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春,叫颐和园的春2016-04-21
山桃凋零,垂柳当道。颐和园的古柳是其他公园少见的。 摄影:空错 配文(节选):沈从文 框哥说:“春的姿态就是一阵风,吹醒了万物后又匆匆离去。框哥周末去了趟颐和园,读了读沈从文先生的《春游颐和园》,煞是一番滋味涌上心头,来和框哥领略一下颐和园的春吧,或许只有这里的春能够美出一种时间沉淀的韵味。”(文章来自微信号:NationalGeographicCN) 风头鸊鷉正在筑爱巢。 北京建都有了八百多年历史。劳动人民用他们的勤劳和智慧,在北京城郊建造了许多规模宏大建筑美丽的宫殿、庙宇和花园,留给我们后一代。花园建筑规模大,花木池塘富于艺术巧思,设备精美在世界上也特别著名的,是十七十八世纪康熙乾隆时在西郊建筑的“圆明园”。这个著名花园,是在百十多年前就被帝国主义者野蛮军队把园里面上千栋房子中各种重要珍贵文物及一切陈设大肆抢劫后,有意放一把火烧掉了的。花园建筑时间比较晚的,是西郊的颐和园。部分建筑乾隆时虽然已具规模,主要建筑群却在八十年前光绪时才完成。修建这座大园子的经济来源,是借口恢复国防海军从人民刮来的几千万两银子,花园作成后,却只算是帝王一家人私有。
直到北京解放,这座大花园才真正成为人民的公共财产。
佛香阁 颐和吴老说:颐和园围墙大修,抹去了珍贵的历史信息。新围墙色彩鲜艳,但除此之外,空洞无物。 颐和园的游人数字是个证明:一九四九年全年二十六万六千八百多人次,一九五五年达到一百七十八万七千多人次。二十年前游颐和园的人,常常觉得园里太大太空阔。其实只是能够玩的人太少,所以到处总是显得空空的。许多地方长满了荒草,许多建筑也摇摇欲坠,游人不敢走近去。现在一般印象总觉得园子不太大。颐和园那条长廊,虽然已经长约三里,现在每逢星期天游人就挤得满满的,即再加宽加长一倍两倍,也还是不够用。
摄影:孙海燕 流水和植物穿着不同的绿衣服。都是绿色,但它们为什么不一样,因为组成它们的原子不一样,原子不同,发射的光则不同。 我们似可把颐和园分成五个大单位去游览。 第一是进门以后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除中部大殿外,计包括北边的大戏楼和西边的乐寿堂,以及西边前面一点的玉澜堂。玉澜堂相传是光绪被慈禧太后囚禁的地方,院子和其他建筑隔绝自成一个小单位。参观大戏台,得往回路向东走。这个戏台和中国近代戏曲发展史有些联系,中国京戏最出色的演员谭鑫培、杨小楼,都到这台上演过戏。戏台上下分三层,还有个宽阔整洁的后台和地下室,准备了各种机关布景。戏台面积比看戏的殿堂大许多,原因是这些戏主要是演给专制帝王和少数皇亲贵族官僚看的。演员百余人在台上活动,看戏的可能只三五十人。社会在发展中,六十年过去了,帝王独夫和这些名艺人十九都已死去。由大戏楼向西可到乐寿堂。这是六十年前慈禧做生日大排寿筵的地方。乐寿堂庭院宽敞,建筑虽不特别高大,却显得气魄大方。本院和西边一小院,春天时玉兰和海棠都开得格外茂盛。
春天来到这里,不要忘记看望这些动了真感情的小鸊鷉们。他们的爱是认真的,奔放的,旁若无人的。 春光下的蛛丝 第二部分是长廊全部和以排云殿、佛香阁为主体、围绕左右的建筑群。这是目下全个园子建筑最引人注意部分,也是全园的精华。有很多建筑小单位,或是一个四合院,或是一组列房子,内部布置得都十分讲究。花木围廊,各具巧思。 春光下的爬山虎
