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行散记之十——炳灵古寺

发布者: IICC | 发布时间: 2018-9-12 21:55| 查看数: 15161| 评论数: 0|帖子模式

吴祖清  古心堂
1.jpg
  8月20日上午,甘肃永靖,晴好。
  
此次甘陕石窟寻访之旅,其中一处重要的石窟遗存,无疑应该就是炳灵寺了。然而,特殊的丹霞地理地貌特点决定了炳灵寺脆弱的生存环境。前几日暴雨产生的局部泥石流,让上山的道路变成了烂泥潭,不时滚落的山石也使进山成为了一种冒险。
团队一直在和炳灵寺管理方面做着有效的沟通,我们也期待着,随着天气的连续晴好,炳灵寺石窟能够在我们赶到的那天重新开放,了却我们千里迢迢奔赴而来的期望。

1.jpg

(炳灵寺远眺 晋行记游学中心团员 张辉老师摄影)

炳灵寺石窟,位于甘肃永靖县西南的小积石山中。初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历经北魏、北周、隋、唐、宋、元、明各代,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语"鬼窟"之意。唐以后逐渐成为喇嘛教的重要修行场所,“炳灵”一词就是藏语“十万佛”的意思。

炳灵寺现存窟龛183个,主要以造像为主,造像分石刻、石胎泥塑和泥塑三种,壁画约900平方米。其中169窟开凿于一天然石洞中,规模最大。炳灵寺西域佛教艺术风格的造像和壁画,以及169窟西秦时期的题记遗存,都让它成为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中无法忽略的一处所在。

1.jpg
1.jpg
1.jpg
  (此三图由“晋行记游学中心”创始人李立霞女士提供。图为炳灵寺169窟西秦造像)
1.jpg

(炳灵寺171窟唐代大佛远眺 晋行记游学中心团员 罗巍老师摄影)

2014年,炳灵寺石窟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不到最后一刻,我们都没有放弃上山进窟的努力。

大巴离开兰州,在行驶了两个小时左右之后,我们到了刘家峡水电站的快艇码头。自从刘家峡水库建成以后,坐快艇进炳灵寺就成为了一种快捷安全的方式。

1.jpg
(晋行记游学中心团员提供照片)
汹涌奔流的黄河水,到这里仿佛一头猛兽被套上了笼头,变得温顺平和起来,浑浊的河水也被澄净得青碧透明,在宽阔的水面上形成了一片“泾渭分明”的水域。

1.jpg
(此图片引自“爱塔传奇”老师朋友圈)
两岸陡峭的褐色裸露山峰排沓而来,或如利剑插天,或如万马狂奔,提醒着我们黄河水系山脉的不拘和刚烈,这是和南方喀斯特地貌“江做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婉转柔美大异其趣的。

1.jpg
  (此图片引自“爱塔传奇”老师朋友圈)
1.jpg
  (两岸山形酷似麦积山)
  
1.jpg
(刘家峡水域山形地貌之“万笏朝天”。杨杰老师摄影)
我们的努力和希望,终究止步于山顶的落石和泥泞的道路。来自于敦煌研究院的西北汉子柴启林院长,卷着裤腿,满脚黄泥的接待了我们。柴院长是敦煌人,炳灵寺划归敦煌研究院管理之后,他就离开家乡和老婆孩子热炕头来到了这里。与一批年轻人工作生活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山里,其间的艰辛是可以想见的。他的办公室兼卧室,简陋却整洁。他就在这里向我们介绍了炳灵寺的现状,对不能让我们进去参观表达了歉意和遗憾。

1.jpg
(敦煌研究院炳灵寺研究所柴启林所长在为我们的图录签名留念)

我们当然感知得到他的善意与无奈,毕竟,安全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重点,随缘而行的心理准备,在游学团员中,也是基本的心理建设。
无法观赏到洞窟精美的造像和壁画,我们在山下的炳灵寺展厅里,观看了关于石窟历史的介绍,了解了石窟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展厅的说明是颇下功夫的,除了大量的炳灵寺石窟图片介绍之外,和丝绸之路上姊妹石窟艺术的比对是它的一个特点,让我们可以举一反三地了解到某一造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特征。
展厅里的游人不少,几个南方的游客在大声地讨论着,并不时发出诸如:“啊!这有金子描的”一类惊呼感叹,引来其他观者的侧目。一对国外的老夫妻颤颤巍巍地在听着讲解员的讲解,他们不辞辛苦地赶到这个偏僻的地方,如果不是热爱,恐怕难找其它原因。
柴院长应邀在“晋行记游学中心”为我们准备的《炳灵寺一六九窟》彩图册扉页上签下了他的名字,并在炳灵寺大门前和我们合了影,为我们此行探访炳灵寺未果留下了日后的机缘。

1.jpg
  (柴启林所长与游学团成员合影 张辉老师摄影。张辉老师作为资深团员,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为我们此行义务担任了摄影师的工作,受到了大家的一致称赞。照片上遗憾地少了张辉老师的身影。)
  
1.jpg
(炳灵寺山下的美景。晋行记游学中心团员王玉琥摄影)
仍然坐快艇返回,船工似乎理解我们的遗憾,他将快艇尽可能地靠近能看见著名的171窟唐代大佛的地方,让大家远远地向大佛行了注目礼。

1.jpg
  (炳灵寺一侧快艇码头)
  (171窟唐代大佛远眺 罗巍老师摄影)
  
1.jpg
  (长焦镜头下的171窟唐代大佛 张辉老师摄影)
1.jpg
(171窟唐代27米高大佛 资料照片)
水流湍急,山峰峭立,大佛端庄肃穆,威严而不失慈祥地看着远方,也看着我们这些芸芸众生-------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