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11 月6 日至9 日,由陕西省考古学会和中国考古学会旧石器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国史前考古龙岗论坛”在陕西汉中成功召开。会议期间,龙岗寺遗址旧石器考古组领队王社江和新石器考古组领队马明志分别就汉中盆地调查与龙岗寺等遗址的旧、新石器遗存发掘工作与收获做了主旨发言。来自各地的明贤秀士共聚一堂,对龙岗寺遗址及相关学术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本次论坛依托汉中市南郑县龙岗寺国家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项目考古新收获的契机而举办,标志陕西汉水流域史前考古工作在长期沉寂之后的又一次启航,其成果必将极大推进汉水上游乃至整个陕西考古研究的深化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提升。
陕西史前考古历史悠长。最早的旧石器考古活动可追溯到1898 年意大利人吉利欧里(E﹒H﹒ Giglioli) 在延安地区的调查,或至少到1922 年法国地质生物学家桑志华对靖边县萨拉乌苏河小桥畔村“河套人”化石、动物化石及其他旧石器文化遗存的考察认定。经过长期的积累,陕西旧石器考古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年代序列,以蓝田直立人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蜚声中外,洛南盆地花石浪龙牙洞遗址及旷野类型旧石器地点群石器工业和聚落形态的综合研究更是全球瞩目。近年发现的距今2 万年至1.5 万年的宜川龙王辿遗址,对于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北方旱地农业的起源,以及黄河中游地区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等重大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意义。
1923 年春,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对西安十里铺遗址的调查标志着陕西新石器时代考古之肇始。1933 年,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会考古组徐炳昶率苏秉琦等人在渭水流域调查发现了一批新石器时代遗址,并于1934 年对宝鸡斗鸡台遗址进行了发掘,开启了陕西现代考古的第一铲。1951 年苏秉琦先生对沣河流域进行调查时,在客省庄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客省庄文化和周文化的“三叠层”。1953~1957 年,石兴邦先生主持对西安半坡遗址的发掘创中国聚落考古之先河。在三门峡水库建设考古工作中,张忠培先生通过对华县、渭南的调查发掘工作,建立起中国第一个考古学年代标尺和参照系;通过泉护村遗址的发掘,首次对庙底沟文化进行了分期;对元君庙墓地的发掘开创了对社会组织结构的探索研究。1972 年至1979年,巩启明先生主持对临潼姜寨遗址的发掘,首次完整揭示了中国史前时期的聚落。魏京武先生长期主持汉水上游的考古工作。1961 年,他在西乡李家村遗址发掘出的前仰韶时期文化遗存,受到夏鼐、苏秉琦等学界泰斗的高度评价。
1980~1989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汉江上游的考古工作基本确立了这里的新石器文化序列,让学界意识到以渭水流域为核心的老官台文化及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已拓展至长江流域。1983~1984 年,南郑龙岗寺遗址的发掘首次在汉水流域完整揭示了老官台文化及半坡文化氏族墓地,从而使得汉水流域的新石器考古研究跃升到新的领域和层级。
还要强调的是,苏秉琦先生构建的中国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和严文明先生对仰韶文化的研究体系中,陕西史前考古均占居了极其重要的核心地位。
陕西史前考古辉煌的历史,显现了陕西史前考古在全国乃至世界考古中的重要地位。
