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金印国家群的时代——东亚世界与弥生社会
基本信息:
作者:(日)高仓洋彰 著,滕铭予 译 (日)宫本一夫 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9年4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1688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的考古学证据并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从东亚地区的宏观视野研究了日本弥生时代稻作技术体系的建立、定居生活的发生、社会的阶层化、区域性中心的出现、日本列岛与汉王朝之间的交流和关系,以及日本早期国家的出现等问题,是当前世界考古学倡导的在全球史观下研究地区考古学的一个典型案例。本书对于中国学者研究战国秦汉时期中原文化如何对东亚地区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新的文化格局,以及汉帝国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最终在东亚地区建立以中原王朝为核心的新的统治秩序等问题,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
作者简介
高仓洋彰,1943年生于福冈,1974年于九州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博士课程毕业,1990年获九州大学文学博士。1999年,任日本埋藏文化财研究会名誉会长;2002年,任九州考古学会会长;2006年,任日本考古学协会总务理事;2008年,任日本考古学协会副会长;2014年至今,任日本考古学协会会长。著有《弥生时代社会の研究》、《日本金属器出現期の研究》、《弥生》、《交流する弥生人》、《箸の考古学》、《行動する考古学》、《趣味は考古学 仕事も考古学》、《九州とアジアの考古学》(合著)、《AMS年代と考古学 》(与田中良之合编)、《東アジア古文化論攷》等著作。
滕铭予,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吉林大学研究生院取得硕士、博士(历史学)学位。现为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
宫本一夫,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毕业,京都大学文学研究院取得硕士、博士(文学)学位。曾任京都大学文学部助教、爱媛大学教授,现任日本九州大学大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九州大学副校长。
中文版序
我很高兴广大的中国读者,能够藉由《金印国家群的时代——东亚世界与弥生社会》中文版的出版,认识并理解开拓了与中国正式交流的古代日本(倭)人所拥有的智慧和付出的努力,以及古代日本与汉代中国的密切关系。
长期以来,日本向中国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如在奈良时代(8世纪),日本积极推进中国化的进程,仿效中国长安城建设日本平城京;以唐律为基础制定大宝律令;引入中国首都与地方相互连通的驿站制度;仿效“开元通宝”铸造“和同开珎”,开创日本的货币经济制度;编纂《古事记》、《日本书纪》等国史;以唐服为基础制定日本的官服制度等。那时的日本可以说是一个“迷你中国”。
最早的“中国化”始于弥生时代(约公元前4世纪到3世纪初期),以水稻耕作技术的传入为开端。水稻耕作技术虽然是经由更早中国化的朝鲜半岛间接传入日本的,但是在初夏时对水田进行整治、到了秋季在金色的稻田里收获成熟稻谷的场景,则是包括中国、朝鲜、日本在内的东亚世界共同的景观。进行稻作生产和接受米食习俗,就是日本中国化的开始。
稻作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分化,社会出现了阶层,不久阶层演变成阶级,出现了首长阶级。随着西汉昭帝时废除了马弩关制,铁制武器和西汉铜镜等中国物品大量传入日本。首长们不仅佩带着从中国输入的铁制武器,将琉璃璧、西汉铜镜等作为其权威的象征,他们还进一步认识到不学习汉字和汉文就无法与中国进行交流,于是派遣使者到中国学习汉字和汉文。随着与中国的交流日渐繁盛,首长们最终接受了汉王朝所授予的如“汉委奴国王”金印之类的印绶而成为其麾下的一员,而汉王朝则通过印绶的授予在东亚地区建立了以汉为宗主国的册封体制。这就是本书所说的“金印国家群”。
弥生时代约600年,可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各约200年,基本上与中国的战国、西汉和东汉时期相对应。弥生时代正是受到了中国的影响划分为三期,并成为后来奈良时代全面中国化的先驱。
