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开启丝绸之路的“东方哥伦布”

摘要: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4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6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扬帆启程。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张骞的西域之行,以13年的艰苦奋斗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西域之行,同时也使汉王朝的声威传 ...

张骞从长安出发的时候,整个世界东方与西方还相互隔绝,就在张骞到达中亚各国1400多年后,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的双脚,才踏上中国的土地;而西班牙探险家哥伦布开往东方的船队,在张骞出使西域1600多年之后,才从西班牙扬帆启程。

丝绸之路,一条由开拓者张骞走在最前面的万里通途,把古老中国和遥远的西方世界,连在了一起。

张骞的西域之行,以13年的艰苦奋斗为代价,使中原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西域之行,同时也使汉王朝的声威传播出去,传播到当时的西亚,一直传到欧洲。由张骞开始的这一中西的通道,后来一直发挥着重要的经济和文化的作用,被人们誉为“丝绸之路”。

——张岂之(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张骞西行

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月氏。但是,张骞一行一百多人,离开长安之后不久就集体“失联”,没有任何关于他们的消息,汉武帝联络月氏打击匈奴的设想落空了。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公元前126年,也就是“失联”了十三年后,张骞竟然回到了长安。一起回到长安的是他的副手、匈奴人甘父。去时一百多人,来时只剩下正副队长。更令人意外的是,张骞不但自己回来了,还带回了一位匈奴女子。这位匈奴女子,竟然是张骞的妻子。这倒真是天方夜谭。

在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连续打击之前,匈奴各部散布在整个北方草原。长安往西域的必经之路、后来被人们称为“丝绸之路”的祁连山南北、河西走廊,是匈奴活动的重要地区。尽管张骞一行警惕警惕再警惕、小心小心再小心,还是被活动在这一带的匈奴发现,一百多人全被俘,被送到匈奴单于的所在地。

匈奴人是英雄,也喜欢英雄。当时匈奴在位的是军臣单于,一见被俘虏的汉朝使臣张骞,“为人强力”,身体健壮,可能还擅长骑射,一下就喜欢上了。后来又发现,张骞不但有力气有胆量,而且“宽大信人”,有气度、讲信誉。

那个时候,匈奴人投降汉朝、汉朝人投降匈奴,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张骞的助手甘父就是匈奴人,随行的一百多人中,匈奴人应该不在少数。他们都在为汉朝服务。军臣单于也想让张骞归顺匈奴、为匈奴做事,做思想工作:“月氏在吾北,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汉书·张骞传》)你要去月氏,可能吗?汉朝和月氏之间隔着匈奴,我怎么可能让你们过去呢?比如,我匈奴派一个使团,要通过你汉朝到南越去,汉朝会让我的使团过去吗?别说,这位军臣单于还很有幽默感。

为了挽留张骞,军臣单于给张骞物色了一位匈奴女子为妻。谁说只有汉朝与匈奴和亲?匈奴也同样通过婚姻感化汉人。不仅仅是张骞,后来投降匈奴的汉朝著名将领,如李陵、李广利等,匈奴单于都把自己的姐妹赐给他们为妻。

张骞不但接纳了这位纯朴的匈奴姑娘,还和她生了儿子。由此也可以出。当时汉人和匈奴的关系,并非像后世描绘的那样你死我活。

但是,张骞虽然身在匈奴,心仍在汉朝,代表汉朝使者身份的符节永远和张骞在一起,匈奴人竟然也不制止或者为难。我们甚至可以这样理解:张骞的这个举动,更令匈奴人佩服。所谓的“符节”实为一段小竹竿,上有牦牛的尾毛,因为竹竿上有节,所以称“符节”,又叫“节杖”。后来人们赞扬不畏强暴、品质高尚的人有“气节”,“气节”二字即由此而来。

由于匈奴监管严密,张骞和他的部属羁留了整整十年。后来,监管逐渐宽松,张骞带着部属逃了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向东南逃回汉朝,而是向西北继续寻找月氏。但月氏这些年到底在哪里?他们不知道,只知道向西、向北,只要大方向对头,月氏不可能找不到。这就是信念,这就是忠于使命。

张骞一行先是来到了现在中国新疆北疆的吐鲁番一带,当时叫“车师”;然后到库车一带,当时叫“龟兹”;再到新疆南疆的喀什一带,当时叫“疏勒”;然后再翻过葱岭,也就是帕米尔高原,来到现在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交界的费尔干纳盆地,当时叫“大宛”。这些地方那时都是“国家”,都有自己的国王。张骞来到的这个“大宛”,当时在中国并不著名,但后来著名了。为什么著名?因为这里盛产被称为“汗血宝马”的“大宛马”。