回顾往昔,我们不禁感慨前辈学者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如果说我能看的更远一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近年来,我们出版了石兴邦先生的口述历史和论文集,召开了斗鸡台遗址发掘纪念会。借本次会议之良机,特邀魏京武先生现场指导龙岗寺遗址和汉水上游新阶段的考古工作,并举办了《巩启明史前考古论文集》首发式。 同时,陕西的史前考古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更有高校及域外科研机构的智慧和贡献。为了将在陕从事史前考古的工作者团结起来,在这次龙岗史前考古论坛召开的前夕,我们成立了陕西省考古学会史前专业委员会,这是我国省级考古学会成立的第一个史前专业委员会。它的成立,必将促进在陕从事史前考古众团队的学术交流,有利于陕西乃至全国史前考古事 业的持续发展。
“十一五”以来,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迅速提升和国家文化遗产保护战略的实施,大批重要的古遗址入围国家大遗址保护和考古研究项目,中国的考古科研工作悄然迈进了依托大遗址保护和大型课题而展开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陕西史前考古迅速做出战略调整,结合陕北、关中和陕南三个地域的自然地理背景和考古学文化区系传统,构建了三大史前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科研平台。
关中地区是中国史前最强势的核心文化腹地,仰韶时代的庙底沟文化完成了广袤疆域文化的整合运动,西至甘青、北越阴山、东达海岱、南跨长江,影响疆域之广、文化整合程度之深、对“早期中国”的形成影响之久远,在史前时期是绝无仅有的。近年来,随着高陵杨官寨庙底沟文化大型环壕聚落及成墓地的发现,首次为学界展示了仰韶时代鼎盛时期的聚落规模和布局信息。目前,杨官寨遗址已入围“国家大遗址”保护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课题。依托该遗址发掘和科研平台,我院制定了“环关中地区庙底沟文化聚落形态研究”课题,拟通过多个代表性流域的区域系统调查和典型遗址发掘研究,探索庙底沟文化的发展机制、聚落与社会进程等学术问题,挖掘以庙底沟文化为核心的仰韶时代对“早期中国”和文明起源的长时段“牵引”作用。
2011 年以来,我院有规划地培育了以神木石峁城址为代表的陕北考古科研平台。依托重要考古发现和科研平台,我们将对整个陕北地区进行点、线、面三层级科研规划,即以核心城址发掘为代表的“阵地战”、典型遗址发掘为特色的“游击战”、广域调查为手段的“运动战”相结合的战略。本次龙岗论坛期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已经就此进行了协商,大家一致认为,有必要组建“中国北方文化区的崛起与北方文明起源模式研究”总课题组,争取国家支 持, 发挥团队作战、多学科合作、多省区联动的优势,全面而有重心地提升陕北及相关区域的新石器考古研究水平。
汉水及嘉陵江是长江流域与陕西黄河流域的纽带。1960~1980年代,魏京武先生领衔的考古工作为汉水上游史前考古打下坚实的基础,极大拓展了陕西学者的学术视野和科研阵地。2012 年以来,在国家文物局、省文物局和汉中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张忠培先生等学界前辈的关心下,龙岗寺遗址入围“十二五”期间国家大遗址。三年来,我们不仅对龙岗寺旧石器、新石器及青铜时代遗存发掘研究取得重大收获,更以此为支撑点,全面重启汉水上游和嘉陵江流域的考古工作和研究。陕南地区史前考古将龙岗寺遗址课题平台,成为环巴山地带考古研究的新亮点。
关中、陕北、陕南三大课题平台的设立,涵盖了农牧交汇、旱作农业和稻作农业等中国最重要的几种生业文化模式,由此而开展的考古工作,不仅对认识史前时期的陕西、史前的中国乃至史前的东亚大陆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吹响了“一带一路”大战略的号角,这是服务全人类的伟大举措。随着考古学的普及和考古研究的深化,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历史时期的丝绸之路,其实早在史前时代,其作为文化通道就已经“ 凿空”。石峁所代表的北方地区石城聚落和将要启动的北方诸省联动大课题,正是探索中国北方文化带与东西方文化交流历程的重要科研载体。杨官寨仰韶时代大型中心聚落代表了早期中国的文化整合和“文化意义上的中国”的崛起。只有通过这样的大型课题,才能更好、更快地挖掘出中国文明的本质内涵,及其在东、西方文化交流历程中扮演的重要作用,增加中国在这一世界热门课题领域的话语权和文化软实力。同时,有利于世界理解早期中国对古代西方文化的重要贡献。
这是中国考古学的新使命, 也是陕西史前考古的新前景。 (2015年12月18日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