从西堤南端往北走,发现还是这一处景观最宜人。一个景观如果感觉不够美,那一定是没有找到合适的角度,角度意味着选择和组合,意味着你眼里保留什么,删掉什么。要找到美,必须要把自己的眼睛放到空间里的某一个位置,并等待合适的光线,进入你的瞳孔。 但是从整体或部分说来,这个建筑群有些只是为配风景而作的,有些宜近看,有些只合远观。想总括全部得到一个整体印象,得租一只小游船,把船直向湖中心划去,再回过头来,看看这个建筑群,才会明白全部设计的用心处。因为排云殿后面隙地不多,山势太陡,许多建筑不免挤得紧一点。如东边的转轮藏,西边的另一个小建筑群,都有点展布不开。正背后的佛香阁,地势更加迫促。虽亏得聪明的建筑工人,出主意把上佛香阁的路分作两边,作之字形盘旋而上,地势还是过于迫促,石阶过于陡峭。更向西一点的“画中游”部分建筑,也由于地面窄狭,作得格外玲珑小巧。
摄影:赵海东 春光下的荷塘 第三部分就是湖中心那个孤岛上的建筑群,龙王庙是主体。连接龙王庙和东墙柳阴路全靠那条十七孔白石虹桥,长年卧在万顷碧波中,背景是一片北京特有的蓝得透亮的天空,真不愧叫作人造的虹。这条白石桥无论是远看,近看,或把船摇到下边仰起头来看,或站在桥上向左右四方看,都令人觉得满意。桥东有个大亭子,未油漆前可看出木材特别讲究,可能还是两百年前从南海运来的。岸边有一只铜牛,卧在一个白石座上,从从容容望着湖景,望着远处西山,是两百年前铸铜工人的创作。 春光下的二月蓝 第四部分是后山一带,建筑废址并不少,保存完整的房子却不多。很显明是经过历史事变的痕迹没有修复过来。由后湖桥边的苏州街遗址,到上山的一系列殿基,直到半山上的两座残塔,这部分建筑也是在圆明园被焚的同时焚毁的。目下重要的是有好几条曲折小山路,清静幽僻,最宜散步。还有好几条形式不同的白石桥和新近修理的赤栏木板桥,湖水曲折地从桥下通过,划船时极有意思。 昨天下午去了颐和园,西堤桃花怒放。人在宇宙间其实是蛮孤独的,因为他们的朋友,除了身边的人,就是动物和植物。冬天,生活在北方的人会深有体会,因为植物朋友们都冬眠了。春天一来,突然发现,朋友们都苏醒了,世界又热闹起来了。 第五部分是东路以谐趣园做中心的建筑群,靠西上山有景福阁,靠北紧邻是霁清轩。这一组建筑群和前山后山大不相同,特征是树木比较多,地方比较僻静。建筑群包括有北方的明敞(如景福阁)和南方的幽趣(如霁清轩)两种长处。
西山晴雪 水光潋滟 谐趣园主要部分是一个荷花池子,绕着池子有一组长廊和建筑。谐趣园占地面积不大,房子也因此稍嫌拥挤,但是那个荷花池子,夏天荷花盛开时,真是又香又好看。欢喜雀鸟的,这里四围树林子里经常有极好听的黄鸟歌声。啄木鸟声音也数这个地区最多。夏六七月天雨后放晴时,树林间的鸟雀欢呼飞鸣,更是一种活泼生机。地方背风向阳处,长年有竹子生长。由后湖引来的一股活水,到此下坠五公尺,因此作成小小瀑布,夏天水发时,水声哗哗,对于久住北方平地的人,看到这些事物引起的情感,很显然都是新的。霁清轩地位已接近园中后围墙,建筑构造极其别致,小院落主要部分是一 座四面明窗当风的轩,一株盘旋而上的老松树,一个孤立的亭子,以及横贯院中的一道小小溪流。 为什么要在堤边种植桃树?我想到的一个理由是,有人希望自己躺着或坐在树下,抬头可赞花,低头可叹水。不过,要有一抬头、一低头的动作切换。肉眼达不到相机的广度。 你势单力薄,显然无法对抗西堤的粉色风暴。但是,你才是春的使者,你也是主角,并且有一头瀑布似的长发。 读过《红楼梦》的人,如偶然到了这个地方,会联想起当年书中那个女尼妙玉的住处。还有史湘云醉眠芍药茵的故事,也可能会在霁清轩大门前边一点发生。这个建筑照全部结构说来,是比《红楼梦》创作时代略早一点。有人到过谐趣园许多次,还不知道面前霁清轩的位置,可知这个建筑的布置成功处。由谐趣园宫门直向上山路走,不多远还有个乐农轩,虽只是平房一列,房子前花木却长得极好。杏花以外丁香、海棠、梨花都很好。景福阁位置在半山上,这座重屋曲折“亞”字形的大建筑,四 面窗子透亮,绕屋平台廊子都极朗敞。 