听说张骞一行来自汉朝,大宛国王很高兴,《史记·大宛传》有一段很好玩的记载:

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曰:“若欲何之?”骞日:“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导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大宛国王早就知道在东方有个汉朝,十分富有,只是没有沟通的渠道。张骞从天而降,令大宛国王十分欣喜。张骞应该是谈判的高手,说我们从匈奴逃出来,囊中羞涩。如果大王能够派人送我们到月氏,返回汉朝之后,还怕汉朝皇帝不重重谢您吗?这就叫作“双赢”。虽然有诱人以利之嫌,但张骞后来兑现了自己的承诺。

张骞出使西域图

国际眼光

大宛国王动心了,派出向导,领着张骞寻找月氏。他们先是向西、向北,到了“康居”,也就是现在与中国新疆毗邻的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伊犁河下游、巴尔喀什湖以西地区。但月氏并不在这里。是不是向导领错路了?当然是,但也不全是。康居人和月氏人是同一个种族,体貌、语言都十分接近,所以大宛的向导把张骞领来了。但张骞并没有白来,因为康居人还真知道月氏人的下落。

原来,为了躲避匈奴的打击,月氏人一路西行,确实迁徙到了巴尔喀什湖一带,但在这里被一个叫“乌孙”的民族打败了,于是辗转南下,到了妫(gui)水也就是阿姆河流域,在大宛国的西南而不是西北(具体地说,是现在阿富汗北部和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相邻一带)。这个时候,该轮着月氏欺负别人了。他们打败了当地一个叫“大夏”的国家,从此就在阿姆河流域居住下来,取国名为“大月氏”。这里气候温暖、雨水充足,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社会安定,是真正的西方乐土:“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不管张骞如何做工作,月氏人早已淡忘过去的恩怨,乐不思蜀了。

月氏虽然不愿与匈奴为敌,却愿与汉朝为友,当然,不是军事同盟的战友,而是经济文化交往的朋友。所以,张骞得以在月氏及周边地区察访风俗民情,他们理解月氏人,到哪里不是过日子呢?有如此美好的生存空间,还有必要回去寻找过去的怨恨吗?

又是一年过去了,张骞一行离开月氏回国。为了躲避匈奴,他们取道南路也就是昆仑山北麓,途经现在新疆南疆的莎车、于阗(tian)、鄯(shan)善,进入羌族居住区,但还是没有绕开匈奴,再次被俘虏。匈奴人同样没有为难他们,只是不让回汉朝而已。不久,军臣单于去世,匈奴陷于内乱,张骞再次出逃。二次逃出最大的成果是带上了自己的妻子。但随行人员,除了副手甘父,全部失散。

汉武帝具有伟大的胸怀。尽管张骞没有完成联络月氏(zhi)、结成军事同盟的使命,仍然受到了嘉奖,被封为太中大夫,进入中级官员的序列,助手甘父被封为“奉使君”。

汉武帝有心栽花花未开,张骞无心插柳却产生了重大影响。张骞插了什么柳呢?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向汉武帝述说在西域的所见所闻的:

巨在大夏时,见邛(qiong)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国。身毒国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与大夏同,而卑湿署热。其民乘象以战,其国临大水焉。”(《汉书·张骞传》)

“身毒国”就是现在的巴基斯坦和印度。当然,所谓的“身毒”也就是一个概念,那个时候的印度、巴基斯坦,并没有形成像中国秦汉那样的大帝国,而是小国林立。张骞继续向汉武帝陈述:根据臣的估算,大夏在我汉朝西南大约一万二千里,而身毒在大夏的东南几千里,这样,应该距离蜀中不是太远。现在出使大夏、月氏、大宛有南北两条路,南路经过羌人居住区,羌人不高兴。北路经过匈奴控制地,更是凶险。如果改向西南,从蜀中通过身毒到大夏,既安全,又快捷。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打击匈奴的军事盟友没有找到,张骞却向汉武帝,也向中原民众讲述了一个闻所未闻的故事。

第一,原来万里之外的世界是那么精彩,不只有月氏,还有大宛、大夏,有身毒,还有安息(今伊朗一带),这些国家和中国一样,也是过着定居的生活,有城市,有乡村,物产丰富,而且希望和中国交通。

