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从“君宜高官”铜镜看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
来源:新疆日报
阿迪力·阿布力孜
汉代是我国铜镜发展的重要时期。汉代的铜镜类型多样,镜背纹样精美,铸造技术精良,在中国古代铜镜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与前代相比,铜镜使用比较普遍,而且数量上比战国时期多。与此同时,汉代铜镜在装饰纹样上有了长足发展,对艺术性、装饰性的要求超过了前代。在表现技法上从战国时期单线勾勒到汉代浅浮雕、高浮雕的综合运用,使精美动人的装饰纹饰在空间立体层次上更加丰富多变、错落有致。汉代铜镜另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打破了战国时期的单一化,除了花草纹、动物纹和几何纹之外,镜面上出现了铭文。常见的有“长宜子孙”“君宜高官”“见日之光,天下大阳,服者君卿,所言必当”“大乐贵富,千秋万岁,宜酒食”等。
汉代西域,随着西域与中原经济文化交流的逐渐频繁,中原汉式铜镜传入到西域,受到西域各族居民的喜爱,新疆丝路沿线遗址古墓里发现了很多汉式铜镜。如民丰县尼雅、洛浦县山普拉、尉犁县营盘等都发现有铜镜,充满了浓郁的中原风格。在这些铜镜里最著名的是“君宜高官”铜镜、“长宜子孙”铜镜和龙虎纹铜镜等。
“君宜高官”铜镜,1959年民丰县尼雅东汉夫妻合葬墓出土,镜为圆形,直径12.5厘米。半圆形钮,蝙蝠形芾蒂钮座。铜镜图案简单,钮孔穿一条丝带。出土时铜镜放置在一个绣花绸袋内,绸袋又放于高14.5厘米,口径15厘米的藤奁里,藤奁放在女尸左侧,藤奁除了铜镜外,还装有粉袋和木梳等。
汉代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强盛时期,也是铜镜发展繁荣的时代。汉镜的制作极为精巧,大多都有铭文,铭文多是吉祥语句,如家势富昌、宜子孙、大富贵、大吉祥等。这面尼雅出土的“君宜高官”铜镜是当时常见形制的一种。
与“君宜高官”相对应的词句是“位至三公”,是对受赠人的祝福。“三公”,周时是指太师、太伯、太傅,西汉时“三公”是指宰相、太尉、御史大夫。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总之“三公”都是国家最高官职。
“君宜高官”铭文,反映了当时汉代社会对仕途的一种追求,也折射出汉代居民社会价值的一种选择。“君宜”的意思就是“您适宜…”,含有祝福的意思。宜,在古汉语中有合适、适宜,应该、应当,大概、也许等意思。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受到汉武帝的大力支持。意思是废除其他思想,只尊重儒家的学说。从此儒家经术和儒家伦理道德方面的要求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儒生也成为选士的主要对象。以后凡是做官的人都要懂得儒家的学说,尊经重儒的思想信念,逐渐在社会上传播开来。尤其是东汉王朝选拔官员的标准改变后,像孔子那样具有道德修养的人,容易获得推荐资格,从而走向仕途,这样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都以儒家思想为准则,所以“君宜高官”等铭文出现在铜镜内绝非偶然。
宜官、宜侯的期望则是儒家教育的根本目的,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这是东汉中期最典型的思想潮流,其实就是封建社会官本位思想的真实写照。官本位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以至于在1700多年前日常生活用品—铜镜中也出现了“宜官”“宜侯”的铭文。
除了追求高官厚位之外,希望家人幸福平安的内容在铜镜中也有表现。如1984年新疆考古人员在洛浦县山普拉墓葬那里,发掘出土了“宜家常贵”铭文铜镜,兽纽,直径6.2厘米,铜镜边缘装饰着四个乳钉纹,乳钉纹间饰有“宜家常贵”四个汉字,取自《诗经》“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之子”:之,这;子,古代兼指儿女,在这里专指女性;“于归”:古代指女子出嫁。古人认为,女子嫁到夫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回到了家,亦即夫家才是一个女之子于归的最终归宿。文人用“于归”作为“嫁人”的替代语,在婚礼间或婚宴上表示对新人,特别是新娘子的祝福,表现出一定的人文精神。
汉初至魏晋南北朝的铜镜铭文内容十分丰富,赠答铭文,有属于男女或朋友关系的纪念辞,又有意义深长、耐人玩味、脍炙人口的妇女赠送其远行丈夫的语句。用于庆祷的吉祥铭文,或歌功颂德、宣示威武的铭文。宗教神话内容的铭文等。“君宜高官”“长宜子孙”“宜家常贵”等铜镜上的铭文,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盼,同时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和丰富多样的民风习俗。也有人认为这些铭文铜镜,主要是用于买卖,这些铭文正迎合了买者的心理需求,反映了人们对财富和高官的追求。
广西出土的汉代铜镜铭文有“长宜子孙”镜,半圆钮,钮座为柿蒂纹,其上有“长宜子孙”四字铭;“位至三公”镜,半圆钮,饰“长宜高官”铭。新疆楼兰古城遗址墓葬也出土过“长宜子孙”铜镜,出土时只剩下残片,残长6厘米,宽5.4厘米。钮座半圆形,中区花纹为对称四瓣华蒂,瓣间有隶书铭文,现存“子孙”二字,外围为内向连弧纹,可以推测,铜镜上的铭文应是“长宜子孙”。时代为东汉时期。
汉代以来,汉字铭文铜镜为西域居民所接受,而且逐渐取代了先秦时期的草原风格的动物纹铜镜,铜镜上的铭文内容大多为升官、发财、多子多福、爱情友谊、家庭和睦等内容,与新疆考古出土汉代丝织品上的铭文十分相似,表现出汉代西域居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说明这些由中原传入的思想内容至西域后,也为西域居民所接受。
配文图片:“君宜高官”铭文铜镜东汉1959年民丰县尼雅夫妻合葬墓出土。
汉代“君宜高官”铜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