比敦煌还早。遗憾的是它比敦煌遭受的破坏要严重得多。德国、日本、俄罗斯等国的“探险者”以各种名义来到克孜尔,盗走了窟内的雕塑和大量的壁画。尽管如此,我们在克孜尔千佛洞还是看到了龟兹古国灿烂的佛教艺术。

    克孜尔千佛洞原来共编号236窟,其中保存有壁画的洞窟80个,壁画总面积约一万平方米。壁画的题材主要为佛教故事;涉及牧畜、狩猎、农耕、骑乘、车船、建筑、商贸、娱乐等多种内容。壁画主要使用凹凸画法,线条流畅刚劲,画面层次清晰,富有立体感。1600多年过去了,壁画却仍保持着鲜活的色彩。古代艺术家用赭色的浓度画出匀称的衣裙,用粗矿有力的线条勾勒出力士的雄健。他们对色彩随意自如的支配和对线条游刃有余的梳理,在艺术上都达到了难以企及的高度。

    我们有幸进入未开放的38号洞窟。这里四壁穹顶,舞伎胴体丰腴,散发着青春的气息。有的袒胸舒臂,有的含胸出膀,优美典雅。“伎乐图”一人击鼓,一人作舞,眉目传情,宛似维吾尔双人舞。另有舞者举铜镜为舞者照影,姿容曼纱,情趣盎然。乐伎环绕舞伎,吹拉弹唱,各展其才。令人惊异的是壁画中乐器品种丰富,曲颈琵琶、五弦琴、横笛、排萧、羯鼓、铜钹、笙、贝……竞达15种之多。历史上,日本人将此洞叫“乐天宫”,德国人称作“音乐合唱洞”。我凝眸于四壁和穹顶,舞伎千姿百态,乐伎形态迥异,舞乐伎人个个情态迷醉入痴,栩栩如生,充分显示出了作画者极其高超的艺术水平。

    龟兹古国已经消失1000多年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个个迷一样的故事和众多的遗迹、文物,到这里来旅游、参观的人们,无不为龟兹古国的文明而赞叹不已。谁能说新疆乃至整个中国的文化中没有龟兹文化的影子呢?

    文/赵天益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苏巴什佛寺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