第二,还有康居、乌孙等国,他们以游牧为生,和匈奴的习俗接近。

第三,张骞通过自己的实践证实,从长安经祁连山往西域,至少有北疆和南疆两条路;同时,根据自己的见闻推测,汉朝和西域的交通,除了从西北,经过匈奴、羌人活动区,还可以从西南,从“西南夷”也就是现在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进入到“身毒”,再从身毒到月氏,到安息。

这是前所未有的宏大眼光,应该说是“国际眼光”。而产生这种“国际眼光”的途径,就是三个字:“走出去!”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开放、走出国门。走出国门成就了张骞的国际眼光。但是,如果没有超常的体魄、超常的意志,如果背后没有强大而富庶的汉朝支持,张骞是无法形成这个大眼光的。且不说逃不出匈奴,即使逃到了月氏,阿姆河流域那么美好,干脆入籍月氏算了。但是,张骞回到了汉朝。

鉴于张骞的贡献,又随着大将军卫青出击匈奴立了功,汉武帝给了他一个十分恰如其分的爵号:博望侯。

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出兵漠北,张骞再次奉命出使西域。由于两年前霍去病横扫活动在阴山、祁连山一带的匈奴,打开了“丝绸之路”的通道,所以张骞用不着从西南方向,而是直接从西北方向出使西域。

这一次和多年前大不相同。

第一,身份不同。上一次张骞的身份是应募的“郎”,外加一个匈奴族的副手甘父;这一次,张骞是朝廷任命的“中郎将”,带着持节副使多人。

第二,气势不同。上一次一百多人,为躲避匈奴,提心吊胆,晓宿夜行;这一次,三百个人,六百匹马,万余头牛羊,各种礼品价值千万。

第三,形势不同。西域各国都知道汉朝对匈奴战争的胜利,他们接待的,不仅仅是富国的使者,而且是强国的使者。张骞一行浩浩荡荡,透迤而西。张骞自己到了乌孙,并带着乌孙使者来到长安。张骞派出的副使,分别抵达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展开了全面的外交,开辟了一个新的时代。

当然,我们同时也看到,这场全面的外交活动,重心仍然在西部。这和汉朝都城长安的所在位置密切相关。而长安所处的位置,又恰恰是农业民族和游牧民族的结合部,体现了这个国家立国的基础,也预示着中国在此后两千年发展过程中的重心所在。

汉时边关

对匈奴战争的持续胜利,与西域各国关系的建立,激发了汉武帝的雄心壮志,决定采取一系列行动,扩大汉朝的影响、拓展汉朝的版图。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之后,汉朝和西域各国之间使节往来不断。汉朝使者以张骞“博望侯”的名号,远涉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在内的南亚、中亚、西亚地区,甚至与更远的“大秦”即罗马帝国建立了联系。“博望候”成了一个品牌,一个中西交通的文化品牌。

承载着东亚和中西亚经济文化交通的“丝绸之路”繁忙起来。以丝绸为主体的中国物产,包括铁器、漆器等,以及凿井技术、开渠技术,被从中原带到西域。西域的歌舞、乐器等艺术,葡萄、核桃等物产,也传人中原。当然,影响最大的,还是乌孙的马、大宛的马。开始的时候,汉人称乌孙的马为“天马”,在得到大宛的“汗血宝马”之后,遂将大宛马称为“天马”,乌孙马则降格为“西极马”,当然仍属宝马。宝马之外,于间、莎车所产的玉石,远非中原可比,也成为奇货。

为了巩固打击匈奴的成果,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汉朝从东南向西北新设了安定、天水、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六个郡,其中,武威是原匈奴休屠王所在地,张掖为原匈奴昆邪王所在地。大量的汉民从关中和中原地区迁徙到此,隔绝匈奴和关族的联系。又在今新疆北疆地区设了“西域都护”,领兵屯田,这应该是中原政权在西域设置机构的开始。

汉武帝时期地图

这是自秦始皇统一之后,中国版图的又一次拓展,汉朝进入极盛时期。汉武帝因此而成为中国继秦始皇之后的又一位伟大君主,又一位名副其实的“皇帝”。后人说秦汉“大一统”,是经过两个朝代创造的。如果没有秦朝的统一,不知有没有汉朝;但是,如果没有汉朝的光大,秦固然是“统一”过,但绝对称不上是“大一统”。

(免责声明:本篇文章及图片转自《国史通鉴》第二部。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所属内容只代表原作者个人的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和价值判断,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未署名,系检索无法确定原作者,原作者可以随时联系我们予以署名更正,或作删除处理。谢谢!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