在此之前的绳纹时代,日本和朝鲜半岛之间就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交流,中国文化经由朝鲜半岛间接传入了日本。由于当时的日本视野所及和对海外世界的认识仅限于朝鲜半岛,因此在接受水稻耕作技术体系和铁制农具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些都源于隔着朝鲜半岛、与日本并不相邻的中国,但实际上日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惠泽。
到了弥生时代中期,日本与西汉之间开始有了直接的交流,这也促成了日本急速的变化与发展。虽然目前尚无资料可以证明,但是很可能在西汉的朝廷上,日本使者会有使用流畅的汉语与来自中亚及东南亚的使者进行对话的机会,或者说至少当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条件。日本的视野也由此从朝鲜半岛扩展至东亚,由东亚扩展到所有的金印国家群。这使我们不禁联想到派出遣唐使去学习、吸收唐代先进制度和文化的奈良时代,以及积极吸取欧美知识而尝试近代化的明治维新时代。
长期以来,日本不断地、积极地吸取先进文化,从而带来自身的发展变化,本书所描述的就是日本开始吸取先进文化时的原始风貌,以及中国文化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促进和影响。期待中国的读者通过本书可以对中日文化交流的最初原点有所认识与理解。
原书刊行于1995年,其后虽然也有若干资料上的补充,但是并没有更改本书的论点。中文版的刊行由吉林大学滕铭予教授进行了恰切的翻译而得以实现。滕教授修正了一些原书的误字、脱字问题,并多次与作者商榷书中较难理解的地方和引用文献的内容,完成了较日语原版更为精确的中文版本。
谨对滕铭予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
高仓洋彰
2018年1月24日
(中文译者:金绳初美)
目录
《东北亚与欧亚草原考古学译丛》总序 1
中文版序 1
致读者 1
绪论 弥生时代的国际化 1
一 不同文化的交流 1
二 与中国密切相关的弥生时代的分期 2
第一章 接受水稻耕作技术体系 7
第一节 稻作的传播之路 7
一 水稻耕作体系的传播路线 7
二 最初接受稻作地点的相关资料 9
三 接受地所表明的稻作传播路线 14
第二节 从渔民型的交流到农民型的交流 15
一 接受稻作之前的稻米资料 15
二 朝鲜半岛的稻米资料 17
三 绳纹时代的对外交流 19
四 支石墓的分布 22
第三节 新生活,新技术 26
一 环濠聚落的传入 26
二 新型村落的出现 28
三 出现了完备的水田 30
四 稻作使用的工具 31
五 稻作的普及 33
第四节 阶层社会的诞生 36
一 接受稻作期到弥生时代前期的两种环濠 36
二 出现环濠聚落的意义 38
第二章 地域社会的确立和统治者的出现 44
第一节 武器与装饰品 44
一 翡翠制的项链 44
二 朝鲜半岛南部的青铜器文化 47
三 有选择地接受朝鲜青铜器文化 50
第二节 地域社会的统一及其背景 50
一 地域性的明显化 51
二 地域性社会的产生 54
三 古国(クニ)的单位 58
第三节 统治者的出现/58
一 早良的王(オウ) 59
二 神埼的王(オウ) 63
第三章 倭的国、王与汉王朝 66
第一节 与汉之间直接交流的开始 66
一 西汉武帝的领土扩张政策 66
二 乐浪郡的设置 67
三 韩所见到的汉文化影响 70
四 中国史书中出现的倭之国与王 72
第二节 西汉铜镜所展现的国与王 76
一 出土西汉铜镜的遗址所具有的优越性 76
二 用于随葬的西汉铜镜 79
三 铜镜的权威及其渊源 88
第三节 伊都国王和奴国王 88
一 伊都国王的墓 89
二 伊都国王的论证 91
三 奴国和奴国王 95
第四章 成为金印国家群的一员 99
第一节 蛇纽印的世界 99
一 关于“汉委奴国王”金印 99
二 蛇纽印的背景 101
三 汉的印制与蛇纽印 102
四 使用蛇纽印的主体 107
第二节 下赐“汉委奴国王”金印的意义 108
一 弥生人与文字 108
二 茶户里遗址出土的笔 111
三 对文字资料的期待 113
第三节 从汉镜的传播看东亚地区的一体化 115
一 汉的铜镜 115
二 乐浪的铜镜 117
三 韩(原三国时代)的铜镜 118
四 倭(弥生时代)的铜镜 121
五 汉镜与倭人 125
第五章 倭国的诞生 128
第一节 倭国的成熟 128
一 世世有王 128
二 倭人传中的诸国 131
三 从奴国到倭国 137
第二节 王的宅邸 139
一 方形环濠的出现 139
二 大型地面建筑的性质 144
三 宅邸的可能性 147
第三节 倭人传的世界 150
一 魏倭外交的目的 150
二 倭国使者的装束 152
三 韩之动向 155
四 原始国家的诞生 159
终篇 面向东亚世界的视点 163
一 视点的不足 163
二 新的视点 164
插图出处 168
后记 171
译后记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