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画中有话”——中西合璧的第254窟窟型结构赏析

摘要: 序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 ...

敦煌莫高窟作为当今世界延续时间最长、保存规模最大、保护最为完好的佛教石窟群而被世人称赞为“沙漠中的美术馆”、“墙壁上的博物馆”。如此精彩绝伦的艺术长廊和千年不断的历史文明,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人们前来欣赏赞叹、考察学习、甚至是虔诚礼拜为之朝圣!

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莫高窟,我们精心编写了敦煌莫高窟“画中有话”系列赏析。这里的“画”不仅仅是莫高窟的壁画还有莫高窟的塑像、建筑、历史图片、历史遗迹等等。在我们眼中他们都是一幅幅鲜活的历史画卷,我们将用充满温度感的文字来传递出历史信息的点点滴滴,“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大家聆听到绘画的声音,让声音传递美丽的绘画!

敦煌的石窟艺术是由建筑、壁画和塑像三位一体相辅相成的综合艺术。石窟建筑作为壁画和塑像的载体,他的形制多样性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也是深刻的影响着壁画和塑像的题材和样式的变化。莫高窟北魏第254窟具有着代表早期石窟建筑的结构——中心塔柱加人字型披顶

中心塔柱来源于古代印度的“支提”(Chaitya)式石窟,也被称之为塔庙窟或者塔堂窟。在古代印度它的结构形式是在一个纵长方形又类似于马蹄形的石窟空间的后部区域建造一个圆形覆钵式塔,供给信众们礼拜。之后这种塔庙窟逐渐发展成为下部塔台升高,正前面开龛造像,用于信众们礼拜的对象由覆钵塔转为龛内佛像,但塔顶仍然保存最原始的基本结构也就是类似于半个球状的覆钵。

这种建筑结构随着佛教经过中亚传入西域后,由于开凿石窟山崖的石质条件局限,在印度的圆形覆钵式塔慢慢演变成为了粗大的方形石柱结构,并且在石柱上也开龛造像。敦煌石窟属于砂砾岩地质,这种岩体也不适合精雕细刻,同时也是受到西域石窟的影响,所以敦煌的中心塔柱里的塔就是石窟中后部通顶的方形塔柱。在敦煌的碑刻文献中也记载到“中浮宝刹,匝四面以环通”还有“刹心内龛”的描述,从这些文字记载中可以看得出敦煌石窟内中心柱的本意就是“塔”,所以把这种石窟建筑称之为“中心塔柱窟”。

这种石窟建筑形式虽然起源于印度,但经过长途的流传和长时间的发展,到了敦煌它的空间形式与印度的支提式洞窟空间已相去甚远。

莫高窟现在保存有29座中心塔柱窟,早期保存了14座。第254窟的中心塔柱位于洞窟中轴线的中后方,塔柱前的空间是供信众们聚集听法的前堂,塔柱的侧面和后面是凿空相通的空间,这是用于信众们环绕塔柱拜佛观像的通道。塔柱的正面开凿一个大的佛龛,其余三面都开凿上下两层的双层龛,龛内都有造像也是用于人们在绕塔期间观像礼拜。除了龛内的造像,龛外还有用模子脱出的富有立体感上彩的影塑以及周围的壁画尊像都是信众们观像的对象。所以这种塔庙窟的宗教意义就是“绕塔观像”,第254窟作为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也充分的表现出了北朝时期所流行的禅修观像

与中心塔柱结合的洞窟前半部分是类似于汉字的“人”字,所以简单的称之为“人字披”或者“人字坡”顶。这种窟顶从力学角度看是可以通过两个斜坡均匀的分散洞窟顶部的压力,不至于洞窟塌方,另外一方面两个斜坡由下而上聚拢到顶部也延伸了窟顶的空间,让进入洞窟的人们不会感觉到压抑。有学者提到这种窟顶结构应该是来自于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房顶,因此“人字披”顶一般被看作为是中原式的窟型结构

莫高窟现存有69个“人字披”窟顶。第254窟的人字披顶作为早期的代表,在两个斜坡上分别还用硬泥塑造出了非常形象的中国传统民居房顶的木质椽子结构,椽子上还彩绘有装饰图案和仿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部件纹样“金釭纹”,椽子之间绘制了菩萨和枝叶相交的莲花。在两端的山墙上还保存了用真正木头制作的斗拱作为装饰。这样丰富多彩的建筑结构以中国传统建筑形式表现了一个富有民族性、地方性并具有生活气息的建筑空间,是为莫高窟大胆而又成功的尝试。

执笔/边磊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本平台原创文章

版权归“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所有,盗版必究。

欢迎分享文章,转载请注明

“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版权信息。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