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587|回复: 0
收起左侧

[丝绸之路] 从吐鲁番到喀什:我的一万里新疆纪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12 23:53: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禹迹历史地理学社2016-12-22 07:31:27[url=]阅读(1159)[/url]评论(0)


  心语
  新疆的广大或许是中国任何地理单元都无法比拟的,三峡夹两盆的地理构造,其中任何一个分开的支系都对新疆乃至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透视新疆:初识的美
  2012年,我曾花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光临这片中国最西的土地。在新疆行走近4000公里的行程中,对于一个面积达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言,这样的行走不过是走马观花,让我无法领略新疆所拥有的全部。
  喀纳斯路、塞里木湖、博格达峰、巴音布鲁克草原、天山古道……排列在我心中一个个未到达景观的名字,让我对这片曾经达到过的土地又有了些许期盼与向往。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隐喻新疆的话,或许那个“疆”字足以代表新疆人文与自然最为厚重的积淀。
  我们可以把“疆”字拆解为两个部分,则分别代表着新疆的人文和自然。疆的左边是弯弯曲曲的“弓”和“土”,“弓”就好比冷兵器时代的利器,为了争夺这片土地才有了近2200年来在新疆上演的一幕幕人文大戏。从匈奴、高车、突厥等游牧部落一次次登上历史的舞台。中原和游牧部族为了新疆这片土地展开的承上启下数千年的争夺,而争夺的结果便是让国人一次次对新疆这片古时西域之地的熟知。直到张骞“凿空”开辟了传承时代的丝绸之路和西域三十六国的兴衰与成败。
  “疆”的右边是三横加两田的结构,正好应和了新疆的自然地理特征:三山夹两盆。三山从南至北分别为阿尔泰山、天山山脉和昆仑山脉。
   a18089e7520049188610ff51e4ddf937_th.jpeg
新疆地形图
  第一横的阿尔泰山是中国西部为数不多的森林区,这里降水丰富,而冰川所滋养的喀纳斯则更被人们所熟知。
  第二横便是居中的天山山脉,天山山脉就好像是整个新疆的自然的中枢与文明的纽带。天山的水不仅造就了新疆的江南伊犁河谷,更为丝绸之路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可以交汇的纽带。
  而这第三横就是深藏在藏北高原与塔里木盆地的昆仑山脉,昆仑山自古就在中国各类典籍中有所记载,从《山海经》到《尚书禹贡》,在到魏晋南北朝时典籍《水经注》都有详细的记载,甚至在唐之前大多数人都将昆仑山(一说积石山)定为黄河的源头,这里被古人誉为中华的龙脉。而又因昆仑山形成的地质年代之久远,所以昆仑山也被称为“万山之祖”。
  三横中的两田分别为准格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大盆地李分别拥有中国最大的两座沙漠古尔通班古特沙漠和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通班古特沙漠是准格尔盆地的核心,这里则是游牧名族随草而居、休养生息的地带。而塔克拉玛干沙漠则成就了荒漠中的农耕文明,龟兹、楼兰、疏勒等一个个古时消逝的故国。
  关于新疆的美和大我即使用几十页的文字也不能穷尽,新疆这片地域疆草原、冰川、谷底、森林、沙漠等一切的景色得意浓缩,将大气的美丽发挥到了可以拥有的极致。
  我想将自己的所见所感以另一种方式透露给人们,让别人在我的文字里看到一个你所不知道的新疆…
  雪线下的博格达峰
  第一次与新疆接触,是2012年乘火车前往中国最西边的城市喀什,因为路途过于遥远,没有从洛阳直达喀什的火车,于是我们就将这一路向西的4000公里路切割成了两段,准备在吐鲁番转车。
  在前往吐鲁番的路上,火车几乎耗尽了一天时间才穿越了位于河西走廊的甘肃。因为那正值夏日,加之处于偏向的位置,太阳近于晚上十点才缓缓落山,夕阳的余晖打散在陇西暗黄色的戈壁滩下,死寂的戈壁在一天的落日之后终于展现出了夕阳下最美的光辉。在火车一路向西行驶的方向,晚霞的暮霭将天边的云照的通红。在这片静穆大地更西的方向,则是占中国尽六分之一领土的新疆。
  当前一天火车奔波的喧闹在我们的梦醒中散去,初生的太阳斜斜地透过车窗,穿透已经被涂满一夜漆黑的候车室,新疆的峥嵘则在清晨第一缕阳光下绽放了出了它沉睡已久的本色。从远处眺望,可以依稀看见那条散发着金黄色高耸的大山,那便是新疆东段的脊梁天山山脉的东支博格达峰。
   97a9affe5d654f2fa0e0a6d7ef302eaa_th.jpeg
博格达峰
  真正让人惊喜的就是一排排被大地托起的雪山。博格达峰就那么静穆的耸立在那,就像当年生活在这里的游牧名族博格达山脉的静仰之情。从古至今它一直被人视为神灵接受膜拜,从周天子到博格达峰拜会西王母,再到乾隆派大臣到博格达峰祭拜,千百年来博格达峰成为了新疆人民心中的圣山。
  其实对于博格达雪山的惊喜更多的是自己对这座圣山的直观感觉。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如果想欣赏到雪山奇景只有在海拔四五千的青藏高原才能看到。在那里你的身体必须克服缺氧,低压甚至高寒,这是一种眼睛在天堂、身体在地狱的感觉。而在此时,我们的身体与视觉可以在海拔只有1500米的兰新铁路线上自由的舒展开来,毫不费力到这美丽的博格达雪峰,没有任何阻碍的观赏着天与地之间相互衔接的奇景。
  新疆和西藏的雪山,之所以会有这些视觉上的景观差异,追根溯源就是不同地域雪线的海拔高度所决定的。
  雪线也被称为测量雪山上下变化的平衡线。雪线以上是冰川的积累区,雪线以下被称为冰川的消融区,雪线以上的积累区的冰川可能终年不化,而雪线以下的消融区则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
  而真正决定雪线分布高低的关键便是气温,降水量和地形。新疆与西藏雪线高度之所以不一,则是因为新疆大部分的领土处于中纬度地区,而西藏则是在更低纬度地带,因为纬度的差异决定了气温变化,纬度越高气温则变得越低。
  在中国西部从西藏高原依次向更高纬度不断向北延伸,依次是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雪线的高度也由6000米依次下降到5500米,3700米到最后的2800米,如果再往北至北极点,雪线的高度将会降到与海平面平行。
  雪山上角峰凸起,冰雪皎洁,云蒸霞蔚,原来在这里我们依然可以离天如此近。但这只不过是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壮美景色的冰山一角,而真正在这片壮美、粗粝、野性的背后,却是我们即将开始的新疆之旅。(未完待续)

