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东南亚古代岩画的宗教意象

摘要: 东南亚的宗教艺术发展过程和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东南亚社会的发展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交织着本土文化独立发展和外来文化广泛传播这两条历史脉络,这样的文化发展进程同样反映在东南亚宗教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宗教艺术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南亚原始宗教艺术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东南亚考古中发 ...

东南亚的宗教艺术发展过程和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历程、东南亚社会的发展历史有着紧密的联系。在东南亚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一直都交织着本土文化独立发展和外来文化广泛传播这两条历史脉络,这样的文化发展进程同样反映在东南亚宗教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宗教艺术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东南亚原始宗教艺术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东南亚考古中发现的各种遗址和遗迹。第二个阶段是各种外来宗教在东南亚传播的阶段,主要体现在外来宗教逐步确立社会影响,并与东南亚的传统宗教艺术相结合,形成相对统一而又独具特色的东南亚宗教艺术。

东南亚丰富的考古发现说明远古时代这个地区就存在原始人类活动,爪哇猿人(距今180 万年)、越南谅山的沈圈、沈海洞穴(Tham Khuyen Cave,Tham Hai Cave,距今约50 万年)、梭罗人(Soloman,距今约5 万年)、瓦贾克人(Wadjak,距今约1万—1.2万年)和菲律宾巴拉望的塔崩洞(Tabon Cave,距今约2.2万—2.4万年)等遗迹,是东南亚原始文化发展的源头。在原始人类遗迹的基础上,和平文化、北山文化、东山文化、班清文化代表了古代东南亚文化发展的历程,形成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完整发展序列。在长期的原始文化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地区形成了以万物有灵为代表的原始信仰。东南亚的万物有灵信仰可细化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两种表现形式。东南亚原始社会的民众就是以万物有灵作为世界观的出发点,建立东南亚的社会组织体系,创造东南亚独特的、宗教色彩深厚的艺术形式。在原始宗教艺术中形成的传统,特别是巨石文化和祖先崇拜,都对后来的宗教艺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1 世纪到15 世纪,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陆续传播到东南亚地区,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形成了不同宗教的传播中心。由于各种宗教进入东南亚的时间不同,这个时期,东南亚宗教艺术呈现出外来宗教艺术传播以及本土化进程同时进行的情形。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东南亚形成了多种宗教繁荣发展的局面,形成了多种宗教共存的传统,形成了外来宗教与传统宗教相互结合的趋势。从16 世纪初开始,随着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地区建立殖民统治,东南亚宗教艺术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伴随着殖民主义而产生的文化交流,对东南亚与世界其他地区的交流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东南亚宗教艺术的世俗化进展也在这个时期大大加快,宗教艺术的神圣性和世俗性在这个时期进行了充分的结合。宗教艺术不仅渗透到民众世俗生活的各个领域,而且从世俗生活中汲取艺术元素,根据世俗生活的需要发展了很多新的艺术表现形式。

东南亚的宗教艺术处于不断发展和不断变化的过程中,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不同时期之间的差异并不明显,也没有明确的事件作为标志,东南亚大量精湛的宗教艺术作品,都是长期积累的产物。东南亚宗教艺术的基础主要包括:农业文明、宗教信仰和民族性格。农业文明是东南亚宗教艺术的源头和基础。农业文明为宗教艺术的创作奠定了物质基础,早期东南亚农业社会衍生出的社会分工、仪式活动、风俗习惯都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农业文明的成果也为宗教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载体,早期东南亚的纱笼和筒裙、嚼槟榔、铜鼓、文身、锉牙等就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衍化出来的,带有宗教艺术特质的活动。东南亚早期宗教艺术之间的差异较小。当各种外来宗教传入东南亚以后,宗教艺术得以注入新的宗教思想和艺术灵感,东南亚的宗教艺术发展开始以宗教的教义为基础,在宗教思想的影响下创作各种宗教艺术作品,宗教艺术之间的差异逐渐显现出来。在整个宗教艺术的发展过程中,东南亚的民族性格,或者说是东南亚的传统文化,一直都深深地埋藏在宗教艺术创作的背后,在宗教艺术的本土化过程中,东南亚的民族性格就充分地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东南亚国家相继独立以后,民族主义的思潮席卷整个东南亚地区,宗教艺术也就充分体现出东南亚的民族性格。

