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王静芬专著《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出版

摘要: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王静芬(Dorothy.C.Wong)女士所著、由苏州大学毛秋瑾女士翻译的《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以下简称《中国石碑》)日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国石碑》是王静芬女士在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2004年英文版首次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就是据此版本翻译而成。书中部分内 ...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艺术系王静芬(Dorothy.C.Wong)女士所著、由苏州大学毛秋瑾女士翻译的《中国石碑——一种象征形式在佛教传入之前与之后的运用》(以下简称《中国石碑》)日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中国石碑》是王静芬女士在哈佛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2004年英文版首次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出版。中文版就是据此版本翻译而成。书中部分内容此前已见发表,有《〈中国佛教造像碑〉导言》(毛秋瑾译,吴为山、传义主编《中国佛教艺术》第1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相关文章还有《佛名与忏仪——以张荣迁碑和陈海龙碑为中心》(张善庆译,《敦煌研究》2010年第2期,后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宗教》2010年第5期)。

《中国石碑》以五到六世纪中国佛教造像碑为中心,首先追溯了中国石碑传统的渊源,考察中国石碑在佛教传入之前和之后的角色转变;其次以时代特征和地域风格为依托,集中向读者展示了早期佛教造像碑佛教思想的意涵、佛教与传统道家思想的糅合、造像碑佛教理念的转变以及仪轨功能的发展等。

哈佛大学约翰·M·罗申费尔德教授在前言中鲜明地指出了本书突出的亮点:艺术和宗教在人类的表达中是不同的范畴,各自以独立的方式存在并发展——但是他们也互相影响。宗教需要在哪一点上、怎样开始影响艺术实践?艺术形式在何时、怎样变成宗教实践的重要手段?审美因素——工艺的精美、材质的精良、比例的协调——在何时、怎样获得宗教意义?艺人或是工匠如何表达深奥的宗教理念?诠释这类问题在研究中国佛教艺术的过程中普遍适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王静芬的《中国石碑》一书为探究这类问题建立了坚实的平台。例如,她指出中国竖立纪念性石碑的习俗远早于佛教的传入。她追踪了佛教思想上的变化,从集中于个人禅修转移到怜悯一切众生,这使得宗教图像、象征符号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她证明了这一思想体系从外来到中国如何逐渐适应本土习俗。最重要的是,她描述了心灵手巧的艺人的创造性,他们大大地丰富了佛教艺术的外来风格,帮助这一信仰如此深刻地渗透进入这个庞大国家的群体意识中。

全书内容分两大部分,共计如下十章:

导论

第一部分  传统中国石碑及其佛教对应物

第一章   中国石碑传统的古代根源

第二章   汉代石碑的起源和兴盛

第三章   北魏佛教造像碑的起源

第二部分  佛教造像碑的兴起

第四章   佛教造像碑的一般特征

第五章   佛教造像碑最初在山西的兴起

第六章   弥勒信仰最初在山西的兴起

第七章   陕西佛教造像碑:佛道元素和民族差异

第八章   甘肃、宁夏地区的佛教造像碑

第九章   复式造像碑和大乘佛教图像学的进一步发展

第十章   四川佛教造像碑和中国净土图像之滥觞

结论    作为一种象征形式的佛教造像碑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