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洛阳
Chinese Ancient Capital
我们团队的小伙伴Kylin,文采斐然,其所学专业为城市与区域规划,近期我们将陆续发布几篇她所写故都洛阳的文章,这里面既有史实的展现、城市规划专业的思考,更有对于历史与人文的深切关注。欢迎大家跟随她的笔触,进入13朝古都之地——洛阳。
❶
PART I 开篇: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黄河在流过三门峡河口之后,形成了广袤的冲击平原,同时,在黄河中游,全长仅有450公里的洛河汇入了黄河。
在洛河和黄河的这片区域,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文化地理名词——河洛地区。这里是中国历史上中原王畿文化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的缩影。 ▼ 河洛地区图
▼ 早在距今30多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华夏先民们就已经开始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1998年在洛阳北窑遗址出土的石核、尖状器、刮削器等证实了这一点。出土文物现藏于洛阳博物馆新馆。
▼ 在距今1万年前后,河洛地区进入新石器时代,王湾遗址的发掘证实了龙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传承关系。2006年,王湾遗址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河图洛书”是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两幅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滥觞。传说伏羲氏时,有龙马从黄河出现,背负“河图”;有神龟从洛水出现,背负“洛书”。伏羲根据这种“图”“书”画成八卦,后来周文王又依据伏羲八卦研究成文王八卦和六十四卦。 2014年,河图洛书传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洛河北岸,古城以河为名,便是洛阳。此地自古便是“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在古代雄踞于中原,《史记·周本纪》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三个朝代,夏、商、周,先后在洛阳地区建都,让这里从四千年前起,就开启了王者之地的历史。
其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相继在此建都营城,左思《三都赋》有书“崤函有帝皇之宅,河洛为王者之里”。
至今,在偃师到涧河两岸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还留存着五座大型都城遗址: 二里头夏都遗址 偃师商城遗址 周王城遗址 汉魏故城遗址 隋唐洛阳城遗址
“五都贯洛”,每一处都城遗址在见证历史风云变幻的同时,也诉说着中国古代都城营造的文化。
▼ “五都贯洛”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古都洛阳-hans.svg)
▼ 洛阳史前时期遗址分布图
▼ 汉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并将其延伸到古罗马。东汉之后,魏晋及隋唐时期,洛阳都是东西方丝绸之路贸易的起点。 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我不止一次的说,丝绸之路应以洛阳为起点。这是个不刊之论。”
▼ 历代建都洛阳年表
❷ PART II 夏都斟鄩(zhēn xún)
没有实物,便无法证明中华文明史5000年之论。1959年夏天,在河洛平原的旷野中,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带队进行夏墟遗址调查,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对夏文化和中华文明之源探索的序幕。
▼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偃师市二里头村,主要兴盛时期为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前16世纪的夏文化时期,是自太康到夏桀时期夏都斟鄩的所在。
遗址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最宽约1900米,其包含的文化遗存上至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下至东周、东汉。考古发掘所发现的宫殿遗址、铜作坊遗址、中型墓葬遗址,以及青铜礼器、玉器、漆器等,都显示了二里头遗址不同于当时一般聚落的都邑文化的重要内涵,确立了其作为中国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都城的重要地位。
▼ 二里头遗址1号宫殿平面图
(图片来源:https://zh.wikipedia.org/wiki/二里头遗址)
▼ 1号宫殿复原图
(图片来源:http://www.catincup.com/hotnews?fr=articletag&kw=二里头遗址)
斟鄩中心区分布着宫城和其他大型宫殿建筑群,外围有主干道网连接交通,并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区:
(1)贵族聚居在宫城外围; (2)绿松石及铸铜作坊等手工业活动区域位于宫殿区以南,并以夯土墙围之; (3)祭祀区则位于宫殿区北部,集中分布着与宗教祭祀有关的建筑和陵墓。
▼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贵族墓葬