东南亚古代宗教艺术

在原始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各种重大事件往往以宗教性的活动和仪式作为开端或结束,各种各样的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及巫术等宗教活动,是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的舞蹈、音乐、绘画、雕塑以及口头传统,都是原始宗教和原始信仰的表达形式。宗教仪式则常常直接表现为艺术形式(如求雨舞),而在原始人中普遍盛行的文身习俗,更是以艺术的形式来直接体现宗教的内容。艺术的各种形式分别具有或兼具事神、礼神、娱神、媚神、通神的功能,成为宗教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原始艺术创造的主要动机是宗教礼仪的需要,而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原始人求食和繁殖的需要,即物质生活资料和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需要。在原始时代,原始部落的人们给一切不可理解的现象都加上神灵的色彩,一切生产活动也都与原始崇拜仪式联系在一起,如狩猎前的巫术仪式,春播仪式,收获前的祭新谷仪式等。在那个神灵无所不在的时代,原始部族并不认为诗歌、舞蹈、音乐、绘画是生产活动与宗教崇拜活动之外的另一类活动,而认为它们就是生产与宗教崇拜活动的一个必要环节。

东南亚岩画体现的精神世界

岩画是原始人类涂绘或凿刻在岩石上的图画, 是最早记载原始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 被誉为刻在石头上的“史书”。人类祖先以石器和颜料作为工具,用粗犷、古朴、自然的方法来描绘、记录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内容和精神信仰,一名岩画爱好者这样解释他眼里的岩画:“如果你不懂它,它就是一块石头;懂它,它就会向你展开一个远古人类的生活世界。”在东南亚地区,岩绘岩画占大多数,岩刻相对较少。岩画分布的地区集中在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缅甸。东南亚的岩画,或者画在悬崖峭壁的凹处,或者画在岩石的缝隙中。在人的足迹难以达到的地方作画,显然不是为了审美目的,而是原始人巫术观念的集中体现。岩画的象征含义是在原始万物有灵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古代先民借助了岩画这个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愿望。东南亚的岩画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人物、动物、手印和几何图样等四种类型。

在泰国南部攀牙府(Phangnga)的“画山”、西部北碧府(Kanchanaburi)的“画洞”、东部的那空拍侬府(Nakonphanom)、加拉信府(Kalasin)、乌隆府(Udonthani)、黎府(Loei)、孔敬府(Khonkaen)、呵叻府(Nakonratchasima)和乌汶府(Ubonratchathani)等地都发现了大量的岩画。岩画内容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攀牙府“画山”以崖壁岩画著称,是用暗红色的颜料涂绘而成的,图形布满4 米长的崖壁,只是画面很模糊,有写实的和抽象的两种风格的作品(见图1)。北碧府“画洞”岩画是用多种红色调画成的。岩画内容有人物、大象、龟、爬虫和一些抽象的图形,以描绘人物和动物为主题(见图2)。泰国东部呵叻高原的崖壁画(见图3),有人物与动物组合的画面。有男人,也有女人,还有正在引弓射箭的人,动物有犬、鱼和象。

图1 泰国“画山”岩画

图2 泰国“画洞”的岩画——人群

图3 泰国呵叻高原岩画

有一幅岩画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一些人群,有引弓搭箭的猎人,其前有一翘尾的猎犬,犬前站着一列人,腰中有权杖(或武器),两臂扬起,做各种动作;下面是一 个呈回首状的人,手牵一牛,牵牛人之前,有一双臂折举的人。乌汶府孔尖县的岩画画面规模很大,其中有一幅岩画高达3米。画面上部有鱼及鱼笼、鱼篓等捕鱼工具,岩画的中、下部有动物、人物、捕鱼工具、手印和几何纹样,以及一些神秘的线条。绘画颜色绝大多数是红色的,还有少数黑色和黄色的。从画面组合的逻辑关系看,这些岩画的不同部分可能是不同时期完成的。乌隆府普高山的5个山洞有不少彩色岩画,其中有人物画和鱼体结构画,以及斧头、箭头和一些几何图形岩刻。此外,还有制造斧头的模型图样,这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学会磨制石斧或用模型铸造金属工具。在泰国西北部的班莱(Ban Rai)遗迹中发现了两幅古代岩画(见图4和图5),其中一幅画着人物、动物和其他具有象征意义的图形。人物图像都呈舞蹈状,并和动物图像一起围在一个圆形图像的周围。另一幅岩画较小,主体是一个持弓的人像。根据对遗迹中棺木的年代测定推定,这个遗址距今约1万年。在泰国的岩画中还有大量的手掌印,有大人的也有小孩的,呈红色或深褐色或黑色。泰国学者蓬猜·素吉在《湄公河畔班恭村岩壁画》(泰国《艺术与文化》1981 年9 月第11 期)一文认为,手印功用是多方面的,诸如美观、容易制作,或是作为身体一个部位的手印代替今天的签名报到等。

图4 泰国班莱岩画(一)

图5 泰国班莱岩画(二)

作者简介

吴杰伟,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非通用语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非通用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研究方向为菲律宾文学、东南亚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等。出版专著1部,译著1部,合著2部,教材1部,发表相关研究领域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艺术学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项,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部级社科研究项目1项。

本文选自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南亚宗教艺术研究》

吴杰伟 等著

书号:978-7-301-30019-0

定价:118.00元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