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图书资讯丨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

摘要: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 本书的第一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书中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四国建筑和城镇保护历程、流派、理论和实践做了系统阐述与对比;也给出了从单体到保护区、到城镇六个经典修复与保护案例;这对当下中国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调整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着切实指导意义。 这并非一本建筑史,而是以建筑为依托,在历史与保护的角度上追溯城市文化与历史、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


本书的第一关键词:城市文化、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书中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四国建筑和城镇保护历程、流派、理论和实践做了系统阐述与对比;也给出了从单体到保护区、到城镇六个经典修复与保护案例;这对当下中国如何在城市化进程中调整建筑与城市的关系,有着切实指导意义。

这并非一本建筑史,而是以建筑为依托,在历史与保护的角度上追溯城市文化与历史、重回现场,探寻城市的肌理和记忆,您可作为一本欧洲建筑历史欣赏手册,也可以作为游历欧洲的知识读本,更可作为如何做好建筑与城市保护修复的学习样本。



内容推荐


本书论述了自14世纪“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的理念、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图景。上篇对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四个欧洲国家的建筑和城镇保护历程、流派、理论和实践做系统论述、阐释和对比。下篇逐一剖析从单体到保护区、到城镇的六个对当代中国有着特别启示和参考的案例。

书中所依据的两百余本参考文献,90%以上为英文经典原著,体现了当今欧美建筑保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为中文世界提供了一份迄今为止有关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最完备的文献框架。书中穿插了点评、注释以及读书卡片,穿针引线,旁征博引,配以多幅精美图片,以期引发读者对当下中国建筑和城镇保护的理论建构和实践做出批判性思考。

本书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学术性于一体,适用于对欧美艺术哲学、思潮、历史文物保护、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广泛读者阅读。本书对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构建将有启示作用。


作者简介


何晓昕:1998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独立学者,长期从事写作和有关东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景观与宗教建筑环境保护方面的研究和咨询设计工作,具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与世界著名的福斯特建筑师事务所、理查德·罗杰斯等建筑师事务所进行项目合作,参与了中国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项目的方案设计和景观设计咨询等。在东西方学术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三十余篇。著有:《风水探源》、《中国风水史》(合著)、《中国园林词典》(合著)、《易经词典》(合著)等。

罗隽:项目管理专家、规划师和建筑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英国皇家特许资深建造师,中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获“2014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1998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技术集团总建筑师。曾任职于国际著名的英国Ove Arup公司,Foster and Partner公司董事和中国首席代表。参与和领导了众多大型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建设,包括2008北京奥林匹克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超大型项目。近年来,提出了我国城镇化的方向应该是“就地城镇化”的理念。领导团队7次获得中国机场规划和航站楼设计国际竞赛第1名。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中、英文论文四十余篇,著有《中国风水史》(合著)。


前言


罗 隽

一个作者在导言里要写的不外乎其书写目的、所书主要内容、所涉学科的发展和现状、某些基本或关键概念、名词的解释,等等。我们也常常读到一些言简意赅、高屋建瓴的导言,如国际著名建筑保护专家尤基莱托(J.Jokilehto,1934—)的名著《建筑保护史》,作者都在导言里对欧美建筑保护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一些关键概念或名词做了精深阐述。这里就不再重复专家们的言辞,仅就以下几个问题简而述之。

1. 目的

20世纪末以来,有关建筑、城镇及环境的保护广为专家学者乃至普通民众所议。越来越多的国人意识到欧洲在此领域的理论建树和实际成果。然迄今为止,对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做系统而深入介绍、解析的中文专著尚付阙如,一些译作多因翻译不佳,令读者迷惑。本书试图填补空白。

2. 结构

这是我们思考最多之处。基于欧洲文化一体性特征,诸多西方学者在描述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历程时,倾向于将欧洲各国纳入同一框架,以时代的递进为大线索,统述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的发展进程。上面提及的两本专著均循此模式。但我们以为,即便欧洲存在强烈的文化一体性,各国之间,尤其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之后,有关各自不同文化的国家认同日益突出。这种不同即便在全球化的今天依然显而易见,而建筑和城镇保护与固有的国家认同(抑或民族的自豪、自尊、自强)息息相关。为此,我们选择将诸国分开讨论,更便于读者了解详情、对比判断。然而,这存在两大潜在问题:

第一,如何从欧洲诸国中选出代表?权衡再三,我们选取意大利、法国、英国和德国。因为前三国不仅拥有丰富的古迹和历史建筑,并且在建筑和城镇保护理念发展进程中做出了特别的创建和贡献,如意大利的语言文献式修复、科学性修复、评判性修复,法国的风格式修复,英国的保守性维护。德国虽没有发展出自己的独特流派,但拥有对欧洲文化和保护进程有特别影响的人物,如马丁·路德、温克尓曼、辛克尔,等等。之所以选择德国,还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东、西德两个体系的分隔以及20世纪90年代之后东、西德的合并。这种不同意识形态下的保护理念及实践对当代中国有着特别的参考意义。

第二,如何选择叙述的次序及切入点?我们首先决定的是切入点——“文艺复兴”,这也就决定了叙述以意大利为先。如此,有关20世纪之后发展起来的意大利科学性修复及评判性修复等章节,就要置于19世纪中期法国风格式修复及19世纪末期英国保守性维护之前。从时间顺序看,这不利于梳理欧洲建筑保护理论诸流派的发展。此种时序的颠倒,可能会给某些读者(尤其不熟悉欧洲建筑史的读者)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障碍。但如此颠覆,有时反会激发读者的阅读求知欲,因为他们枯燥懊恼之时,不得不提前翻阅后面的有关章节。顺着读,倒着读,就有如玩拼图游戏,兴趣会陡然而生。拼图游戏最能训练一个人的心智。

于是,关于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发展历程的内容构成本书的上篇。有关意大利及英国的叙述基本按时代的脉络线性展开。至于法国和德国,则选取某些特定的截面。意大利以文艺复兴起头,法国始于“大革命”,英国的切合点为“大旅行”,德国则是以马丁·路德为代表的“几个人”。四个不同的开篇,某种程度上也暗合了四国各自在建筑和城镇保护理念发展及实践中的基本特征。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本书下篇致力于剖析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实践中的六大经典案例。从单体到保护区到城镇,既显示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实践不同阶段的认知及落脚点,亦对当代中国有特别的启示和参考。具体说,以一座山上的教堂——法国维泽莱的圣马德琳教堂的修复——为起点,以一座水上的城市——意大利威尼斯200多年的维护——压轴。如此选择,也许是因为我们作为中国人潜意识里的有一传种统山水观。

3. 不解释名词术语

当今欧洲所言的“保护”(conservation)常常被一系列近义的名词术语所替代,如保存(preservation)、修复(restoration)……与之相关的概念亦日益庞杂,如古迹或纪念性建筑(monument)、历史性纪念建筑(historical monument)、名录建筑(listed building)、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等等。厘清这些术语的内涵及外延并加以区别十分必要。诚如法国建筑历史领域权威萧伊(F.Choay,1925—)在其20世纪90年代初的名著《建筑遗产的寓意》里所言,首先就要分清作为遗产保护实践前提的两个术语,古迹或纪念性建筑与历史性纪念建筑的内涵及差别。然而,本书不打算纠缠于名词术语之间的解释。因为有关建筑和城镇保护的术语和归类不可能像自然科学的数据那样通过准确的测量得来,而只能是评估。此类评估,无论具有什么科学性,都必夹带主观因素;再加上种种不同的翻译和理解,答案就不可能单一。与其无穷无尽,不如不做罗列。这里仅对两大术语做简要说明。其一,英文“monument”所涵盖的范围和意义随不同的时代和语境而有所不同,中文也就有不同的对应译文。本书多写为“古迹”或“纪念性建筑”或“历史建筑”。其二,关于“文化遗产”的含义,一般说,“文化遗产”不仅泛指古迹、历史建筑以及艺术品,而且涵盖一切古代传承下来的价值观等,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物质性遗产和非物质性遗产。本书立足于物质性遗产中的古代建筑和城镇遗产,并以“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为第一关键词。