斟鄩主干道网由四条大道垂直相交,略呈“井”字形,这种方正规矩的道路布局,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城市道路网。
拱卫在宫城四周的各功能区,以及格局明确的道路网等,使得二里头斟鄩遗址是迄今可以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布局开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制度的先河。
▼ 二里头遗址发现的绿松石龙形器,是目前所见形象最为生动、器型最大的龙形器作品,堪称中国第一龙。该龙及相关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但需注意的是,此时的斟鄩都城并没有围绕其一圈的都城防御设施,即城墙或城垣,仅仅在边缘地带分布着一些不相连接的沟状遗迹,应只具有区划的作用。 这也表明,城墙并非是纵贯中国古代都邑之始终的标志物和重要条件,或者至少说,中国古都的规划布局是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其发展具有阶段性的特质。
▼ 如今的二里头村口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
▼ 偃师商城宫城复原图 (图片来源: http://slide.city.finance.sina.com.cn/slide_13_849_501.html#p=2)
商都西亳与夏都斟鄩在都城规划布局上最大的不同在于:西亳出现了城垣及围垣建筑群。
西亳都城的城垣墙体如今残宽16-18米,基部宽18-19米,城墙上已发现6座城门,门道宽度2-3米,两侧皆有木骨夯土墙,门道上方应有建筑。城垣宽厚且设计出多处拐折,城门狭小,体现了该时期城垣作为守备防御的色彩。
此外,西亳还拥有中国最早的城市水利设施(完善的供水和排水体系)和帝王池苑。宫城居于都城中心,整座城市大城(郭城)套小城(皇城)的整体格局,是宫城居于全城中轴线上的最早实例。
同时,西亳都城的规划开始强调保护的功能,筑城以保君,造郭以守民,宫城作为都城核心空间的地位就是从这里开始进一步稳定和日趋神圣化。
▼ 偃师商城小城北墙遗址
❹ PARTⅣ 东周洛邑
公元前770年,周王朝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王城遗址位于今天洛阳的王城公园一带,平面略为正方形,城市周长约15公里。
在这里,东周王朝经历了东周和战国时期,一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座王城的使命才宣告结束。
2013年,东周王城遗址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东周王城实测图 (图片来源:http://www.ilishi.com/lishimiwen/20160330/17188_5.html)
作为东周都城的洛邑,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第一个成熟作品,其营建遵循了《周礼·考工记》的建都原则精髓,充分体现了周“以礼治国”的特点。
根据《周礼·冬官考工记》的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 《周礼·考工记》中关于都城营造的示意图 (图片来源:http://m.sdmy168.com/index/5ZGo56S8wrfogIPlt6XorrA%3D.html) 洛邑的城郭四面各有三门,共十二门; 城门有三条道,道宽十二步,规定男子走左边,女子走右边,车辆走中间; 城内有经纬道各九条,王城筑在中央大道上; 王宫前面建有殿庭,后面建有商贸市场; 王宫的右侧建有神坛社稷,左侧建有宗庙祖堂,城南三十里建有明堂——这是我国古代典型的“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建筑布局。
故梁思成先生所著《中国建筑史》认为:“都城之规制,以周之东都最为完备。”
城市的规划布局不仅是统治者政治意识的体现,也是城市经济发展在物质空间上的集聚。洛邑都城内,分布广大且种类齐全的手工作坊区,远超过商都西亳,表明了当时城市经济的发达。张仪曾有言:“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这正是当时洛邑地区经济贸易地位在东周时期的写照。
▼ 东周王城部分遗址状况
只是在岁月的更迭中,昔日东周洛邑的风貌已然消逝,1955年在其遗址之上,建立起了王城公园, 这也是全国第一座遗址公园。去公园中走上一遭,已完全无法寻觅到东周都城当时的风采,再往北眺望,也见不到“北邙山上柏森森”的景象。
你我面对的仿佛是一片空白的国都历史:没有经涂九轨的车马大道,没有雕梁画栋的宫殿亭阁,也没有浑厚坚实的城墙堡垒,后代城市建设的新纱一层一层覆盖了故都落尘的旧梦,让这座古老的都城在历史洪流中显得微如尘土。
▼ 建立在东周王城遗址上的洛阳王城公园
❺ PARTⅤ 北魏洛阳
公元471年,来自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魏孝文帝拓跋宏,为进一步与中原地区以汉族为主的各民族迅速融合,以保持其对黄河南北广大领域的统治,决定自平城(山西大同)南迁至汉文化的中心地区——洛阳。
此次迁都,孝文帝带给洛阳的是一份空前绝后的都城规划,使得北魏洛阳成为中国封建中期城市设计的无比杰作,其形制布局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 魏孝文帝迁都汉化图
规 模
北魏洛阳城拥有中古社会最大的城市规模——
整座城市分为宫城、内城和外郭城三重城圈,面积100平方公里 ,是西汉长安城的2.6倍、隋唐长安城的1.5倍,比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大9倍。
城内共有东西、南北向八条街道,13座城门。
城市南至洛水,北抵邙山,东西方向的扩张无自然地理的限制,由此大致形成了北魏洛阳城南北窄、东西宽的平面形制。
▼ 北魏洛阳城宫城及内城平面图
但是,在这巨大的外郭城城墙范围内,是否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区域?