On My Way




禹迹历史地理学社2017-01-06 11:52:20高昌

心语

  新疆的广大或许是中国任何地理单元都无法比拟的,三峡夹两盆的地理构造,其中任何一个分开的支系都对新疆乃至中国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

  戈壁下的吐鲁番——新疆旱极的缩影

  如果说天山支脉博格达给我们带来的是与新疆的第一次邂逅,那么吐鲁番的景色则让我们开始更加直观的去了解藏在新疆背后更多的故事。

  当列车缓缓的停在我们今天的目的地吐鲁番时,车门打开,这是自己真正迈向新疆的第一步。抬头仰望,新疆的天是我在内地从来不曾见过的,高阔的白云成片成片的压在你的视线中,不远不近,虽不是那种像雪山那样触手可及的美,但他却在最适中的位置给你一种最壮阔的大气之感。而在云间夹杂的却是那无垠广布下的蔚蓝的天空。

  天的蓝毫无保留的引入我们的眼帘,没有内部空气中夹杂的喧闹和散布在空气中污浊的灰尘。突然间心里边那片消逝久远的平静在这片土地上重新唤回。

  和新疆的天相比,呈现在新疆大地上的却是另一幅画面。下车不久我们就到了住宿的地方,放下行李,在一个挤满维族人的集市上吃了午饭,便开始了我们在吐鲁番的游荡,因为前往客家的火车要到第二天中午,,所以也留给了我们可以在吐鲁番粗略观赏的机会。

