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
基本信息:
作者:[美]埃尔曼·塞维斯(Elman R. Service) 著,龚辛、郭璐莎、陈力子 译,陈淳 审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5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1909
作者简介:
埃尔曼·塞维斯(1915-1996)
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新进化论代表人物之一。1941年于密歇根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51年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于1949~195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任教。1953~1969年任职于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1969~1985年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人类学系教授。主要从事南美民族学、文化进化和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其他主要著作有:《文化与进化》(与马歇尔·萨林斯共同主编,1960)、《原始社会的结构》(1962)、《民族学概论》(修订版1963)、《狩猎者》(1966)、《文化进化论》(1971)、《一个世纪的争论:1860-1960年的民族学问题》(1985)等。
译者简介:
龚辛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物馆学学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艺术史系硕士,2011—2019年任职上海博物馆。从事民族学、艺术史的策展与文字工作。
郭璐莎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现任职于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系。
陈力子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士,曾赴剑桥大学公派访学。
校者简介:
陈淳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考古学教授、博导。著作有《考古学的理论与研究》、《考古学理论》、《当代考古学》、《文明与早期国家探源》、《考古学研究入门》、《考古学前沿研究:理论与问题》;译作有《手》、《骗局、神话与奥秘》、《欧洲文明的曙光》、《考古学思想史》(第二版)、《时间与传统》、《龙骨山———冰河时代的直立人传奇》《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第六版)等。
内容简介: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化演进的过程》是新进化论的代表作,确立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模式,讨论了国家和早期文明起源的一般性轨迹和社会复杂化的动因。除了受朱利安·斯图尔特文化生态学和莱斯利·怀特文化进化论的影响之外,摩尔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发展理论也对本书的构思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首先作者对文明和国家的概念进行了科学定义,回顾了各种文明起源的理论。然后对平等社会向等级社会过渡以及权力的制度化进行了探讨,并对酋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的陈述。接下来介绍了五个现代国家形成的民族志案例和六个古代文明形成的考古学案例,最后是对各种理论进行正反两方面的评价和小结。虽然,本书是在1970年代写成,之后文明起源的理论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它仍然是文明与国家起源理论的必读经典。
大家推荐:
本书以“国家”与“文明”之“起源”为研究内容,它属于“政治学史”的科学范畴与学科体系。这一研究领域,从古至今多有学术大家与政治家著述,但是此书对“政府起源”、“原始国家”与“古代文明”进行的多维解读,颇具“科学性”。其主要原因是本书在“方法论”方面,打破中世纪以来科学研究中“客体世界”被“学科”人为割裂的“科学弊病”,将具有科学研究“重复性”、“实证性”的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引入政治学史研究领域,以“社会史”为基础研究“国家”与“文明”,从而使人们清晰、准确“回望”到今天“国家”与“文明”的“原貌”,以及人类如何从“历史”走来。
刘庆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是一本人类学经典。塞维斯利用民族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整合来探索早期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四阶段社会演变的科学范式,有助于我们从历史事件转向社会变迁的规律性探索,并重视跨文化的民族志比较来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
刘莉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
塞维斯的文化演进理论是新进化论的一座丰碑,对20世纪后半叶至今的人类学、考古学与历史学研究影响巨大。他强调政府或者说国家的起源,不是由于社会分层及其之间的斗争,而是从酋邦社会发展出来的集中领导权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他认为,在国家起源的动因当中,政治是第一位的。在提供社会管理需要的过程当中,统治者创造了自己,同时也创造了被统治者,这就是最初的两个基本阶级或者阶层。塞维斯的理论,正需要接受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考古材料的检验。
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是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等人文社会科学共同关心的问题。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塞维斯在其著作中阐释了社会复杂化过程中基本权力形态的变化,并讨论了政府起源的经典理论。这部著作中译本的出版十分重要,一方面可以为中国正在开展的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形成等研究提供理论与方法的借鉴,同时中国在这方面的深入研究也必将极大地丰富人类关于复杂社会以及文明化进程的认识。
吴小红 北京大学
国家文明的起源与人类起源、农业起源并称考古学探索的三大基石。塞维斯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从人类学与考古学的视角出发,全面考察了人类社会中典型复杂社会的组织形态与影响因素,是对人类社会演化研究的重要推进,可以丰富我们有关国家文明起源的认识,拓展我们对于复杂社会演化机制的思考。
陈胜前 中国人民大学
推荐书目:
《外国考古学研究译丛》书目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 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
《族属的考古:构建古今的身份》 希安·琼斯
《聚落与历史重建:秘鲁维鲁的史前聚落形态研究》 戈登·威利
《国家与文明的起源:文明演进的过程》 埃尔曼·塞维斯
《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 肯特·弗兰纳利
中文版序
陈淳
美国人类学家埃尔曼·塞维斯以研究文化进化论而著称,他通过自己对巴拉圭、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民族学调查来研究文化进化。1960年代,在著名文化人类学家莱斯利·怀特(L. White)和朱利安·斯图尔特(J. Steward)的影响下,塞维斯与其同侪马歇尔·萨林斯(M. D. Sahlins)和莫顿·弗里德(M. Fried)等学者联袂确立了新进化论的理论与方法。他在其代表作《国家与文明的起源》一书中奠定了游群、部落、酋邦和国家四阶段的社会进化论,这四个阶段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四个阶段,而且是四种层次的社会结构。他还认为,早期文明并非是立足于经济的分层,而只能是基于政治权力不平等的分层。他还声称,早期文明中没有真正的阶级冲突,只有政治贵族之间的权力斗争。
美国文化人类学四阶段的新进化论框架是在1980年代中期经由酋邦概念的介绍而引入我国的,之后受到我国学界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探讨文明和早期国家形成的动力和过程也成为研究的焦点,酋邦遂成为探究国家为何及如何形成的关键。但是酋邦概念自引入我国以来,学界同仁表现出差异很大的不同态度。有人尝试用它探讨前国家社会的性质与变迁,有人则认为它不适用于中国,有人甚至认为中国不存在酋邦社会。还有人觉得,虽然酋邦概念可以概括中国史前的复杂社会,但是用中国典籍中名称如“古国”或“五帝时代”来定义史前社会的发展更加合适。
产生这些歧见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可能是对酋邦概念产生的学术背景及其内涵缺乏全面的了解。另一个原因可能是我国研究文明和早期国家的学者多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而西方的学者多为文化人类学家和人类学背景的考古学家。中西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偏好证经补史的中国学者不免将文化人类学的抽象概念混同于具体的研究对象,便产生了酋邦概念不适用于中国材料的疑虑。这需要我们了解新进化论产生的学术背景以及这些术语所指的基本概念及内涵。
一