答案并不是,洛阳城市面积大则大,但它异乎寻常的城市规模并没有被相应的城市功能所填满。在内城之外,外郭城之内,大都是大片的空地、农田甚至荒野,其间点缀着大大小小的山丘。
在北魏洛阳城,或许发生着一幕幕如今在城乡结合部才能见到的景象——一个农民住在城里:清晨,坊门打开,他扛着锄头出去种地(这样的田地就在城里),傍晚,宵禁的时间到了,他又扛着锄头回到了里坊自己的住所。于是,这位居住在“城市”中的农民在“城市”中完成了自己的农业生产。
▼ 北魏洛阳城五号宫殿考古遗址
这些冷寂荒凉的“城市区域”是无法生产出高效率的人类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就如同如今在大都市疯狂蔓延之下,那些被匆忙吞并到城市区域中的农村,缺少相应的基础配套设施和管理服务体制。
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出现的景象,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北魏洛阳城就已经上演,从中国自古至今对同样风景的迷狂,不难找出其中的历史教训。
▼ 北魏洛阳城遗址航拍图
里 坊
在北魏洛阳城,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第一次把居民居住区“里”,进行整体有计划的布局和建设,并规定了统一的规格,这改变了两汉以来宫殿区占据都城主要空间的传统,对北齐、隋唐的都城规划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 北魏洛阳城宫城、内城及外郭城平面图
北魏洛阳城的里坊环绕着宫城进行布局,呈现棋盘状。城北因为靠近邙山,里坊主要分布在郭城的东、西、南三面。《洛阳伽蓝记》卷五云:“京师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庙社宫室府曹以外……合有二百二十里……方三百步为一里,里开四门。”
北魏洛阳城的220个里坊,其基本形制为一里见方,设有坊墙,内设十字街,四面开门,设门吏,每日定时启闭里门,具有军事管制性质。
▼ 里坊内部结构图
现在看来,北魏洛阳的里坊制度,更多地是为了约束坊民,而不是为了界定和促进城市居民内部的交流。统治者们实行垂直管理,而非横向联系。多数洛阳“城民”共享的里坊,和现代城市学中的社区(community)二字相差甚远,里坊并不能赋予他们居住于此的属于“市民”权力。
在没有被文明和自由浸润的坊墙里的世界,就算再繁荣,实质上仍然是一个大菜市场,一大群人被禁锢在一道矮墙所限定的空间中。王小波在《寻找无双》中揶揄道:“坊墙其实和城墙很像,就是矮一点,窄一点,没有城楼,其他方面都是差不多的。最主要的是墙上都可以站人。”
▼ 内城北城墙 文 明
限定“文明”和“自由”之用的里坊,却无损北魏洛阳所创造的璀璨夺目的文化艺术。感情真挚直接的北朝民歌,风格多变的石窟雕塑,高大宏伟的木构建筑,都是从洛阳这一座封建城市中生长出来的文明的喜悦。
▼ 洛阳龙门石窟宾阳洞,开凿于北魏宣武帝时期
走出充满着人造物气息的城郭,洛阳郊外或许才是那个“天下之美尽在于斯,千秋万岁”的地方:“四门外,树以青槐,亘以绿水。诵室禅堂,周流重叠,花林芳草,遍满阶墀……伽蓝之内,花果蔚茂,芳草蔓合,嘉木被庭。”
城中与黎庶生涯交织的生活可能是洛阳这座都城的主体,但是在这些世俗生活间杂着的青山绿水和蓬勃生长的自然生命,则让被里坊所限制着的洛阳获得了它属于“人”的意义和美感。
▼ 伊水两岸 城 毁
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帝,并迁都邺城。迁都时,高欢将洛阳城内的40万户居民也迁到邺城,并大拆洛阳宫殿,这座仅营造60余年的北魏都城逐渐成为一片废墟。
如今,面对着北魏洛阳故城的断壁残垣,你我只能凭借着想象去勾勒那个一千多年前的庞大帝京。
▼ 汉魏洛阳古城城墙遗址
❻ PARTⅥ 隋唐洛阳
隋炀帝即位后,改洛阳为东都,因汉魏洛阳故城荒颓不堪,故在汉魏洛阳城和东周洛阳城中间一块长约15公里的土地,营建新都。
在营建东都同时,隋开凿大运河,使得建成后的洛阳成为水运中心,交通更加便利。
▼ 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国大运河,直到如今仍在发挥重大作用。
唐初曾废东都之名,高宗显庆二年(657)恢复东都。武则天临朝听政,于光宅元年(684)改称神都,后又改东都。
隋唐洛阳城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郭城内由垂直交叉的道路划分成若干方形或长方形里坊,北通皇城正门的定鼎门大街宽121米,为全城最宽的街道,定鼎门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沿用时间最长的中国古代都城城门。
