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321|回复: 0
收起左侧

[克孜尔尕哈烽燧] 烽燧的咏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1-17 11: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谅

在所有古代遗址中,令我最为注目,也最富遐想的,就是貌不惊人的烽燧。也许它已风蚀颓败,也许它仅留一点残破的废墟。但只要瞥见它,我就会肃然起敬,并且致以长久的注目礼。

在南疆,在古丝绸之路,烽燧已所剩无几。但这是我在国内见得最多的烽燧遗址。它们茕茕孑立,稀稀落落,已不见当年的豪迈。帕米尔高原上的几处烽燧仿佛一个个弃儿,被搁置在荒瘠的山涧,一任风雨剥蚀,却无人认领。保存尚好,也保留了一丝雄健和气势的,当属库车地域了。这当年的龟兹王国,也是繁盛之地。烽燧林立,是汉唐王朝在此设立了西域都护府之后,为防匈奴的侵扰,特地筑建的。它原本就是边防报警之用。明代就有“五里为堡,十里为屯,使烽燧相接”之说。一座座烽燧连成一条条线,蜿蜒在边防境内,形成了一道道独特的风景线。库车的烽燧共有三条线路,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则是克孜尔尕哈烽燧。其位扼古丝绸之路北道,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雨,仍顽强地挺立着,仿佛古代将士不死的灵魂,也标志着一种绝不退缩的精神!

远远望去,夕阳之中的克孜尔尕哈烽燧,就像一个勇士的背影,也好似大地傲然跷起的一只拇指。甚至就是象征阳刚的男人,展示着一种力量,不可阻挡。十里烽燧,就是一座巍巍长城,不得逾越。

实际上,烽燧的名字也是有演变过程的。最早统称为烽火台,之后因为白天点的是火,晚上燃的是烟,就分别称之为烽与燧了。又因为狼粪点燃的烟轻飘如云,也常用烽烟直接取代了,烽烟以后也成为战争的代名词。烽烟四起,就是战乱频频,天地不安。如今的烽燧虽雄姿犹在,但只是作为一种古迹供人观览。安静祥和的神态,也象征了今天和平的可贵。

烽燧,不只是强悍英勇的表征,也有柔美凄婉的故事与它相联。就说克孜尔尕哈烽燧吧,这名字翻译成汉语,即是“公主留此”的意思。原来,这里寄托着对一位美丽公主的无限思念。

传说古龟兹国王的女儿生得既美丽可人,也十分聪慧,真是一位人见人爱的女孩。国王夫妇爱女心切,想为她卜算一下未来的吉凶。孰料,相士占卜的结果令人心惊:这女孩必被毒蝎蜇死,并且无可挽救。国王夫妇自然悲从中来。他们想了很多招数,想帮助爱女躲过这一劫数,但始终毫无良策。后来,一位大臣献上了一个点子,他让国王在戈壁上建一座高高的城堡,这样,毒蝎就无法攀入进而侵犯公主了。正一筹莫展的国王顿时喜出望外,连忙发诏建设。完工之后,就让公主移居于此。

公主与世隔绝,自然郁闷,国王便隔三差五自己或遣人去探望。有一回,睦邻国的国王送来时鲜苹果,国王连忙嘱咐手下给公主送去。这光鲜圆润的苹果,也让公主十分喜悦。她挑了一只最红最大的,先自咬了一口。谁知,苹果里竟藏着一只毒蝎,它毫不留情地向公主发出了进攻。公主香销玉殒。而这城堡之后成为了烽燧,也染上了宿命和悲悯的色彩。当然,烽燧的咏叹主题,还是与纷飞的战火相关联的。

我在多少次车过烽燧后,在今年秋天,以卑微的心灵,写下了一首小诗:

与戈壁粘连的烽燧,土地一般的灰黄。残缺不全了,还有坚韧的牙床。再也没有炽燃的可能了,依旧耸峙着昔日的辉煌。这个秋天,它在库车的大地上,坚守了已有2000多个年头了。它绝不会随风摇晃,也不追赶白云的时尚。战争不再,它就是佩在大地胸襟的勋章。缄默,是它实实在在的品相。

作者:安谅

493936_2.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