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一,获悉新安函谷关被评定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便萌生了前去瞻仰的迫切愿望。 这天天气晴好,沿着310国道一路行来,远远就能看到“新安函谷关”五个大字,带着无比敬仰的心情,我走入了新安函谷关景区。 据优雅美丽的讲解员介绍,我国函谷关有三处:一为秦函谷关,始建于战国中期,为秦国防御其他六国而建,现被黄河淹没。一为魏函谷关,始建于三国,为曹操转运兵马粮草而建,现被三门峡水库淹没。一为汉函谷关,即新安函谷关,始建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为楼船将军杨仆所建,经过20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矗立于此。
穿过游客服务中心,来到小广场,一眼看到笔直的小桥,小桥入口处两边翠绿的竹林随风摇曳着婀娜的身姿,似在欠身对所到的游客表示欢迎,让人心中甚觉愉悦。
站在小桥中间,涧河水穿流而过,虽正值冬季,但水面上野鸭成群,呷呷欢叫,不时展翅掠水,留下几道白色水纹,映着太阳的光芒,煞是好看!不远处,竟然惊喜的看到了三只白鹭相继起飞,想起了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如画美景,让人如醉如痴。 在小桥的尽头,顺着讲解员所指的方向望去,看到了一条约1.5米宽的石路,两行深深的车辙印刻于岩石中,用它坚硬的身躯倔强的诉说着2000多年前的故事,让人放佛看到了车水马龙、熙攘喧嚣的场面。怪不得东汉李尤在《函谷关赋》中用“会万国之玉帛,来百蛮之贡琛。盖冠纷其云合,车马动而雷奔”来形容新安函谷关前的邦交盛况和热闹场面。
沿着涧河一路向东,映入眼帘的是雄伟的关楼和两边的夯土阙台。在阳光的映照下,高15米的关楼和阙台立刻让人觉得自己的渺小。据史料记载,原来的关楼有三层,由于风雨的剥蚀,上层已坍塌,现在只能看到下面的两层,阙台也只是残存下来的基址。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勘探和发掘,认定汉代出关的古道路在现有道路下面约3米的地方,如果把场景拉回2200年前,地面与关楼及阙台最高处的差距至少有30米,相当于十层楼的高度。函谷雄关巍峨壮观可见一斑! 关楼南侧的阙台叫望气台,得名于老子出函谷关著《道德经》的故事。北侧的阙台叫鸡鸣台,得名于齐国孟尝君门客在函谷关前学鸡鸣的故事。成语“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即源于此。这两个故事均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应该是秦函谷关阙台的名字,怎么汉代的函谷关也这么叫呢?原来在汉武帝元鼎三年杨仆移关时,沿用了秦函谷关对阙台的称呼。讲解员特意带我近距离的参观了阙台的夯土剖面,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层层厚约7—8公分的夯土,土质细密,厚度均匀,我们祖先高超的建筑技艺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参观关楼二层时,讲解员介绍原来在东门的北侧有一副“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层紫气万层烟”的对联,不太理解前半句,在新安博物馆参观函谷关遗址专题展时,终于有了深刻的理解。通过沙盘,能够清晰的看到函谷关所处的地理位置,北有凤凰山,南有青龙山,西有奎楼山,东有八陡山,皂涧河自西北流经关南与涧河交汇于关东,形成一个易守难攻的自然河谷。南北两侧各有高厚的城墙伸向山间,向北至黄河,向南到洛河,逶迤起伏形成数十公里的屏障,只有通过城门,才可出入此关。现在关楼南北两侧分别是陇海铁路和310国道,交通要道可见一斑,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哪! 回望新安函谷关,它阅尽千年的沧桑,记录了历代的兴衰成败,见证了无数的战争风云,承载了千年的文化积淀。虽然岁月的磨蚀使它原本丰满的身躯逐渐苍老,但是它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却得以传承和延续。未来,它将继续见证着这个时代的辉煌历史,展示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2017.2.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