▼ 隋唐洛阳城示意图 ▼ 定鼎门及大遗址保护
安史之乱中,安禄山、史思明等先后在洛阳称帝,战乱中,宫室焚烧,洛阳遭破坏,《旧唐书·郭子仪传》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
五代时梁、唐、晋以洛阳为都,沿用此城。
北宋末年金兵南下,洛阳城毁于战乱。
司马光慨然写下《过洛阳故城》一诗,其中两句“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写尽故都洛阳历史沧桑。
……
夏朝、商朝、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朝、唐朝、武周、后梁、后唐、后晋,13个王朝曾在洛阳建都。
不过从周武王灭商后营建的洛邑开始,洛阳就仿佛堕入了一个个周而复始的怪圈。无论城址迁移,还是改头换面,只要洛阳还是作为都城存在着,就终究难逃大起大落的命运。
也许因为造就中国城市的原料,是容易朽坏的木构物,这意味着相比西方石构物更加短促的生命。
以洛阳为代表的中国古都,始终是属于“时间”的艺术,城市的历史被写在风化脱落的城墙夯土中,曾经生活于此的人们,他们的存在被记录在保留至今的建筑和街道中。
▼ 从内城东北城墙遗址的剖面夯土,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叠加,见证着朝代的更替与变幻。
不过当城市和时间联系在一起,所产生的并非仅有“毁灭”和“破坏”,还有“沉淀”:有关意义和文明的叠加。相对于物质建成环境的减损,不管风吹雨打,城市空间的“意义”总是在不断的叠加,其中蕴藏的文化和历史意义绝非仅是可见的物质建筑或考古文物。
自夏商周以来,千百年间沉积的文化,城市营造、建筑、乡音、饮食,又或是居住习惯等等,都以一种无形而又自然的方式在洛阳延续了下来。当时建设的道路、建筑、河道等都早已湮灭在历史的尘沙之中,但都城规划中所包含的道路划分、筑城守君、造城保民、左祖右社等营城文化,却继续脉延在中国后世的城市规划中,直至今天。 ▼ 故都洛阳的百代时光如白驹过隙,或许更重要的还不是文明的遗存,也不是天道无常,而是汹涌而过的历史洪流中,闪现的人性本身,那些属于普通人的生命瞬间。
参考资料: 许宏.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M].北京:三联书店,2016. 许宏.最早的中国[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唐克扬.洛阳,在最后的时光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巫鸿.中国古代艺术与建筑中的纪念碑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 杨衒之著,杨勇校笺.洛阳伽蓝记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李允鉌.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 徐旭生.1959年夏豫西调查“夏墟”的初步报告[J],考古,1959(11):592-600. 许宏,陈国梁,赵海涛.二里头遗址聚落形态的初步考察[J],考古,2004(11):23-31. 王学荣.偃师商城布局的探索和思考[J],考古,1999(2):24-34. 徐昭峰.试论东周王城的城郭布局及其演变[J],考古,2011(5):67-77. 刘铭纬,赖光邦.坊市革命以前封闭型里坊、市制与城市特质[J],建筑与城乡研究学报,2010(15):41-69. 王铎.北魏洛阳规划及其城史地位[J],华中建筑,1992(2):47-56. 赵启汉.北魏时期洛阳城的建设[J],史学月刊,1988(4):25-28.
(审读:丛绿 编辑:周雨珏)
微信名: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 微信ID:SJTU-IRCAHC 上海交大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国际研究中心,一支联合国内外多学科方向、较早从事建筑遗产保护的产学研团队,研究方向与实践领域包括: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安全监测、病症勘察、修复技术、传统建筑再创作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