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于阗国诞生于西汉时期,为尉迟氏所建立。尉迟氏是北方鲜卑族的姓氏之一,以部落名为姓,所以,该部落的人通称为尉迟氏。尉迟氏建立于阗国后,于阗便是西域南道中国势最强的国家之一,因位居丝路贸易的重要据点而繁荣一时。可是,史书上有关于阗的记载少之又少,前文也已说过于阗王杀死北匈奴使者向班超示好的故事,我们在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在这里将主要讲于阗国在唐朝以后的历史。说到这里,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李圣天。 据史料记载,李圣天是五代、宋初时期的于阗国王,他统治于阗的时间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那么,李圣天既然是于阗国王,他怎么会姓李呢,难道于阗国有姓李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于阗位于今天的新疆西部边陲,古代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连汉语都不会说,当然就没有姓李的了。
据说,李圣天并不是于阗国王的真名,他的名字叫尉迟僧乌波。那么,尉迟僧乌波为什么要改名呢?这需要从当时的历史说起。在李圣天当上于阗国王之前,中原和西域大部分地区都在唐朝的直接或间接统治之下,唐朝的威名可以说威慑整个亚欧大陆,更别说于阗这样的西域小国了。李圣天当上于阗国王后,为了表达对唐朝的敬畏之情,于是从唐代皇帝的李姓,并且取名叫李圣天。事实上,当时的中原已经不是李家的天下,已经进入到五代时期,原因在于当时的通讯太不发达了。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可以知道,像于阗国王这样改李姓的还有吐谷浑、奚族、沙陀等部族首领,他们无一例外是因为仰慕大唐声威而改姓为李。
现在的问题是,李圣天是如何统治于阗达半个多世纪之久的。对于这个问题,学界普遍选择了回避,学者们仿佛认为,李圣天之所以能够当50多年的国王仿佛是应当的。我们持不同的观点。
通过查阅当时的地图我们可以知道,在于阗的北边,从西向东分别是大宛、疏勒、龟兹和楼兰,在它的南边,是一个叫羌的国家,羌国大抵相当于现在的西藏、宁夏和四川的部分地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藏区。由于羌处在青藏高原之上,而于阗和龟兹等西域国家一样地处草原,所以于阗面临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诸国。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下,于阗要想不被灭国,当然只有不断壮大实力,以抗击北方诸国的进攻。应该说,李圣天的治国方略决定了他能够在国王的位置上坐那么久。
为了抵御龟兹等国,李圣天并不是一味地发展武力,而是在诸多方面效仿唐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效仿唐朝的行政制度。史书上虽然没有直接记载李圣天是如何改革的,但从开元盛世的成功经验来看,李圣天一定是借鉴了唐玄宗时期的政治制度,制定严格的官吏考核和奖励制度,即使是皇亲犯法也与民同罪,并且还增加王室议事的透明度等等。
第二,效仿唐朝的经济制度。比如大力发展灌溉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料显示,在李圣天的统治时候,于阗的纺织工业非常兴盛,国家税收也非常充裕。 第三,注重外交,实行防守为主的国防策略。在李圣天的执政时期,史书上根本没有关于他主动挑起战争的记载。
李圣天休养生息的治国策略的所致的结果是,于阗国泰民安,生产发展,百姓生活富裕。但是,李圣天的这种韬光养晦策略极有可能导致和高昌国同样的命运,高昌正是因为一味地埋头谋发展,不敢打硬仗,所以才会被周边的那些小国家给欺负,并且就差一点没栽进灭国的火坑。所以说,李圣天之所以能够做50多年的国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这个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接着从史书中寻找答案。李圣天当上国王后,中原就已经处在五代后晋的统治时期。一心向往中原的李圣天派检校太尉马继荣等人,持红盐、郁金、牛尾、玉石等贡物,历尽艰险,于后晋天福三年抵达汴京(今开封),向晋朝表示归属中央之意。后晋高祖石敬瑭对于阗使者给予隆重礼遇,封马继荣为镇国大将军,并派供奉官张匡邺为鸿胪卿,与彰武节度判官高居诲出使于阗,册封“境控西陲,心驰北阙”的李圣天为大宝于阗国王。
李圣天此举所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他把于阗国纳入了中原政权的版图,另一方面,也使得西域诸国囿于中原政权的威风而不敢越于阗的雷池半步。不得不承认,对中原政权的无比忠诚才是李圣天安安稳稳地做了一辈子国王的最主要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