  其实吐鲁番的火车站并不在吐鲁番市区而是处在距吐鲁番35公里处的大沿河镇。我们沿着公路一起行走,没多久便离开了镇子,来到了广袤无垠的戈壁滩。此时正值正午,阳光灼人,满目接天的戈壁石零零星星的散落在道路两侧,在稀稀拉拉的灌木从中耐旱的梭梭、骆驼刺也耐不住高温的烘烤趴伏在乱石周围。被高温炙烤的大地升起扰动的气流,广而平坦的布着不规则砾石的地面反映着让人心烦的阳光。

  行走在一望无垠的戈壁中除了零散分布在远方的风能发电站与道路旁不时出现的货车,剩下的只有正在行走的我们和望不到头的戈壁滩。于是我自语道我觉得自己好像行走在美国的66号公路,在凯巴布高原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也很像我们所处的场景。

  和我同行的队友孙迪是我在网上约的驴友,也是我们此次骑行中帕米尔高原和新疆之行的队友,因此他的年龄比我大近一轮,所以我称呼他为孙哥。

  其实吐鲁番真正得名是因为《西游记》中唐僧所面对的火焰山,火焰山的高温并不像传说中的是孙悟空踢翻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所至,但夏季接近50℃的平均气温却让这里成为名符其实的火炉之乡。

  我们身处的虽不是火焰山,但戈壁间的热浪还是炙烤着我们身上的每一处,随着行走距离的加深,地面间被蒸腾的水汽,也被扰动的更加激烈。身上的水分也消耗殆尽,最终我们随便打了个顺风车便离开了这近似火星的地方。

  回去我查了地图才知道,我们所处的这片戈壁就是库姆塔格沙漠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库姆塔格沙漠就像一只巨大的手深深压在甘肃、青海、新疆三省交汇处,从北部的敦煌、南抵青藏高原的阿尔金山、西达罗布泊,而我们所看到的不过只是近2.3万平方公里沙漠中一个小小的过渡地带,甚至说它更像新疆地理环境的缩影。

  因为新疆地处亚欧大陆的腹地,每年太平洋地区的暖湿气流从中国沿海一路西进,将海洋所赋予的雨水完完全全恩惠给沿海区域和平原地带,当水汽使尽浑身解数穿越河西走廊时,到达新疆是已经成为强弩之末。所以新疆地区的降水特别少,只有当夏日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特别强是才能给这里带来充沛的降水。

  而每年的冬季从西伯利亚吹来的低气压让新疆地区最早受到冷空气的影响,是新疆比内地许多城市都早进入冬季。而漫长的冬季只会让新疆变得更加干燥。冬冷夏热是新疆的气候具有极强的大陆性质,由此形成亚洲中心的旱极。

  致使新疆极度干旱的另一原因 是地形,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夹两盆”的结构。由于山脉间的相互协作,是新疆的很多地区形成闭塞的环境,这也致使沙漠的形成,例如我们所熟知的中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在阿尔金山、天山、帕米尔高原分别在四周形成合围之势,促使水汽难以进入,留给沙漠的便是数千年的干旱。它就像四周被包围的困兽,只能游荡于这死寂的围城,虽有咆哮却又无可奈何。

  但沙漠与戈壁带来的又不仅仅是死寂,文明的发展与延续不会因为自然环境的极端恶化而甘愿消亡。再回来的路上我们碰到一个维族大叔,他告诉我们因为坎儿井的灌溉让吐鲁番这片看似毫无生机的地方变成千百年来新疆最富饶的地方。

  每年天山下的冰川在夏季的高温中不断融化,形成冰川融水,渗入戈壁、汇成潜流,为坎儿井提供丰富的水源,是吐鲁番沙漠变成绿洲。

  丝绸之路上存在千年的高昌古国也在坎儿井的灌溉之下不断强盛与繁荣,高昌国自西汉时建立直至6世纪唐王朝同一高昌并将其作为安护四大都护之一,那是高昌已经进入最后的繁荣时期,最后直至公元1275年被蒙古所灭。高昌国1300年的历史形成今天吐鲁番地区两大都城遗址,高昌故城和交河故城,这是在极端气候下形成的结晶。


   1dc8294cfe6e47b6b7f39877e23eab28_th.jpeg

   cdf28c22a5f44b2fa0b13f9d1e6f61e3_th.jpeg

   cfb304407fe14235bce2b52800a964a3_th.jpeg

On My Wa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