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看看英国人画的中国历代疆域图,和我们的有什么不同
二战后短短几十年时间,西方史学界对中国历史的研究颇有成果。
作为海洋文明的传承者,当今世界经济文化最发达地区的研究者,西方学者用另一种角度来解读中国历史,是有可取之处的。但欧美学者带着优越感,并刻意去对比中西方文明,他们的部分观点不太客观,需要我们辩证看待。
英国学者最新编写了一套《世界史百科》,以左图右史的模式,简洁明了去介绍世界历史,且进行对比。里面对中国是如何描述的,我们来看一下。
图-英国绘制的春秋战国
夏朝的存在与否曾经是中西方学术界争论的焦点。随着考古的深入和中国话语权的增加,欧美基本认可夏朝的存在,区别在于论述的多少。本书把夏朝与仰韶、龙山等新石器文化并列,作为中国文明的原始起源。
在西方人眼中,春秋战国之前的中国历史与古希腊文明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是一部开拓殖民的历史,除少数疆域广阔的大国外,那些小国也基本都是城市国家,只是海洋与大陆的属性使双方最终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对于春秋战国,西方人更加关注各诸侯国从“争霸”向“兼并”的转变。古希腊城邦一直在“争霸”,却从没发展成“兼并与统一”。对于中国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他们也承认和古希腊的哲学家一样伟大。
图-英国绘制的秦朝
历史惊人的相似,古希腊诸城邦内斗的结果是被北方马其顿征服,战国诸雄最终也被“虎狼”秦国统一。大秦帝国与亚历山大帝国一样短命,在强力统治者死亡后即宣告分裂。后来的汉朝与罗马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创新,同样凭借强盛的武力开疆拓土,雄踞亚欧大陆东西两侧。汉朝在西方一直被大书特书,是研究的一个热点。
图-英国绘制的汉朝
辉煌过后就是衰弱,中西方几乎同时步入混乱。东汉末年几十年的战乱,少数民族内迁中原。西晋八王之乱后,整个黄河流域沦为胡人厮杀的战场。北匈奴被汉朝打到西迁后,引起连锁反应。日耳曼等民族被匈奴人赶往西欧,一股脑涌入罗马帝国。在蛮族迁徙的狂潮下,西罗马被淹没,东罗马则奄奄一息。
在此之后,东西方文化属性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秦汉奠定的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内迁胡人在经过几百年的同化后被融合,最终由隋炀帝重新一统。罗马帝国则永远消亡,只剩下拜占庭在巴尔干。在西罗马的废墟上,一个个新的民族国家建立,欧洲再也没有统一的帝国出现。
图-英国绘制的北宋
唐宋是西方研究的重点,这是中国最辉煌的时期,而且对西方的领先是全方位的。西方最推崇的就是中国科举制度,西方不论哪里,以血缘为基础的贵族统治传承制度都占据重要地位。
隋文帝开创科举制度,打破世家门阀对政治的垄断。唐太宗完善科举制度,为寒门士族进入朝堂铺平了道路。宋朝教育的普及,门阀世家被彻底扫进历史垃圾堆。同一时期,欧洲被封建贵族牢牢控制,皇帝类似于盟主,一直持续到大航海时代。
图-英国绘制的蒙古与南宋
和夏朝一样,元朝曾经被西方认定是征服王朝,不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随着研究的深入,交流的增多,欧美学者也开始以忽必烈改国号为标志,辩证看待元朝历史,最起码不会将蒙古帝国与元朝完全混为一谈。
图-英国绘制的明朝
明朝不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也对世界产生了重要影响。郑和七次下西洋探索出前往东非的航线,但因入不敷出而停止。更致命的是,由于倭寇袭扰,大明政府选择海禁。等到西方殖民者来到中国,明朝才重新开禁,积极吸收西方技艺,促进了自身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图-英国绘制的清朝
满清入关打断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正常进程,全方位的闭关锁国彻底扼杀资本主义萌芽。虽然满清在强盛时期进行了陆地上的扩张,然而海洋成为全世界争夺的焦点。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就是将世界各地的岛屿和沿海陆地作为支撑点和跳板,进行海上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