老掉牙的取景,但每次去都喜欢拍这个玉泉塔,也许是向往塔后散发的人类智慧中的审美,如此纯粹、简洁并屹立多年。 颐和园最高处建筑物,是山顶上那座全部用彩琉璃砖瓦拼凑作成的无梁殿。这个建筑无论从工程上和装饰美术上说来,都是一个伟大的创作。是二百年前的建筑工人和烧琉璃窑工人共同努力为我们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在建筑规模上,它并不比北海那一座琉璃殿壮丽,但从建筑兼雕塑整体性的成就说来,无疑和北京其他同类创作,如北海及故宫九龙壁、香山琉璃塔等等,都值得格外重视。上山的道路很多:欢喜热闹不怕累,可从排云殿后抱月廊上去,再从那几百磴“之”字形石台阶爬到佛香阁,歇歇气,欣赏一下昆明湖远近全景,再从后翻上那个众香界琉璃牌楼,就到达了。欢喜冒险好奇的,又不妨从后山上去。这一路得经过几层废殿基,再钻几个小山洞。行动过于活泼的游客,上到山洞边时,头上脚下都得当心一些,免得偶然摔倒。另外东西两侧还有两条比较平缓的山路可走,上了点年纪的人不妨从东路上去。就是从景福阁向上走去。半道山脊两旁多空旷,特别适宜于远眺,南边是湖上景致,北边园外却是村落自然景色,很动人。 生如春华之灿,死如秋叶之炫。这就是颐和园,就像一个人,最令人感动的时候,除了他的生,就是他的死,其他时候,大家似乎都一样。要是没有这塔,没有这山,颐和园将失色多少啊。 比较合式的是绕湖心龙王庙,就穿十七孔桥回来。那座桥远看只觉得美丽,近看才会明白结构壮丽,工程扎实,让我们加深一层认识了古代造桥工人的聪明和伟大。船向回划可饱看颐和园万寿山正面全部风景,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看去,才会发现绕前山那道长廊,和长廊外临水那道白石栏杆,不仅发生单纯装饰效果,且象腰带一样把前山建筑群总在一 起,从水上托出,设计实在够聪明巧妙。欢喜从空旷湖面转入幽静环境的游人,不妨把船向后湖划去。后湖水面窄而曲折,林木幽深,水中大鱼百十成群,对小船来去既成习惯,因此也不大存戒心。后湖秋天在一个极短时期中,水面常常忽然冒出一种颜色金黄的小花,一朵朵从水面探头出来约两寸来高,花不过一寸大小,可是远远的就可让我们发现。至近身时我们才会发现柔弱花朵上还常常歇有一种细腰窄翅黑蜻蜓,飞飞又停停,彼此之间似相识又似陌生。又象是新认识的好朋友,默默地又亲切地贴近时,还象有些腼腆害羞。一 切情形和安徒生童话中的描写差不多,可是还更美丽一些。这些小小金丝莲,一年秋季只开花三四天,小蜻蜓从湖旁丛草间孵化,生命也极短暂。我们缺少安徒生的诗的童心,因此也难更深一层去想象体会它们短暂生命相互依存的悦乐处。 花自飘零 十七孔桥 颐和园还有一个地区,也可以作为一个游览单位计算,就是后山沿围墙那条土埂子。这地方虽近在游人眼前,可是最容易忽略过去。这条路是从谐趣园再向北走,到后湖尽头几株大白杨树面前时,不回头,不转弯,再向西一直从一条小土路走上小土山。那是一条能够满足游人好奇心的小路,一 路走去可从荆槐杂树林子枝叶罅隙间清清楚楚看到后山后湖全景。小土埂上还种得好些有了相当年月的马尾松,松根凸起处,间或会有一两个年青艺术家在那里作画。地方特别清静,不会有人来搅扰他的工作。更重要还是从这里望出去,景物凑紧集中,如同一个一个镜框样子。若是一个有才能的年青画家,他不仅会把树石间色彩鲜明的红领巾,同水上游人种种活动,收入画稿,同时还能够把他们表示新生生命的笑语和歌声同样写入画中。其实这些画家在那里,本身也很象一幅画,可惜再找不出画他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