4. 书写方式

这是一本学术专著,我们沿用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时所受训练的学术论文书写方式,注重严谨准确,注重理论建构。所依据的200多本参考文献,90%以上为英文原著,包括有关欧洲历史建筑和城镇、艺术、文学、哲学、美学的经典著作以及发表时间截止于2015年、体现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专著和论文。如此方式旨在为中文世界提供一份迄今为止有关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最为完备的英文文献框架,为中国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构建做必要铺垫。然而,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力求严谨的同时,我们的书写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者著作。第一,本书试图以一种流动的、“说故事”的叙事方式追忆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的发展历程。书的开篇,以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1337年访问罗马为起点,以一种说故事的姿态,导出有关古物保护的缘起。贯穿全书的则有诸多相关的人物和事件,类似于小传的故事。第二,本书在叙说过往故事的同时,通过大量的点评、注释和读书卡片,不仅促进读者领会欧洲建筑和城镇保护历程中的哲学、文学意义、理论、实践、经验和教训,还引发他们思考当下中国的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之路,思考未来——所谓的敲打记忆,也敲打预言。读书卡片的内容均摘译于原著,其用意是,既向前辈学者致敬,亦鼓励读者多读原著,更意在抛砖引玉,希望当代建筑学人对建筑著作翻译产生更高兴致,以期引领学术辩论。第三,引入文学和诗学的思考,如通过对西方抒情诗传统中两大代表性诗人彼特拉克与华兹华斯的对比,展现诗学与建筑及城镇保护之间潜移默化的润泽。此外,还以作者自己创作的短诗串联全书,为当代大学生、青年学者和其他各类读者提供跨学科开阔视野的同时,传达一种诗意保护观,这也算本书的一个小目的吧。第四,为便于读者了解相关的语境背景,全书对所涉1947年之前出生的人物多注明其生卒年月及英文或德、意、法文原名。一些重要的地名、建筑或名词亦附有英文或原文。

鲜活的历史,常常由少数个体书写。在本书的写作中,我们秉持如此历史观,将欧洲的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进程与优秀个体的理论、实践相结合。既呈现事实,又让本书充满灵性和趣味,让读者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创造与伟大个体的关联。

本书的另一目的,是吸纳更广泛的读者群。为此,我们书写的方式力图将学术性、专业性与普及性、趣味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本书不仅适合从事城市建设和管理、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工作的政府公务员、专业人士,也适合众多对欧洲文化和城市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学习阅读。如今,愈来愈多的国人到欧洲旅游,本书对他们亦是一本极有价值的导游参考书。当然,本书更可用作城市规划和建筑学院相关历史建筑和城镇保护专业的研究生教材。

5. 反思与学习

阅读是为学习,学习是为进步,而学习的前提是有能力反思。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学习和思考的民族。值得反思的是,当代国人是否继续拥有此等智慧?

中国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伴随着大量破坏性的旧城拆迁和改造,是带有“短视病”特征的农民文化形态的典型实践。这导致在短短几十年间,中国各地极具特色的城市景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成“千城一面”和“乱象丛生”的状态,生态和景观环境遭到极大破坏。城市建设项目的规划和设计理念也十分陈旧,缺乏具普遍共识的系统性哲学和美学理论的指导。

欧洲的城市化经历了一个漫长过程,在历史建筑与城镇的保护、更新改造和利用方面有数百年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遗憾的是,我们却缺乏意识策略性地学习和借鉴这些知识。

我们需要反思和学习,因为善于吸收其他民族的先进经验是一条最有效、最便捷、最经济的赶超途径。

歌德在评价他少年时代的偶像、被誉为欧洲现代艺术史和古典考古学之父的温克尔曼时说:“读他的书,你也许不会学到什么;但可以帮你成为什么。”这亦是本书的目的之一。


目录


前言

上篇 筚路蓝缕:历史篇

第一章 意大利

一 14—16世纪

二 17—18世纪

三 19—20世纪初

四 20 世纪以来

第二章 法国

一 国家层面的历史建筑保护

二 风格式修复

三 现代的冲击及启示

第三章 英国

一 美学及哲学基石

二 现代保护运动的展开

三 从摇摆到共识

第四章 德国

一 几个人

二 走自己的路

三 几度夕阳红

下篇 躬行知事:实践篇

第五章 单体

一 山上的教堂屹立

二 老城堡化身博物馆

第六章 区域

一 草莓坡山庄:幻想的“生死死生”

二 博物馆岛:柏林心脏的血液循环

第七章 城镇

一 切斯特常存

二 威尼斯不死

参考书目

后记

致谢



时光之魅

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

何晓昕 罗隽 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8年8月

ISBN 9787108061980

定价 88.00元



美术遗产

专业学术资讯 优质阅读体验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